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党建新特点 构建和谐新农村
时间:2022-09-22 08:24:00
导语:把握党建新特点 构建和谐新农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在xx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对此作了专题调查。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作用情况
xx94%的人口在农村,是典型的“小城镇、大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xx的和谐。在工作中,xx县委把建设和谐xx的重点放在农村,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落后是困扰我县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础的因素,为此,xx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改善,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以梯田建设和生态建设为标志的第一次创业,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磨砺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xx精神,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近年来,县委果断决策,各级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建成了人饮工程、乡乡通油路工程、移民工程三大民心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构建和谐农村有了籍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环境。
二是建立帮带载体,构建党群共富机制。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经济困难和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群众,农村困难群众尤其需要帮助,是建设和谐社会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对此,xx各级党组织给予高度重视,把搞好对他们的救助作为建设“和谐xx”的重要环节来抓。全县各级组织积极开展“双带”活动,全面推行“党委抓基地,支部加协会”的工作模式,还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几”的形式,带动全县64.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产业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69%以上。积极开展“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科级以上干部承包农村特困户制度,完善了“勤政卡”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工作日志等制度。各级干部向农户捐助现金42.16万元、面粉4200袋、办实事1800多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爱民、利民、为民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人的素质相应跟进;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和谐可言。近几年,县上依托培训基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86期,培训党员4300多人次;依托大专院校,选派120名党员干部参加了4期以市场经济知识、特色农业经济和畜牧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让党员接受最前沿的致富信息和实用新技术;坚持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组织18名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赴温州等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分期分批选派290名农村党员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到河北、定西、张掖等地参观学习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让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四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稳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县委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县、乡、村两级党组织实行了重点矛盾纠纷隐患集中办理、半月点评制度,乡镇党委坚持半月一排查,村党支部随时发现和解决影响稳定的问题。全县18个乡镇党委全部配备了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副职,村村建立了调委会,村级调解员有400多名。同时,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消除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我们针对村干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这两个矛盾焦点,建立了农村主事、办事、花钱“三权分离”机制,由村干部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决定重要事项,村民办事小组负责落实、办理,村民理财小组负责经费支出,基层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xx的稳定,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2.8%。
五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推进基层民主管理进程。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与农村原有的宗族、派性矛盾相互交织,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县、乡党委着重抓了两条:一是民主选举。严格按“两推一选”的方式选配农村党支部成员,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对村民代表会、共青团、妇代会以及治保、民调等组织成员,也都采取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二是规范运作。在村级认真推行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和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为主要内容的“一制三化”工作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细化为若干项制度和准则,从制度上消除产生矛盾的土壤。
二、农村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调查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主要面临四对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深入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从我县现实情况来看,不少农民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的束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很弱,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所适从。不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缺少办法,仅有的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农村工作新情况,无所作为。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知识欠缺,组织引导群众应对市场的能力弱,绝大多数乡村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段和方法指导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工作中行政命令多,服务引导少,工作方法简单,成效不明显。如何主动适应构建和诣社会的要求,领导农村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构建和诣社会的能力,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滞后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初步形成了洋芋、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亚麻、药材、蔬菜三个区域产业。今年,根据我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县上提出了“块带经济”结构布局,在块状经济上提出了“四大板块”,就是关山边缘、北部山区、西南部和县城为中心的中部作,在带状经济上提出了水洛河、xx河、葫芦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流域作为“三条产业带”。这就意味着原来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模式已不适合“块带”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切实加大调整组织设置的力度,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使农村党组织掌握领导农村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党员群众流动性加大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我县每年进城务工经商和外出搞劳务的农民达8万人,其中包括了6万多名青壮年农民和1000多名党员。农民和党员在大范围内流动,给农村基层组织对党员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挑战的同时,党组织如何对这一比较大的流动群体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在这支队伍中体现党的先进性,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使农民群众在劳务经济中实现增收,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农民群众和党员流动性增大的趋势,注重从农村向流动区域延伸和发展,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党员的发展培养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有效办法,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四是农民民主法制意识越来越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民主意识越来越浓。他们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要求维护自身的政治权益;不仅随时关注涉及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正确与否,而且更多地要求参与决策的过程;不仅要看党组织为村里办了多少实事,还要看那个钱是从哪里来的,花的合算不合算,用的正当不正当。对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来说,如果无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法的观念,党组织不仅不能有效地实施领导,而且会引发和激化矛盾。因此,从根本上说,当前农村党建工作就是要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善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村基层组织在新形势下新的光荣使命,现在的关键是要在把握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一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求突破,为构建和诣农村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要探索党组织引导农民群众致富的途径和手段,面向市场,通过示范、引导服务的手段,组织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乡村组织要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必要帮助,有效发挥领导作用的核心。乡村组织要在做好良种引进、提供信息、公益事业建设的同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直面市场,发展产业协会、农产品购销公司等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水平。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不断增值,没有积累的空壳村,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盘活资源增收等途径,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经济实力。
二要在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上求突破,为构建和诣农村打好组织基础。农村基层组织能不能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很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主要取决于党组织职能发挥得怎么样。我们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川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突出为民服务,既要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更要为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服务;既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特别是贫困山区,村级组织首先要突出管理职能,努力营造融洽的干群关系、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步地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服务。就农村产业中的党组织而言,要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保证发展方向,特别是一些中介服务组织,要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保证它自始至终成为服务农民的组织,而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
三要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求突破,为构建和诣农村打好骨干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骨干力量,直接关系构建和谐农村的成效。一是要把人选准用好,特别是选好支部书记。要通过各种途径把那些办事公道、责任性强、廉洁正派带富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人才选拔为党支部书记。要有意识地把那些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作为村干部的后备人选,及早进行重点培养,认真解决好一些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要建设好党员队伍。要紧紧抓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引导党员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宗旨意识,调动积极性,发挥先进性,使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作用得到极大发挥,形象得到有效展示。要顺应社会流动性加大的趋势,本着方便党员、加强管理、有利发展的原则,按照党员流动自由,党组织活动有分有合的要求,逐步探索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党员生活管理办法。三是要努力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素质。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和致富本领,紧紧围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万名农村党员培训工程”,充分利用我县的“流动党校”这一切实农村实际的载体,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致富能力。通过2至3年的实践锻炼和培养,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致富群众有能力、服务群众有本领、凝聚群众有办法的优秀党员干部。
四是要在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上求突破,为构建和谐农村打好群众基础。首先要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的产生、计生指标的安排、公益事业经费的筹集等,都要通过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民主决策。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明确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有章可循。其次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两委”分工负责制和“两委”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村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落实。
- 上一篇:市长在全市路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下一篇:公司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