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报社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4-09 09:25:00

导语:邮政报社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邮政报社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经验交流材料

我是徐州邮政局党群办负责对外宣传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今天能够参加省邮政报驻地记者和部分特约通讯员会议,感到非常荣幸。黄总编让我谈谈创作经验,真不敢当,但又不能不遵命。以下我就2006年自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些体会同大家进行交流。

2006年2月11日受省局领导和家报的重托,我应邀参加重大题材的采访活动,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爱心邮路”的报道。我是12日抵宁的,当时是正月十五,正值合家团圆的时候。我独自一个人找了一个小旅馆住下了,当时的心情我至今记忆犹新。13日我随采访组一行来到了如皋。到达如皋的当天夜里,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睡,在创作上我想了很多,因为此前关于如皋“爱心邮路”的摄影作品拍了很多,如何在创作上突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求新求变是我此行的重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看了很多关于“爱心邮路”的材料,认真思考。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我的思路总算是有了一点头绪。“爱心邮路”他是一个群像,一个集体,拍摄必须集中反映这一个群体的风采。后来在采访拍摄中我就紧紧抓住这要点,拍摄了一组反映如皋乡邮员早晨出班情景的图片,真实再现了乡邮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其中多张图片后来被《中国邮政报》、《中国邮政网》等多家媒体广泛采用,我也成为第一个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爱心邮路”明信片的图片作者,受到国家局、省局领导的一致肯定。

在拍摄人物方面,我主要是抓现场感,注重从动态人物的表情入手,基本上杜绝摆拍。在创作方面,我想变换角色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由此创作了一批如《乡亲们像送亲人一样把乡邮员送到村口》、《姚明为施华坤老人系围巾》、《朱金华帮助老人做饭》、《老人手捧着热腾腾的茶鸡蛋送给朱金华》等作品。我想从亲情入手,以情感人,用镜头记载乡邮员与群众的浓浓情义,这样处理更会有感染力。除此之外我还拍了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镜头,比如记者深入一线的采访镜头,以微小反映真实。在如皋的采访中我从淳朴的乡邮员身上学到了很多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使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受到启迪。

作为一名通讯员、新闻摄影爱好者不仅要在创作上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多学,多看,多揣摩,多求教,这样才能进步。2006年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坚持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获得好的创作灵感。

《中国邮政报》8月15日刊登了我拍摄的《挑战酷暑》,9月26日登了《爱心日记的爱》,11月28日登了《服务“三农”进万家,政府高兴农民夸》,12月26日登了《轩瑞江的乡情投递》,这每一组图片的拍摄都有着艰辛的付出。我先后去丰县7次,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才完成《服务“三农”进万家,政府高兴农民夸》组图的拍摄。每次拍摄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每次拍摄都要挑战自我,不然只能是重复,没有创意,也就没有感染力。我想一组图片的产生有很多的因素,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所发现。新闻图片是用图片说话,而不需要用更多的文字去诠释。所以拍摄主题的表现、用光角度都要认认真真地思考,而不是没有思想的去拍摄。俗话说得好:“感动不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决不能感动别人”。所以说要想拍好一组成功的图片,都要用心去拍摄,一点都不能马虎。中国邮政报社摄影部主任王顺利,也是我的老师,就曾经告诫我:“新闻摄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它跟艺术摄影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要尽可能地拍到真实的场景。如果去再现当时的场景,即使去摆拍也一定要在摆中抢,才能获取一张可信的新闻片。”我也经常与唐凤中老师交流,一起就创作心得谈到深夜。在交流中,我都从唐老师的成功中吸取很多经验,用在我的作品中。

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多动脑筋,还要学会与编辑常沟通。2006年9月份,随2525车次的火车押运班到上海采访时,就向管海琴编辑老师提前汇报了自己的创作意图。管老师很耐心地启发我,使我改变了原先的创作意图。因为家报上对押运的新闻已经报道过多次,如果不同编辑沟通,再好的新闻也不大可能有新的突破,只会是重复劳动。经过深思后,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拍摄反映押运员的艰辛度,最终纪实新闻图片《押运员张建成》刊登在9月29日的江苏邮政报上。此后像《把幸福送给您》、《让众口不再难调》、《爱心日记》等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并发表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作为一个拍摄者、一名通讯员要在拍摄中处处留心,留意,才能猎取好的素材。比如我在与贾汪局员工聊天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信息,他们那里有一个特殊的党支部,一家几口人都在同一个支部,我感觉这是比较有新意的。以这个为创作题材,我拍摄了一组图片并采写了新闻通讯《党旗在两代人心中飘扬》,先后被多家媒体转载。江苏卫视更是以此为内容拍摄了专题片,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组反映一位女支局长柴艳梅的图片《一个女支局长的追求》,也是我在一次会间休息时了解到,随后拍摄成片的。通过媒体的传播,柴艳梅的事迹被省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

为了拍摄《中国邮政报》新闻摄影比赛命题片“国庆一日”,我从以往每年随局领导慰问老同志时了解的情况中得知一位离退干部,由于身体残疾,十多年没有出过门,一直有一个回局看看的心愿。后来经过精心的组织策划,《相约十一》以详实、纪实性的手法,再现了两代劳模之间美好愿望实现的喜悦,成为一组不可复制的珍贵绝版图片(因为这组新闻图片拍摄完不久,10月29日老人便去世了)。所以说一组能产生共鸣的作品是来之不易的,也可以说每次拍摄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而只有你有了亲身体验,才能领略到它的内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经过努力,2006年以来我的作品先后在江苏邮政报、《中国邮政报》、《邮政文化》上刊登,并在国家、省、市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我的新闻摄影作品也涉足社会媒体,诸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我还按照《中国邮政报》的临时命题,为《中国邮政报》、《中国邮政》杂志提供稿件。这是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会珍惜它,干好它。

我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市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他们鼓励的话语增强了我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干事的信心和决心。我在与同行交谈中,经常说得一句话就是“没有领导的支持,你就难能做出成绩;没有好的素材,你就难能有好的作品。”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平台、一个战场,才能学有所用;我要感谢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员工,是他们忘我的奉献精神,给了我一个创作的源泉。

2006年我虽然用镜头锁定了一幕幕难忘的瞬间,给读者送去了赏心悦目,也给本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一年中在创作的道路上不难遇上一些酸甜苦辣,但我认为,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只有抛开一切不利因素,树立良好人生观、价值观,从创作中获取快乐就足够了。

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在工作中摆正位置,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多出好作品,为江苏邮政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