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疏通党员出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13 07:35:00

导语:关于疏通党员出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疏通党员出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通过实行民主评议党员“两票制”,对811名基本合格党员作出了集中教育、谈话诫勉、限期改正等“黄牌”警告;对74名不合格党员作出了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从而在提高评议质量,疏通党员出口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界定标准、处置程序、工作机制等方面因素,党员出口不畅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评议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依然是党员队伍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一、目前疏通党员出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疏通党员出口工作的整体推进

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一项内容,已经纳入了各级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但调查发现,过去几年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之所以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导致这项工作的开展步调不一致,工作落不到实处。具体表现在:

(1)工作各自为战,抓而不实。有的党组织虽然开展了这项工作,但声势不大,气氛不浓,力度不足,成效甚微;有的象征性地开展一下,议而不评,评而不处,处而不严,流于形式;有的在工作中避重就轻或就易避难,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有的上面推一下,下面动一下,工作被动,敷衍了事。从而使疏通党员出口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认识有误区,思想有顾虑。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一是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党员也同样,不合格党员太多了,清理一两个无济于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抓与不抓无所谓,甚至已不必要了。二是认为清理不合格党员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既不好把握,又容易得罪人,怕被处置党员纠缠不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图个平安。三是认为本部门的党员被清除,表明自己工作没做好,会影响部门形象,甚至怕影响自己的政绩,自然就闭只眼开只眼。四是部分党员干部本身也有一些不光彩的事,自身不硬打铁难,你好我好,做和事佬。在一般党员中,一是认为现在领导干部腐败现象严重,要清除也先清除干部党员,一般党员没什么可清除的。二是认为现在党员只要不违法,就是好党员,参加不参加组织生活,发挥不发挥党员作用没什么花头。三是有些党员“三化”现象严重(组织观念淡化、纪律观念松化、宗旨观念弱化),随世逐俗心态凸现,评议随随便便,表决不坚持原则,甚至对处置工作有抵触情绪。四是有些农村党支部,村里严重的宗族势力渗透到党内,“堡垒”内部相互包庇,攻守同盟。凡此种种,给不合格党员的评议、处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并严重地影响了疏通党员出口工作的整体推进。

2、评议不认真,影响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民主评议党员的质量和实效直接关系到不合格党员的认定与处置。近年来,我市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实行了“两票制”评议办法,并在部分地区、部分党组织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评议程序不够规范。一是评议之前缺少必要的舆论准备和调查摸底。党组织对评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无数;党员对评议工作,思想准备不够,自我剖析、自我反省不深刻。二是互评过程简单化。大多只以表格形式进行,缺乏或较少开展面对面的批评教育。三是反馈、总结、整改工作没有跟上。评议结束后,只统计一个数据,对评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既不及时总结反馈,也不认真整改,使之评议工作简简单单走过场。

(2)评议内容缺乏针对性。一是内容过于原则。对照的标准比较抽象,定性、定量不够具体,使评议难以对号入座。二是内容涵盖面欠广。结合不同产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的工作、生活特点不够,针对性不强。三是提出的问题比较平淡。以一般问题、共性问题为主,热点、难点及实质性问题很少,使评议突不出重点。

(3)参评率不高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农村、企业、街道党组织。一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经商等流动党员增多,影响了参评率。二是由于企业转制,造成大量的下岗职工党员,使部分尚未重新就业或组织关系尚未接转的党员不能及时参与评议。三是部分企业、社区中的隐性党员往往不会自觉参与评议活动。而且大多在事后都未作“补课”,成为评议的盲点。

(4)评议质量不够理想。一是评议方法单一,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由于人与人之间依附关系逐渐增强,相互批评意识薄弱,使目前普遍采取的比较单一的支部内部党员面对面的评议方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评议中往往出现:谈自己多,评别人少;议工作多,交流思想少;谈今后思路多,提如何整改少;谈共性问题多,触及实质性问题少的现象。二是部分党组织不认真遵循评议原则和要求,降低党员标准,把民主评议会开成评先评优会。评议定格时,除了优秀,一律合格,极力控制不合格或基本合格党员,导致评议定格与党员实际素质不尽相符,使评议工作流于形式。

3、标准难把握,影响了不合格党员的正确认定

虽然《党章》、《准则》、《条例》对党员标准都有规定,但由于党组织设置、党员分布以及党内部结构状况日趋复杂,社会“四个多样化”现象日益明显,使原定标准的操作性、针对性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标准过于原则。现行标准定性多、定量少,柔性强、刚性弱,伸缩性较大。虽然每个党员的权利、义务、基本标准是相同的,且定性标准对所有党员的要求也基本相同。但在现实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党员其不合格性的具体表现不尽一致。因此,一方面容易使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操作中,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产生随意性。另一方面,往往会片面地将一些社会、组织的原因归咎于党员个人,从而影响了认定的准确性。

二是标准内涵滞后。随着流动党员、破产、转制企业党员、外资企业党员、个私企业党员以及中介组织等新经济组织党员的日益增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认定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现在尚没有具体涵盖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领域。因此,往往会导致把生产力标准或职业道德标准来代替党员标准以及把共性问题冠于个性或个性问题冠于共性等现象的出现。

三是认定方式不完善。目前,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方式主要是以党支部党员的民主评议为依据,以本党支部委员的综评来定格的方式进行的。这种认定方式,对一些在党支部内部具有个人行为隐蔽性的或经营外出而避开本支部党员视野的党员,在认定时,准确性、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一的认定方式与党员职业、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多样性已不相适应。

4、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不合格党员处置力度

一是指导监督不到位。上级党组织对不合格党员的评议处置工作没有专门的业务培训;党委对基层党组织的评议、处置、整改工作指导督查不够。有的有布置无指导检查,有的有检查无督办通报。致使有些基层党组织对不合格党员未作及时处理。

二是处置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一些党组织对评定后的不合格党员没有进行谈话教育,有的没有支部大会决议,有的没有报上级党委审批,有的对处置结果不及时公布等等,导致被处置党员上访上诉不断,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三是工作形不成合力。在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整体布局上,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甚至于一些社会舆论,对不合格党员出党问题持同情态度,使处置工作承受压力、增大难度。

二、疏通党员出口的对策及措施

疏通党员出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政策性、操作性和严肃性都很强的工作。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主要应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疏通党员出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切实疏通党员出口,确保党员队伍“吐故纳新”,不仅是党的纪律要求,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要求。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接轨转型时期,这项工作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抓与不抓,抓得好与不好,不但直接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稳定性,还会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望,甚至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为此,各级党组织务必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摆正工作位置,不得有丝毫松懈。

2、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努力拓展评议途径,切实提高党员民主评议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疏通党员出口工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其中民主评议、考察认定、组织处理是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疏通党员出口的首要环节。为确保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增强新形势下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评议程序。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一般有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学习动员、自我剖析、互相评议(包括党内外评议)、组织考察、综评定格、反馈结果、总结整改(包括表彰处理)等9个步骤组成。任意删减或缺少某个程序都会影响评议效果。

(2)充实评议内容。在制定评议方案时,要深入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列出具体的评议内容。除德、能、勤、绩等综合表现外,应特别注意存在的重点、热点问题及关联到本部门、本区域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和倾向性问题。问题的罗列要力求全面、科学、准确,使每个党员在评议时都能相应地对号入座。

(3)保证三个到位。一是保证时间到位。保证每年度至少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评议过程中,既要保证调查、动员、学习的时间,又要安排好总结反馈、表彰的时间;既要保证个人自我剖析的时间,又要安排好互相充分评议的时间。二是保证人员到位。每个党员都要按隶属的组织关系参加本支部的民主评议。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经党支部核准,并报上级党委同意。三是保证领导到位。一方面上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下属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组织好评议工作,带头参与评议,并严格按照评议要求,起表率作用。

(4)改进方式方法。为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工作活力。因此,在评议的方式方法上应突破一些传统模式,积极尝试新路子。一是实行“两票制”评议。即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由党员评议票加上群众评议票来综合评定党员是否合格。二是实行立体式评议。即纵向和横向共同参与评议,如机关党员由本部门支部党员和纵、横向有关联的单位党员共同评议,来综合评定党员。三是实行重点评议。即根据形势和中心工作需要,对重点对象、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评议。四是采取分类评议。即根据行业、岗位、层次、性质等特点,对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农村党员、外出活动党员、社区党员、老年党员等进行分类评议。从而解决评议千篇一律、内容空泛,主题不集中、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适应时代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标准,准确判别和认定新形势下不合格党员

正确判别和认定不合格党员是解决党员出口问题的关键环节。政策不明、标准不清,不但会影响不合格党员的正确判别和认定,还会挫伤党员的感情和工作积极性,甚至还会影响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根据党章规定,参照党纪、政纪以及整党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在制定不合格党员的政策标准时,总体上应体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针对性要强。根据不同行业、岗位、层次党员的工作特点及不合格党员的表现内涵,在确定标准时要紧紧扣住这些特点和内涵而有所侧重。二是有可操作性。标准的提出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具体实际,每项条款要力求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细化,标准的伸缩性不能太大,更不能有模糊性。三是公认度要高。制定的标准要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必须得到绝大多数党员和群众的普遍公认。四是有适当超前性。制定标准时,既要充分考虑现实问题,又要适当涵盖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4、坚持原则,规范程序,确保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处置不合格党员是疏通党员出口的重要环节。评而不定,定而不处,有失严肃性。因此,在处置不合格党员时应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各级党组织要敢于和善于加强对党员的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在评议、认定和处置不合格党员过程中,不仅要始终予以正确的领导和指导,还必须做到认定一个,处置一个,决不能放之于宽,失之于软。

二要坚持依章办事原则。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既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也具有较强的程序性。处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员的政治生命,切不可草率了事。因此,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标准认定不合格党员,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处置过程及办法不能有悖于《党章》的有关规定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一定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程序规范、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三是立足教育,惩前毖后的原则。处置不合格党员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具体措施,处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来做好这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中既不能简单的下指标、定比例,更不能失之于宽或视而不见。特别要注意界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那部分党员,要尽量给予改正提高的机会。通过评议、认定、处置等工作来触动党员、教育党员,达到处置少数,教育多数的效果。

5、完善机制,加强领导,促进疏通党员出口工作制度化、正常化

疏通党员出口是党员队伍发展和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切不可时紧时松。为此,这项工作应作为从严治党的主要任务长期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

(1)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二是建立不合格党员失察追究制度。对评议定格的党员必须作出具体的处理意见,如实上报上级党组织;对上级党组织作出的审批决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对违反原则规定、违反工作纪律,不评、不报、不处的党组织要追究其失察责任。三是建立和健全考核督办制度。上级党级织应随时掌握基层党组织的评议、处置工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项检查、督办。评议处置工作要纳入年终党建工作目标考核范围,要与党内评比工作结合起来。四是坚持工作联系点制度。上级党组织要派员参加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评议活动,指导处置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管部门、专门人员专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出口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及对专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把疏通党员出口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职能部门,动员全党力量,集中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