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时间:2022-06-25 02:44:00
导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的核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总书记在视察*省时,也明确要求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对*省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发挥科教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充分认识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
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现实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特别是一些战略性高新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然而,这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自主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经济发展保持较快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五年增长30%以上,形成了以奇瑞轿车为代表的企业自主品牌创新,以合力叉车为代表的产品自主名牌创新,以马钢、海螺水泥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创新,以华东光电所为代表的军技民用创新,以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战略前沿自主创新等自主创新模式,初步走出了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在全国人口总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居后的状况尚未改变,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尚未改变。着力创新,奋起直追,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以更为积极的精神、更富效率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争取到2020年科技综合实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注重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科技发展出现了“五个65%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项目以企业为主体、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实践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有效集成全省创新资源,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织实施骨干企业攀登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计划,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步伐,培育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社会技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目前,科研院所成果很多,但转化能力有限;企业市场空间很大,但科研力量有限。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共建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中心,通过项目攻关加强合作。
自主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近年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奇瑞轿车、合力叉车、丰原生化、科大讯飞语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知名企业。要进一步抓好创新品牌产品培育项目,积极实施“千亿元产业规划”和“百亿元新产品工程计划”,以重要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个群体为重点,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共性技术攻关,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一大批“小巨人”企业,显著增强地区竞争力。
强力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建设创新型*的重要举措。*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拥有以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应立足现有基础,加强总体规划和引导,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依托优势区域促进创新资源聚集,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城市和创新集中区,带动和促进全省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积极推进合(肥)—芜(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其在全省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立足合肥科技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创新试点市建设这一契机,以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大力加强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沿江城市的区域合作,整合马钢公司、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的创新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汽车、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积极推进淮南、淮北、蚌埠等沿淮城市群建设,依托煤炭、农副产品、中药材等优势资源,加强能源、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其他城市在产业分工、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网络。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其在全省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产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核心,围绕培育特色优势,积极推进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二次创业”,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支持合肥软件和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产业、技术、人才资源整合,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努力把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沿阵地。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作用。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现有各类科技平台的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评估中心、技术经纪、科技会展等中介机构,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种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着力优化创新环境。
坚持科技政策在公共政策中的优先地位。认真落实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包括科技资源共享、促进企业研发、人才激励、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以及评价体系方面向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倾斜。积极实施扶持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实施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不断提高*的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投入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84%。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机制,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加强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公共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强对企业和社会投入的引导,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基金和担保机构,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调动创新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贡献特殊对待。以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以支柱产业、重大基地、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股权配给、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津贴等政策措施为手段,重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和创新团队,加快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设立创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引进一批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国内外知名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用足用好本地现有科技人才,消除阻碍人才合理配置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上一篇: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