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时间:2022-11-01 08:59:00
导语: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现状的思考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鱼化寨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永潮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巩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现状作深入剖析,找准薄弱环节,抓住关键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机制,采取适宜对策,使农村党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大局相适应,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同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农村党员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党员发展缓慢,老龄化严重。50到70年展起来的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党员发展呈急剧下降趋势,党员形成断层,后继乏人,有些村出现了“5个党员7颗牙”的现象,一些工作的开展全凭“吃老本”。就鱼化地区农村而言,1978年以前发展的农村党员占59.8%,5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占全办农村党员的42%,而35岁以下的仅占11.7%。
农村党员比例偏低,示范作用不明显。农村总人口中党员比例比较低,村干部中党员比例相对较少。鱼化寨街道农村党员占农村总人口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20个村村委会党员干部占村委会干部总数46%,其中,9个村委会主任不是党员。
农村政治资源几近垄断,家族化特性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活跃,以及待开发的地区,由于受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驱使,一些村出现发展党员向本家族成员倾斜的现象,要么清一色姓李,要么清一色姓张,要么清一色的亲戚朋友,其实质是以发展党员之名,行政治、经济资源垄断之实,以达到个人利益目的。
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削弱,权力边缘化。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渐行渐进的实施过程中,农村两委会的民意基础、权力来源发生了变化,出现“书记管党务,村长管村务”的片面认识,不仅导致两委会工作两张皮,关系不和谐,党组织核心地位不同程度的削弱,而且,随着群众依靠主体的转移,导致个别支部正常的组织活动得不到支持,领导作用无从发挥,经费得不到保证。
客观剖析根源不容忽视
通过工作实践和认真总结,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不能简单的评价是体制或工作引发的,而是在时代不断变革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必须让我们深思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趋向多元化。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受当时客观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相对比较单一,比较集中。农民群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在当时条件下,人们的信仰追求就是又红又专。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通讯、信息、服务等行业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国家与国家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活力区域更加广泛。受外界因素冲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成为必然,人们较难形成单一的信仰和追求。
二是农村政治资源的相对垄断,是导致党员发展缓慢的根源。之所以一些村党组织不发展党员,怕发展党员,重要原因就是怕“新党员”抢了自己的位子,疑虑重重,危及小集团利益。即便是发展党员,也往往只发展自己家族成员,非家族成员就会受到排斥。由于党员家族垄断,非利益集团的人选在党员大会上很难通过表决。在个别村组织开展工作时,要求上报发展对象,支部书记讲:我看全村只有我老婆最符合条件。有些村青年入党申请书上交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见组织回音,极大地挫伤了青年的积极性。所有这些,使农村党员发展“出必吾家”,以人论事,以人划届,往往会忽视和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极大的削弱了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
三是党的宣传阵地、载体作用不够突出,影响力弱化。我们始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因为时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也是如此,一个一个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反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长期坚持做思想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的转变,往往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表现在态度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宣传教育工作内容形式结合也不紧密,入户次数少了,与群众促膝谈心的时间少了,也造成了部分群众对党的事业,党的工作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甚至少数党员对党的要求、党的知识一知半解,很少参与组织生活,游离在组织之外。同时,我们看到,社会上一些其它组织为达到利益目的,几十次,成百次的做群众工作,迅速壮大。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付出高于现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予以强化,不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形势下的新观点、新表现、新做法,扩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党的威信。
四是党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程度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我们党一直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光辉形象,这是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共同努力铸就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少数党员在工作、思想、作风等方面出现退坡,作风散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把自己看作一名党员,更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的党员甚至连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素质都不如。党员上访闹事,党员私占宅基地,党员打架骂人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免疫力不强,经不起金钱、利益的诱惑,沦落为腐败分子,成为党员队伍的害群之马。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党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使少数群众产生信任危机,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五是经济转轨时期政策衔接转换的不顺畅造成的问题,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偏见和误解。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变没有跟进,缺乏统一的协调,往往会出现管理上的盲区,事无人管。加之,一些制定政策的部门缺乏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导致“政出多门”,甚至有些政策相互矛盾,给群众答疑解惑带来了诸多不变和困难,造成群众的不理解,使群众对党和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偏见和误解,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改变被动局面刻不容缓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地区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在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不仅从群众的所思、所盼初步找到了工作结合点、突破口,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的农村党组织建设新路子。
一、通过深化驻村指导员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指导员成为农村工作的播种机、宣传队。近几年来,雁塔区委提出“指导员、工作队、办实事、多开会”的十二字工作方法,对农村工作有了很大促进,特别是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两委会团结,解决村组实际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从机关干部中挑选27名优秀青年和科级干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赋予“参与党务、指导村务”的工作职责,制定九项制度,明确驻村指导员下村要干什么,怎么干。指导员每周必须有两个半天在村上工作,入户率要达到100%。在村组研究重大事项时,能按照党工委的要求和统一安排,积极督促落实《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农村干部月例会制度》、《两委会主要干部每月一次碰头会制度》、《一事一议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会主席制度》等,在会前、会中加强指导、监督与协调,会后督促严格按会议决议落实,规范了两委会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我们本着锻炼干部,加强培养的原则,在处理一些急事、难事中,指导员全程参与,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干部能力。这样,驻村指导员长期在村组工作,对各村乃至各户情况吃得准,摸得透,能及时和两委会沟通,化解矛盾。驻村指导员实现了由“机关人”向“村组人”的转变,很多群众有问题、有困难找指导员就能解决,对村组工作不满意,村民之间有矛盾,找指导员就能主持公道,群众对指导员信任了,村干部对指导员也从原来的不支持,转变为相信依靠指导员,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街村两级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决策在农村顺利实施,而且有利于教育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通过充分发挥街道党校阵地作用,构建由村党支部和街道党校党支部发展党员双平台,提高党在农村民主政治中的竞争力。优秀人才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靠的是人才,巩固执政地位也必须靠人才。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村中蕴藏着大量的政治资源。一方面是农村存在很大一批有着很高政治热情的有志青年,他们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文化程度高,民主意识强,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较为强烈。但是,传统政治体制不能很好的为他们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政治资源垄断现象客观上又剥夺了他们“公平进步”的机会,使这些青年远离党组织。另一方面,农村还有一批在事业上干出了成绩,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基础,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发挥了主要作用的优秀青年,但这些青年政治热情不高。对此,我们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实践。起初,通过下达任务的方式,加大党员发展力度,效果不明显。通过进一步思考,试行几个村成立一个党支部进行党员发展试点,仍脱离不了家族势力的影响。在市委党校参加学习班成立临时党支部时,给予了我们很大启发,能否在街道党校也成立党支部,选拔农村青年进行中长期培训,通过街道党校党支部发展党员。对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围绕这个思路,全面展开研究、论证,特别是在招生、组织教学、学员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考虑到党员发展时限要求,最终确定街道党校学制为两年,分为四个学期,并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办公开招考、统一考试,通过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综合评定等环节,严格筛选,真正把地区优秀青年吸收到党校中来。第一期从280名农村青年中选拔出79名进入党校学习。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外,还增加了科室实习、村组实践、挂职锻炼,开设了各种实用性强的理论课程,从各个方面提高学员素质。在学员学习期间,我们及时将优秀青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培养,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对符合条件的发展为预备党员,再经过一年预备期的考验,合格的转为正式党员,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在村党支部。这不但改变了原有的村党支部发展党员的唯一模式,开通了街道党校党支部发展党员的第二通道,而且为我们党在农村培养储备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具有竞争知识和竞争意识的后备干部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了竞争机制。一期79名学员中已发展党员50名,在去年换届选举中,党校学员有5名进入村级两委会班子,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名,另有12名进入村级各种组织。通过街道党校不仅仅加强了党员发展,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更重要的是把农村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聚集在党的周围,提升党员队伍整体形象,进一步拉近地区青年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三、通过解决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衡量党和政府公信力、凝聚力、向心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为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破解了多少热点、难点问题,使广大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利益,这是调节群众满意度与党和政府威信杠杆的支点。这几年,我们结合全地区实际,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下大力气集中时间精力解决各村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抽调土地、农业、城管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实地,对各村遗留问题进行集中彻底解决。先后筹集300多万元,解决了各村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村组帐务等三大类30多个长期遗留,甚至遗留几十年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和集体利益,得到了群众的好评。起初,群众认为党和政府不过是走过场,摆形式,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一个问题都在艰难的过程中解决了,随之群众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二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个别村干部存在不严格按照财务程序办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侵占集体利益,损害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特别是在换届后的财务档案、文书档案移交不到位,无法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我们全面推行村长、书记双签制,实行村财街管,出台《农村财物分配指导意见》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十项制度,对农村财物分配、财务审批、报帐程序等进行了规范,杜绝个别干部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每年年初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农村档案进行归档整理,保持农村工作连续性,规范了村组工作。三是办实事,解难题,抓好关系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积极加强和上级部门联系协调,争取资金和各方面的支持,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以奖,鼓励各村主动出资,加强农村工作。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整修雁环北路、鱼斗路取直段、考场路、迎宾路以及11条出村道路,总长12公里;坚持高标准、高档次对所有农村道路进行绿化,栽植各种绿化苗木5万余棵;修设排水7000多米,安装路灯600多个。投入760多万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灌溉井40眼、引水井30眼,对20个村进行了电改,全部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10个村安装了水表,新建公厕10个,新建和扩建党员活动室16个,给8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同时,成立养鸡协会、养猪协会、运输协会、花卉协会、草莓协会等,规范管理,打开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新建二府庄园区,引进大型企业30多家,修建园区道路2000多米,完善绿化、下水等配套设施。投入30万元,解决贫困户住房、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存在的实际困难,使群众在发展中得实惠,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逐步实现发展成果为市民共享,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管理、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不断在摸索实践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总结提高,持续加强,使农村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成为主流,并不断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