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层党建三个不适应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5 02:39:00
导语:探析基层党建三个不适应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突出存在“三个不适应”问题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提出了新要求。
从工作对象看,社会成分的复杂性、党员个体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社会组织的构成,已经由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农村、社区四大块分化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民办非企业组织等六大块;党员队伍,已经由身份相对单纯、活动相对稳定向多重身份、跨地域流动转变,党建工作尽管在不断地创新,但是从工作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问题。一是传统的领导工作机制存在“缺位”问题。首先从领域来说,对于“两新”组织,还没有成立相对成熟的、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对于我们这些山区县市来说,社区党建也是新生事物,社区的机构等基础相对滞后,党组织建设缺乏实体的依托。同时,地域之间特别是跨县、跨省党组织之间联管不够,流动党员管理同样存在“缺位”问题。二是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存在“盲区”。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企业改制回归社会的党员,难以及时成立组织以加强管理。再加上这些新组织性质上具有社会性、运行上具有独立性,隶属关系难明确,党组织的建立、活动的开展也难以确定领导和指导的主体。三是新领域党组织的职能难以“定位”。党组织如何找准角色、如何处理与业主的关系、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困惑。
从工作内容看,基层党建工作的开放性、民主性越来越强。要求我们在党建工作中更加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2、主体素质与基层党建新的功能需求不相适应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员是基层群众的先锋队,这一“先进性”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能力等各方面都要走在时代的前头。党的十七大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但是从基层党员、干部的现状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主要表现为能力素质上的“青黄不接”。有的村干部政治素质较好,但是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但创业能力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明显不足;有的懂科技、会经营,但又不善于管理集体事务。再就是干部来源的“青黄不接”。有能力的外出打工创业,年轻的读书后外出就业,很多地方在家的是“三八六零部队”,选村干部只能是“矮子中选长子”,再加上待遇偏低、老无所养,有的人也不愿当村干部。二是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县60岁以上的党员3600多人,占党员总数的20%左右,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先锋作用不突出。还有一部分党员因病因灾因老等致贫,全县贫困党员有1000多人,占6%左右,需要帮扶,更难以谈到“带头带领”。
3、基础投入与基层党建新理念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与“执政基础”的地位不协调。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但是,还有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办公无场所、活动无经费。村一级这几年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阵地和经费保障还不稳定,其执政地位与物质基础反差较大。二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协调。一部分党员生活贫困,创业能力差,尽管每年的重大节日组织了慰问活动,但是在帮扶基金的建立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上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与“规范管理”的要求不协调。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越往基层,党组织的办公和管理的基础设施越差,很多党组织没有电脑、没有传真,甚至连基本的通讯工具都没有,“上面是21世纪,下面是20世纪”,导致管理手段的不同步,信息交流不快捷,工作效率难提高。
二、几点建议
1、围绕“构建大格局”,进一步创新管党工作机制。适应新形式下党建工作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首先要着力健全管党责任体系,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特别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在“域内一体化”上下功夫。要根据基层党组织新的“六大块”分布格局,在县乡两级分别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社会组织党建和社区党建的工作指导机构,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乡镇党委、机关工委、非公企业党工委、新社会组织党工委、社区党工委专业分工,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全方位、一体化领导体系。二是要在“部门协作化”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把涉农、财政、民政、教育、公安、劳动保障、工商、工青妇等部门资源整合起来,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分别明确党建工作责任,共同研究和实施基层组织的建立、基层党建经费的保障、党员队伍的培训、流动党员的管理等工作。三是要在“区间联合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县与县之间、省与省之间党组织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双联双管”机制。
2、围绕“实现全覆盖”,进一步突破党建工作难点。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就要有党员,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组织,哪里有组织哪里就要有活动”的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研究新领域,突破难点,消除“盲点”。一是要在“两新”组织党建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排查摸底,全面建立党组织,全面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选派党建联络员。二是要在社区党建上取得新突破。抓好党员“安家”工程,健全社区基层党组织体系,配齐配强党务干部,建立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三是要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取得新突破。探索推广“一地一站”的作法,在党员流出地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党支部,“定点”加强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同时,也依托“一地一站”做好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
3、围绕“增强支撑力”,进一步建强基层干部队伍。一是要拓宽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选用渠道,解决“选有来源”问题。要落实中央精神,引导外出务工的能人回乡创业,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做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要特别明确四个问题。第一是“编制”问题,应作为乡镇公务员对待,不占村干部职数,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应纳入乡镇领导干部选拔的对象范围。第二是“职务”问题,由于村委会是村民自治机构,选派人员不是村民,只能任党内职务,建议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第三是“职责”问题,要从培养后备干部、加强村级组织工作的角度,明确选派人员的协助职责和学习职责。但是也要提出明确的量化工作目标,如协助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培训农民和党员、引进和推介科技致富项目、承担农村发展调研课题等。第四是“考核”问题,要研究具体的考核办法,由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对选派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根据选派人员的“适岗”情况和个性特点,确定留任或调整使用方向。
二是要选拔基层干部,解决“干有所进”问题。采取公开招考等方式,定期从优秀的村干部中选拔一批乡镇公务员或乡镇领导干部。
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干有所得”问题。首先,建议增加村级转移支付,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使村干部工资在标准上高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并且要随着物价上涨,逐年调整。在发放方式上实行“财政发放、一卡直达”。在工资构成上,村干部工资应实行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相结合。第二,建议出台养老保障机制。解决任职较长的村干部“老有所养”问题,既是体现“以人为本”,对老村干的关心和帮助,也是解决村干部有人当、愿意当的有效举措。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分层原则”,对在职村干部确定一个任职年限,比如连续任村主职3届以上,连续任村主副职5届以上的采取养老保险的办法。对已经退职的村干部实行生活补助。退职生活补助标准,主职应高于副职,任职时间长的高于任职时间短的。其次是“激励原则”。对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按村干部人数每年确定10%左右的比例,在实行年度考核的前提下,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确定为养老保险对象。保险费按15年测算,由县、乡镇和个人按5:3:2的比例,一次性计入账户。再就是“保障原则”,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和退职村干部生活补助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省、市应对山区县给予补助。我县去年实行了退职村主职生活补助,对满60岁连续任过15年主职的,每人每月补80元,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推出以后,一些任主职不足15年的、退职的村村副职也都提出了补助要求。应该说,扩大补助范围是有道理的,但关键是要有财力支持。
4、围绕“保持先进性”,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党组织的作用和党的先进性是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因此基层党建工作要始终把激发党员活力,引导党员自觉践行先进性作为关键来抓,关键的关键是要创新载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村党员、社区党员和离退职党员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三类党员都属于“无职党员”,他们由于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责任,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党员作用存在盲目性,是党员队伍中的相对“后进群体”,对他们要全面开展“设岗创星”活动,通过“设岗定责、评星创星”,使他们“无职变有职,无责变有责”,从而在设定的具体岗位上,围绕明确的目标责任,有方向性的发挥作用,实现“无为变有为”。
5、围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在用途上,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经费。一是阵地建设和维修经费。主要解决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的党员活动阵地建设问题。二是党建活动经费。主要是解决党员培训教材、师资、设施的需要,按党员数每年人均应达到100元以上。三是困难党员帮扶经费。
在筹资渠道上,应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三个一点”为辅。即财政预算为主,党费拿一点、单位自筹一点、部门帮带一点。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以单位自筹为主,但要提出硬性要求和量化标准。同时,要建立机关联农村、机关联社区、机关联企业,企业联农村、企业联社区,富裕党员联困难党员等“结对帮扶”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以强带弱、互帮互助。
对困难党员的帮扶,要整合财政、民政、劳动保障、扶贫开发等各种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慰问帮扶困难党员的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县财政局负责在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工作中提供经费支持;县民政局负责把符合条件的困难党员重点纳入低保、优抚,做好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县人事局负责在人才培养、政策咨询、专家服务、专业技术推广等方面为困难党员提供智力支持;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点把困难党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提供推荐就业、信息咨询、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县扶贫开发办负责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中为困难党员提供项目和经费支持;县委老干局负责做好所管理的老干部、老党员、老红军及其遗属的关怀照顾;县总工会负责做好劳模、企业困难党员职工的关怀服务。
- 上一篇:如何把握干部选拔初始提名中的度
- 下一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工作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