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时间:2022-06-26 05:58:00
导语: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近年来,双牌县立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采取过硬措施,实行多管齐下,着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地稳定了村干部队伍,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多渠道选人用人,逐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为了选好配强村干部队伍,我们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把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有开拓精神的农村优秀人才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努力建设精干型村干部队伍。
一是科学划分类别,确定干部职数。为适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按照党章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县的实际,根据行政村规模大小,从严控制了村干部职数。县委明确规定,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一类村可配备村干部5名;人口在500人至1000人的二类村可配备村干部4名;人口在500人以下的三类村可配备村干部3名。同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支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在2005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全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有118人,比例达61%,共减少村干部186人。今年4月,我县在泷泊镇城关村的村级换届选举试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严格按照县委的要求配备了村干部职数,为全县第七次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拉开了序幕。
二是拓宽选任渠道,优化队伍结构。积极拓宽村干部的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使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目前,全县村支两委班子中平均年龄42.1岁,最小的23岁,比上届下降3.4岁;高中文化以上的372人,比上届提高了18.6个百分点;“有经济头脑、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达256人,比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打鼓坪林场西河源村原班子软弱涣散,林场驻村干部了解到该村在外务工的马庚荣同志有经济头脑、善管理、会经营,当时他在上海打工年薪达10余万元。通过林场党委的积极做工作,马庚荣自愿放弃打工赚钱的机会,经选举毅然挑起了村支书的重任。上任后,马庚荣同志一边领着群众立足林区资源优势,大力调整林农产业结构,率先在该林场建起树桩花卉苗木基地,有效地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一边拿出自己的积蓄,组织群众集资修通了2.5公里的村级公路,架通了高压电,架起了自来水,较好改变了该村的落后面貌。
三是坚持严格标准,建设后备干部。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及时把一批能力较强且得到村民认可的同志选拔确定为后备干部。目前,我县按照1:1的比例,在全县195个村建立了年龄在30岁左右,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素质较好、相对稳定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对条件成熟的按规定程序提拔使用。2005年来,我县已有120多名后备干部被选拔为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在今年的这次村级换届选举中,县委规定村干部的任职年龄为: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对男满57周岁、女满52周岁不再提名,为一批优秀年轻的村级后备干部按程序进班子创造了良机。
多途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
我们把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摆上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了村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双带”能力。
一是立足实际,创新培训方式。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知识、能力的要求,按照“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下派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巡回指导,聘请湖南林学院、永州职院等专家到农村种养基地手把手传授,组织村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2006年来,先后聘请20多名专家进村指导传授种养技术,下派技术人员1620多人次入户传授实用技术,选派了1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华西村等地参加实地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村干部定期收看网上的种养加等致富节目,提升他们的致富本领和带富能力。泷泊镇江西村村主任罗健利用远程教育所学技术,为自创藠头加工厂更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目前,该厂发展到年加工500吨藠头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安置了1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真正让本村剩余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打工赚钱。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县财政拨一点、移民和扶贫等部门列支一点、县管党费中安排一点和乡镇场财政筹集一点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近三年来,共筹集投入资金70余万元用于村干部培训,培训村干部1900多人次。2006年县委组织部、县移民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共同筹集资金20多万元,在县委党举办了农村干部经营管理两年制大专学历教育班1个,全县53名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参加了学习深造;去年县委举办了2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全县2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参加了培训;各乡镇场把村干部培训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3万元资金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学习培训。2007年茶林乡筹集2万多元资金,组织46名村干部到广西红岩等地学习柿子、红薯等先进种植技术。学习取经后,该乡老院子村在省建整扶贫后盾单位的扶持和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发展了300亩柿子、600亩红薯的产业基地。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培训管理。建立了村干部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制度,使全县每个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效地增强了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同时健全了村干部学习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动态地掌握村干部的学习培训情况,把村干部培训情况作为了解、评价、使用村干部的重要依据。
多环节监督管理,有效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
我们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村干部队伍的管理,有效地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
一是建章立制,构建监督体系。对现任村干部、离任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的基本信息和任职情况全部进行了信息采集,做到一人一档,专人保管。全面推行了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年初各乡镇场与各村干部签订了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年底按照岗位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年终考核,并作出组织评定。组织评定的结果,作为村干部奖惩、绩效报酬发放和调整不胜任干部的依据并归档。
二是突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坚持把重大村务、财务和村干部施政行为作为监督的重点,组织了群众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重大村务决策、执行情况以及村干部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监督。同时狠抓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抓好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另一方面抓好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近三年来,共对468名村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减少经济损失8.2万元。
三是改进方式,确保监督到位。积极推行村务、党务公开“阳光工程”,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和完善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凡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通过村民会议或全体党员会议进行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真正确保了村务、党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提高了透明度。同时推行廉政谈话、民主评议、述勤述廉、村财乡管等制度,形成对村干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减少漏洞,避免缺陷,实行监督规范化。2007年来,群众反映村干部在财务、村务上的信访案件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6%和18%。
多层次激励促进,积极解决村干部各项待遇
我们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村干部的待遇问题,通过经济上保障、政治上激励、生活上关心,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提高经济待遇,使村干部有甜头。完善了村干部误工报酬保障制度,建立了村干部待遇保障财政专户,把省财政转移支付用于补助村级支出的资金、县财政安排的村干部报酬专项资金等足额划入村干部待遇保障财政专户,县财政对各村的工作经费和村干部的误工工资等实行统筹安排,按大、中、小村每年分别为15000元、14000元、13000元的标准,年终一次性拨付到村,保证了在职村干部的基本误工补助按每人每月不少于200元的标准发放到人。
二是提高政治待遇,使村干部有奔头。在解决村干部经济待遇的同时,加大了村干部政治激励力度,建立了在职村干部考录公务员制度,今年县里共招录公务员3名,其中拿出了1个公务员指标,面向本县35岁以下、实绩突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任村主干招考。4月13日,我县11名符合条件的村主干在永州八中参加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同时,对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离任村党支部书记,由县委统一颁发《荣誉证书》,提高了村干部的政治地位。
三是提高生活待遇,使村干部有靠头。建立了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制度,2007年我县共筹集资金68760元,对符合文件规定的191名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发放了生活补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从2008年起,将对享受生活补贴的离任村干部列入低保对象,长期给予生活补贴。县财政列支为在任的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特别是在今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中,共为30名受灾特别严重的村干部补偿损失6.8万元。
四是改善办公条件,使村干部有劲头。2006年以来,建立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共建体系,在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实行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工程时间,统一施工管理,统一竣工验收;严把资金关,实行了建设资金专户管理;严把产权关,对村级活动场所和办公用品进行了产权登记,对产权实行国有资产管理。在上级补贴资金明显偏低且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克服了人手少、经费不足等多种困难,全面完成了2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定点、选址、房屋建筑、办公设备配置、工程质量验收等各项工作。目前,全县2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常使用,真正把这些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群众学习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 上一篇:党代会常任制研究之热点问题
- 下一篇:激发两创活力服务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