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探析
时间:2022-02-25 11:05:00
导语: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从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农村工作的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发展农民党员的质量比较高,一些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农民、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广大农民党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是年龄偏大。农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困扰多年,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底子”沉,矛盾积累多年,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调查,有一个村20年没有发展1名农民党员。一个村28年只发展2名党员。一个村26名党员,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近60岁。全市31414名农民党员,50岁以上的已达到20487名,占65.2%。70岁以上的也有5840名,占总数的18.6%。
二是文化偏低。全市农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5296人,占16.9%。初中、小学的25098人,占79.9%。文盲的还有1020人,占3.2%。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农村孩子失学、辍学现象比较突出,个别家长又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读到初中基本到了头。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低,必然导致党组织培养的农民党员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弱,后劲不足,循环往复,难以穷尽。
三是思想偏“左”。据调查,在现有的农民党员中,49年以前入党的551人,占1.8%。50年-76年入党的13524人,占43.1%。76年-92年入党的7290人,占23.1%,92年以后入党的10049人,占32.0%。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党员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安富乐道,固步自封,守业型多于创业型。加之我们处于内陆农村,农村的很多党员,包括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津津乐道的还是计划体制的东西,抢残守缺,对党的改革开放的新方针、新政策,只停留在学习上、口头上,不能具体化到实际中去。不少农民党员对市场经济很不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束手无策。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陪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打工出力怕吃苦。市场广阔,茫然失措。调查中,有的村书记对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颇有微词,有的公然称,还应象过去一样,组织直接任命好,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扩大党内民主的必要性。
四是作用偏小。农民党员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目前,确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党员缺少这方面的能力,难以适应农民群众寄予的希望和提出的要求。党性低、观念旧、知识少、技术缺,与“先锋队”的标准差距比较大。具体表现:致富能力弱化。有一技之长,称得上致富能手的不到10%。农闲季节没事干的占50%。一部分人本身成了“帮扶”对象,日子过得不如普通群众,处于“治穷无路,致富无门”的境地;党性观念弱化。部分村派系斗争严重,家族势力影响大,一个村几十名党员,分成几派,相互限制,勾心斗角,内耗严重。全市有136个行政村,本村产生不了村书记,只能从乡镇下派。先锋模范意识弱化。从发挥作用看,年轻的党员比老党员好,有职党员比无职党员好。一部分农民党员宗旨观念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的不愿交党费、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发牢骚,讲怪话,散布消极言论,表现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众。党费由村书记一次性垫付,开会过组织生活给党员记义务工的问题,在个别村党支部仍然存在。一个村党支部在选配村支书时,乡镇党委和全体党员一致推选一个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担任,这名先富起来的党员不愿承担义务,从个人利益考虑,以工作不好开展、影响个人收入为由拒绝担任村书记。
二、原因探析
1、面对新的客观现实,党员队伍“先天不足”,缺乏战斗力。据统计,全市农民党员中,“”前入党的有4606名,占14.7%。当时发展党员,主要看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岁月更替,现在这批党员已趋于老龄化,党性觉悟尚存,但发挥作用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9469名,占30.1%。当时过分强调政治挂帅,思想红,比重最大,成份复杂,不少鱼目混珠,队伍不纯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一时期的农民党员,带有深刻的历史痕迹,现在大多已年近50-60岁,战斗力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后期入党的农民党员17339名,占55.2%。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加大了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的力度,队伍状况略有好转,这部分党员成为整个农民党员队伍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比例小,发展不均衡,一些矛盾未从“根上”清除。
2、面对新的挑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锋形象”不佳,缺乏感召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带来新的挑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党的基层组织这个重要载体贯彻下去,广大农民群众要从党员身上评判党的整体形象。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弱化,游离于市场经济发展之外,没有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头。部分农民党员,忙于自己发家致富,或维持生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带领群众致富。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不高,缺乏民主意识,工作透明度差,有事不和群众商量,甚至以权谋私,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告状。有的农民党员自己不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积极实践者和先进生产力的受益者、代表者。因此,他们的言行缺乏说服力、影响力和号召力。致使广大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党的意识淡薄,政治上的无所追求。
3、面对新的形势,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缺乏粘合力。目前,农村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渡的关键时期,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处于激荡变化之中,我们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还大多沿袭传统的模式,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键在党”的观念树得不牢。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党建工作很少过问。“春抓种,秋抓收,支部工作没时候”是不少党组织的真实写照。二是思想教育跟不上。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层次,“一锅煮”,搞“老少咸宜”。在方式方法上,墨守陈规,不改良,不创新,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讲讲形势。在教育内容上,千篇一律,“统一食谱”,学用脱节,达不到提高农民党员致富带富本领的目的。三是组织管理跟不上。缺乏根据新情况分类管理的有效措施,流于形式。党组织缺乏威信,控制力不强,组织处理不够,大批不合格党员滞留党内,不能及时吐故纳新。
4、面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民党员发展不平衡,缺乏吸引力。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根本所在。一是农民党员队伍建设“水源”不足的矛盾。从实际看,目前农民入党积极分子普遍偏少,有不少是凑数、空数。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难找、难留,稍微有点“能水”的都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剩下的多是思想保守、胆小体弱和老幼妇女,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二是优秀青年农民入党“难”的矛盾。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存有私心,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采取“拖、卡、压”有意设置重重障碍。既没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举措,以无人要求,没有好“苗”等借口,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于门外。个别党员和党组织领导从个人好恶出发,纠缠于个人恩怨,囿于“血缘圈”,搞一言堂,发展亲戚党、家族党,甚至“顺我者入,逆我者出”,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三是青年农民入党动机不纯的矛盾。个别青年农民要么不要求,要求就想马上加入。加入组织的同时,不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也不是为人民服务,想的就是“当官做主”。一些村支部培养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村社干部,没有抓住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这个根本。
三、对策措施
解决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根本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大力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壮大党在农村最基层的力量。
(一)固本强基,内增素质,为保持农民党员队伍先进性提供“动力源”。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结合兴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高潮活动,组织广大农民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党的意识,重温党的知识,对应知、应会、应懂的方针政策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上先学一步,领先于普通群众。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保持党员致富本领上的先进性。举办各类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党员包括农民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培训,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保证培训面和培训时间,组织他们抓紧学习市场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种田等方面知识,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使他们在致富的本领上领先于普通群众,能够“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三是加强工作方法指导,保持党员工作能力上的先进性。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优秀党员先进模范事迹,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同时,注意总结身边先进典型,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搞好传帮带,按照“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要求,使每个有活动能力的党员都能发挥作用,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严明纪律,重塑形象,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结构增添“催化剂”。要采取激励引导、帮助扶持、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农民党员的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纪律松散、软弱涣散的突出问题,一是给予农民党员更多的关心爱护。农民党员处在农村生产一线的最基层,他们既是农村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最强烈的人。要理解、关怀、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焕发斗志。政治上给荣誉、政策上给优惠,在工作中,高看一眼,在资金、项目、技术上扶持一把,增强光荣感、使命感,有为、有位,才能有作用。二是对农民党员实施分类管理。打破传统模式,针对新时期农民党员分布特点,研究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家务农的党员,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学习、讨论、竞赛等活动,交任务,压担子,“一帮一结对子”,使他们有事可干,积极参与村支部工作。年老体弱的老党员,建立老党员小组,送文件上门,生活上关心一点,要求上特殊一点,发挥余热,区别对待。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加强联系,掌握情况,督促落实。先富起来的党员,加强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给他们更多的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发挥致富、带富更大的作用。三是抓好组织处理。搞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肃组织纪律,严格按规定办事,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发挥作用的不合格党员,敞开“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正本清源,补充血液,为保持农民党员队伍活力提供有机养料。认真抓好农民党员发展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结构不优的关键环节。一是做好引导,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政治启蒙教育。目前,农村青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党的历史,使他们了解党,热爱党,相信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克服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占领青年农民的思想文化阵地,使他们感到党的任务与己有关,入党不入党大不一样,增强政治热情,提高他们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二是选好“苗子”,优化农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立足农村现实,克服求全责备心理,放弃“怕丢位子”思想,按照有正事(思想上进,政治素质好)、有文化(初中以上),有后劲(年龄在35岁以下)、有威信(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全村上下认可)的标准,“心里想着一批,眼里盯着一批,手里抓着一批”,把大量合格、优秀的青年农民吸收到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对青年农民的培养坚持早动手、不厌烦,精心培育,使其思想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三是建立农民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落实党委、支部、组织员三级保质责任制,明确作为村书记,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党员,就是不称职的要求。在制定党员发展计划时,发挥计划比例这一杠杆的调解作用,侧重向农村生产一线倾斜,把每村每年发展1-2名农民党员,作为硬指标、硬任务,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探索改革农民党员发展模式。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扩大党内民主,增加透明度。通过建立乡级青年农民技术培训党校,把青年农民招聘到乡直临时工作,成立青年农民党支部等特殊方式,解决青年农民入党难的问题。
(四)鼓劲扬帆,搭建平台,为农民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运动场”。以党员为主体,以农户为对象,按照自愿结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创建与脱贫致富、共同富裕、帮助带动有关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既要求党员讲服务、讲奉献,也要赋予党员必要的权力,给予一定的荣誉,激发广大农民党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紧紧围绕农村致富奔小康这一主题,给党员交任务、压担子,体现出农民党员的时代风采。
精品范文
9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