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新要求

时间:2022-07-18 06:26:00

导语: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新要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谈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时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愈益凸现和重要,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代替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原来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矛盾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原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则相对较多,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总是越来越凸现。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如何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已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形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和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分化、劳资冲突、失业、刑事犯罪、生产事故、生态问题、邪教活动、恐怖主义、新型传染病等等。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面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能不能按照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自身的和谐;三是阶层(群体)和谐;四是区域和谐;五是政务和谐;六是民族和谐;七是经济和谐;八是文化和谐;九是代际和谐;十是外部环境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目前,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何种措施来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和谐因素,已成为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加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是党在思想、纲领、政策、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优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体现为党始终走在群众和时代的前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动历史发展并在全社会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党的先进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是与时俱进的;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建设才能得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是独立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之外,而是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只是强调社会矛盾的缓和,各种利益冲突的调和,更主要是强调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在发展中提高生活水平,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是俱进,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2、坚持围绕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实现党的中心任务上来。围绕党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把党的先进性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4、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动摇,紧紧依靠并注重教育和引导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思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其先进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拓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同时切实履行教育引导工人阶级的历史责任,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三、构建和谐社会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党的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也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匡正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全是问题。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它使人明白,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但发展并不等于GDP的增长,也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同时,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整合社会关系,着力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环节——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能否整合好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为此,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关系的能力,尽最大努力实现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在整合阶层关系的问题上,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主要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弱势化的问题。一些同志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理解为发展经济,在“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上出现了过失,认为发展生产力、追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但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目标来看,就不能只依靠资本和技术,而要依靠社会全体成员,必须要依靠占3/4以上的工人和农民。因为没有他们的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工人下岗、农民生活困难、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这样下去可能直接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对社会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害的。另一种是出现了精英阶层之间的利益结盟的苗头和迹象。有些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人物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牟取不正当的好处,结果是造成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妨碍社会公平,直接损害公众的利益,这种倾向如果得以蔓延,必然会激化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妨碍和谐社会的实现。

3、缓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意义十分重大。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上,我们不能光有理论和口号,而要有切实的行为。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应当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同时,也是群众意见较多的时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头就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当前在推进社会公平方面,要高度关注和扶助弱势群体,尤其是关心和救助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来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基本权利。

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化,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只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慢慢地摸索,不断地积累经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前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如此,关键在党,关键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整个社会要和谐,首先党内要和谐。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应当成为团结和谐的示范者和实践者。加强党内和谐,一是领导高层要和谐;二是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和谐;三是全党的团结和谐。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才能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