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3 07:36:00

导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在全市农村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结果让人深思,在考评的28543名党员中竟有1952名不合格。为此,我们对不合格党员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分析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作了一些思考。

一、农村不合格党员基本特点及所反映的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不合格党员主要集中在务农、老年、低学历和原村干部中。突出的问题是:

(一)理想信念淡化,党员队伍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目前不少农村党员世界观模糊了,理想信念滑坡了,革命意志衰退了,宗旨观念丢失了,讲奉献精神缺少了,求实惠的风气严重了,党员身份忘掉了,政治淡薄、金钱唯上。表现在两个方面较为突出:一是农村信教和参与封建迷信的党员多。全市不合格党员中,信教和参与封建迷信的占了约12%,在评议中因信教而要求退党的有85名。二是农村违纪党员增多。据市纪委统计,自去年初至今年9月底,市纪委立法查处违纪农村党员12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46人。

(二)党性观念弱化,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受到削弱。具体表现在:一是组织纪律性涣散,“三不”(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的工作)党员大量存在。农村中一些党员对自己无所谓,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二是党性原则缺乏。不少农村党员讲话乱发议论,不负责任,讲消极话、讲片面话,讲不利于团结和不利于开展工作的话,讲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不一致的话,拿自己视同为普通群众;一些党员缺乏党员应有的原则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思想抬头,对错误行为不敢公开揭发和进行批评。

(三)模范作用退化,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未能较好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规范性不能很好发挥上:一是政策执行模范性不能发挥。不少农村党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当触及自身利益时,讲条件、讲得失,拖后腿,有的长期拖欠应依法上缴的应缴款和集体公款,有的违反村镇规划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未批多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旧,非法转让土地,有的甚至与村里对着干,带头上访,这类党员被群众称为“落后党员”,在不合格党员中占了近25%。二是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性不能发挥,不少农村党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掉了,不能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多为人少。有的对村里的公益事业不热心;有的对群众碰到的困难和生活疾苦不管不问,不能伸手帮助;有的联系群众少,自顾自多,脱离群众;有的甚至与群众关系十分紧张,在这次民主评议出的不合格党员中,群众满意率不到50%的占了四分之一以上。三是倡导社会新风尚的模范性不能发挥。目前,农村党员参赌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党员群众对一般性参赌行为,已熟视无睹。一些农村党员包庇、纵容、放任直系家属违反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政策;一些党员道德意识下降,不履行赡养义务或生活作风腐化,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四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性不能发挥。目前,尽管一部分农村党员已勤奋致富,并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自身致富能力弱化,致富示范作用不明显。据一乡镇的调查,全镇农村党员所在家庭人均收入约4600元,比同期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低约1000元。

二、农村不合格党员的成因分析

(一)疏于教育,缺乏监督。这是导致农村党员队伍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目前农村党员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一是思想重视不够,教育出现断层。重发展轻教育,重干部教育轻普遍党员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党支部一年开了不少会,但大多数是就是论事谈工作和布置任务,真正搞教育的少;有的党支部一年只召开一次党员会,有的甚至一年都未召开党员会或组织过任何形式的党员活动。二是教育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绝大多数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教育还是以传统的强行灌输和说教方法为主,未能正确把握农村党员日趋活跃的思想脉搏,不能借鉴市场经济规则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教育搞一刀切,使得对农村党员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缺乏有效载体,农村党员教育形不成良好氛围。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党员教育缺乏一种有效的活动载体,使得全市抓农村党员的教育形不成整体合力。与此同时,在对农村党员的监督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制度保证,支部对党员教育谈心少,党员民主生活会形同虚设,相互之间不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进口把关不严,出口渠道不畅。农村党员进口把关不严有历史形成的问题,也有其现实发展的问题。从党员发展的历史因素看,建国以来的一些重大政治运动中,农村发展党员没有很好地坚持党员标准和发展程序,使得当时农村的各类“标兵”未经组织考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而大量进入党内。特别是“四清”时期发展党员搞一刀切,只要是贫协会成员、查帐小组成员、生产队(组)长、“四清”工作组借住的农户都发展为党员,而无考察期,许多村一年发展党员六、七个。这些由于历史因素发展的党员,素质差异较大,不少本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的,不少“标兵党员”自身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适应形势的能力较差,从而使得过去的“标兵”变成了现在的不合格党员。从党员发展的现实因素看,一些地方发展党员不注重质量,在理解和把握党员标准上出现偏差,有的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员标准可以降低一点,质量服从数量;有的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可以不讲政治或少讲政治;还有的把吸收党员作为奖励手段,特别是对“经济能人”入党不能正确分析,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存在过分迁应和“一俊遮百丑”的问题,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的“经济能人”混入党内。此外,目前农村党员发展中还存在“干部论”、“近亲论”两大误区,这些都使得农村党员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影响了党员发展的质量。而相对于入党把关不严而言,出口渠道不畅更是当前影响党员队伍素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党员队伍建设重进轻出,有的担心处置不合格党员会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有的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党员标准可放低些,只要不违法乱纪,可以不作处理;有的认为党内不合格党员人数较多,清除一、二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处置不处置无所谓;有的认为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费力不讨好,不仅得罪人,弄不好受处置的党员还会找茬儿,给自己惹麻烦,以致今后工作难开展,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相安无事;有的认为不合格党员处置多了,等于揭自己的短,给自己和单位的工作抹黑,从而对不合格党员听之任之,缺少采取组织处置的真正决心。而与此同时,前几年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不明确,比较原则,伸缩空间大,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使得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评议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由于出口渠道不畅,使得农村中的不合格党员长期滞留在党内,腐蚀党的肌体,并得以漫延,以致农村不合格党员人数越来越多。

(三)党员流动性增大,传统静态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传统的党内活动方式和党员管理方式,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侧重于静态的,具有固定性、稳定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党员一般只能在指定的一个基层组织内过党的生活,这种方式适合党员工作、生活相对比较固定,流动性不大的情况。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员在地区和产业间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这种农村党员的大批量流动使得原有传统静态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管理出现混乱。首先是一些地方没有支部不能迁,目前农村党员外出大多奔向城市(包括城乡结合部),又多集中于流通领域,而这些部位组织设置比较薄弱,难以吸纳和接受大量农村流动党员,使得农村大批流动党员处于无组织管理的散漫状态;其次是有些地方有支部不能迁,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管理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党员,而不重视对外来党员的管理,有些地方、单位甚至对外来党员一概不接收,导致农村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在流入单位不能迁入,而流出单位组织又管不了。再次是流动党员本人不愿迁。目前,一些农村流动党员“叶落归根”的意识较强,认为外出只是为了赚钱,是暂时的,户籍关系在原地,亲戚朋友在原地,从小生活在原地,最终归属在原地,组织关系也应该在原地;一些农村党员组织观念淡化,认为组织关系无关紧要,外出不与党支部打招呼,不主动迁移组织关系;有的甚至视组织关系为包袱,认为迁移组织关系既烦又易被“管死”,不自由;农村流动党员不愿迁移组织关系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政治经济待遇的差异,他们认为在村里,可通过参加党员会参与村里重大事项的决策,村级支部的活动又相对经常,不少地方行政村党组织还存在着党员开会支付误工补贴的情况;而在企业或其他单位内上述诸方面相对欠缺。二是党员活动开展困难。由于党员流动面广量大,使得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内的党员成分过于复杂,分布于不同行业和领域,而且由于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党支部不能按需和按时组织党内活动,出现党员开会难集中,办事难“叫拢”的现象,不但正常的“”难以组织,有的甚至连正常的换届选举都难以进行。三是党员考核难以实施。党员外出后,平时与支部维持联系的多数是托人代缴党费,很少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的,支部对其一年之中的工作表现、思想作风难以作出比较客观的评定,导致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缺乏客观评价的依据。而党员在党组织管理不严的情况下,易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四)市场经济大气候和党内腐败对农村党员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繁荣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一切向钱看”、“金钱决定一切”等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这些错误思潮已深刻地影响到广大农村党员,导致一些党员把金钱放在第一位,放松自己的思想改造和对西方腐朽思想的警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发生偏离,最后做了西方腐朽思想的俘虏。此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根源蒂固,农村一些党组织、党的干部至今还严重存在官本位、家长制现象,各种各样的庸俗人情网、关系网等封建残余尚存,这些落后的思想和现象,时刻影响和侵蚀着每一名党员,稍不加注意,便会堕入封建思想的深渊。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提高对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党就不可能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需要依靠全体农村党员在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模范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主张和决定,就能影响、团结和带动农民群众,从而将党的主张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仅如此,农村党员的素质还直接影响着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农村党员素质高,党性强,能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与广大农民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党就能始终保持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相反,农村党员素质差,不能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党就会脱离农民群众,甚至会被农民群众抛弃。高素质的农村党员队伍也是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的基础。干部来自于普通党员,只有党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而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突出问题如任其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影响到党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到党的生命力。

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乡镇两级要制订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对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处置等重大问题提出原则性意见,并由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实施,杜绝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断层加工不力现象,在农村党员教育做到一杆子插到底。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建责任制考核,重点要着眼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主要工作环节和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并由定性考核为主转向以定量考核为主,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介对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一要坚持实行发展党员工作“公示制”。通过党员发展公示,使得发展新党员不仅严格按党员标准和发展程序,而且使发展的新党员真正具有群众公认的先进性,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公示制的具体要求是,党委在审批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前必须将该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在本村或本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公示,对公示后无问题反映的,及时予以办理具体手续,对公示后有问题反映的,党组织要及时调查核实,如反映失实的,应予及时办理手续,如确有问题,则暂缓办理,如问题严重,并已经查清事实,要及时进行处理,并将公示结果的处置情况及时在所在单位公示栏内进行通报。

二要实行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民意票”制度。在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前,先召集党员和组长以上干部、群众代表对拟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投“民意票”。对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交由支委会或支部大会集体讨论确定;对未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不能提交支委会或支部大会讨论,作进一步考察,以切实把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送到党组织内。

三要建立发展对象考查制度。乡镇党委在讨论发展对象入党前,对发展对象要进行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路线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考查,由市里统一建立考查试题库,由乡镇党委或由几个乡镇合办,每季开办一期培训班,对各支部确定的发展对象集中进行培训和考查,对未参加培训或考查不合格的不能讨论入党,保障新党员队伍具备基本的理论素质和掌握党的基本常识。

四要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把民主评议党员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着重做到“三坚持三完善”,坚持把定性测评与定量参评结合起来,在党内互评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来评议党员;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党员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多数群众的满意程度评估党员的先进性,坚持把评优与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完善不合格党员认定依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农村党员队伍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不合格标准;完善党内考核办法,简化考评手续,使党员考评内容更加直观易懂,操作简便;完善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规范不合格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

五要建立不合格党员帮教制度。要把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素质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最终工作落脚点,对民主评议中的不合格党员在作出诫勉处置后,要进行帮教,促使他们深刻反省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对诫勉的不合格党员做到专人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谈心,随时跟踪了解不合格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帮助认清问题,改正错误;要建立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对每位诫勉的不合格党员要求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支部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由支部做好鉴定。

(三)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探索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党员管理机制

对流动党员管理要因地制宜,视其流入地党组织的设置情况、流动党员的数量、流动党员的聚散度等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是“挂靠式”管理。对流入地所在单位或住处已建立党组织的,统一挂靠到所在单位党组织或住处党组织。其中,在同一单位内工作半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应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入单位内党组织;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转入临时组织关系,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活动;工作单位不稳定,但住处固定的流动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迁入住处党组织。挂靠式管理具有相对集中,联系紧密,活动方便,管理容易的特点,因此流动党员管理要以挂靠式管理为主,流入地任何单位党组织都不得拒绝流动党员按规定转移组织关系。要在流动党员聚集地和聚集行业加快组建党的基层组织,使得实行“挂靠式”管理有组织保证。

二是“风筝式”管理。对流入地无党组织或无固定工作单位和固定住所的流动党员,由原党组织实行“风筝式”管理,外出党员每季度把自己在外地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书面向原单位党组织进行汇报,并在每年12月底前把思想小结寄给原单位党组织。原单位党组织在接到外出党员寄回的书面汇报材料后,应将它们一一记录在外出党员联系卡上,并及时将需要外出党员了解的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支部布置的工作任务,向外出党员作好书面反馈,形成双向联系。

三是“跟踪式”管理。对长期外出且相对集中的党员,由原地党委在党员外出地设立临时党组织,或设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点(站)等流动党员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定期接受他们的汇报,做到跟踪管理。3名以上党员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由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实行跟踪管理。

在党员流动过程中要简化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如可以采取“党员证”形式管理,在流出地基层党委盖章,流入地基层党委盖章,即转移组织关系;若镇(乡)内流动,可由流入地和流出地两个支部盖章接轨组织关系;必要时,在经流动党员授权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可对党员组织关系直接帮助接转。

(四)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机制

1.科学调整党员教育内容。要研究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变化和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现实,确定农村党员教育内容和重点,避免教育内容上搞一刀切,做到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切实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当前农村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农村党员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模范意识教育等,以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根据农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重点,实行分类教育。要改变“说教型”教育为“服务型”教育,在教育内容安排上更多地为农村党员政治上成熟,科技上增强,经济上改善服务,以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辨别力和适应、驾驭市场经济及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

2.大力改进农村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可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要把日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在镇(乡)、村抓好农村党员日常性教育的基础上,全市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党员教育周活动,根据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和农村党员思想实际,确定专题教育内容,由乡镇党委组织实施,进行集中教育。二是要把统一教育与分类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必要的集中统一教育同时,更多地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农村党员特点实行分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实行区别对待。目前对农村党员的分类教育可按老党员、企业党员、务农党员、外出党员等四类进行。三是普遍教育与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农村党员教育中,注重典型的培植挖掘,大力宣传一批农村优秀党员,在农村党员中树立赶、学、比的“参照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四是要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在继续发挥会议教育、典型教育、活动教育的传统教育手段优势外,充分运用党员电教化教育手段,对农村党员开展教育和培训。五是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党员集中学习难的情况切实改变教育方式,开展送教下村活动,实行进村教育宣讲和送教育学习资料、送书下村,方便党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