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职业界定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7 12:58:00

导语:社区工作者职业界定与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区工作者职业界定与发展研究

文章导读:本文对社区工作者职业范围与发展向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将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序列,通过对建邺区社区工作者现状分析,明确了我区以国家社工师职称评定为手段,推动社区工作者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字:社工职业发展

一、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社区工作者是1999年以来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正在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居委会干部概念。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澄清。

1、社区工作者的特征

(1)受聘于不牟利的社区组织或机构的全职或兼职人员,工作人员应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或补贴。因此,受聘于营利性的公司、企业的人员应排除在外,如某轿车租赁公司在社区设立的租车服务站,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经理、职工。而且,社区志愿者也应排除在外,因为社区志愿者的主要特征是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

(2)从事基层社区层面的管理、服务工作。即其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我国主要指社区层面、直至街道层面。由此,排除了在全国性大型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如跨国公司、全国性社团。

(3)曾受社区工作专业培训。因此,并非人人都可称为社区工作者,如社区保洁员、老人院的护理人员如缺少专业训练就不能算社区工作者。

2、社区工作者的范围

从理论角度分析,社区组织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受聘于这些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应当都属社区工作者。

我区进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试行议行分设或选聘分离,因此我区的社区工作者包括两部分:一是依法选举产生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二是通过统一组织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被聘用的人员。

3、社会工作者职业序列的建立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2003年,上海市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明确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管理范畴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类别。江苏省于2004年由省人事厅组织统一的社工师资格考试。

我国在2004年6月颁布的第9批国家职业标准中,正式认定社会工作者为我国的新职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2006年7月20日,由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正式明确了社会工作者的定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4、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

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两者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

(1)对象不同。社区工作者,广义上是指从事社区工作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事业机构、民间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则是指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人自助的人员,他们如同医师、律师、会计师等职业一样有专业地位。

(2)从业资格要求不同。社区工作者经人事部门考核录用,不需要执业资格认证,民政部门可以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培训,并举办考试进行等级评定;社会工作者则需要参加有立法权的一级政府组织的资格认证考试,取得证书后才有从业资格。如香港就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注册局。

(3)工作内容不同。社区工作者承接的工作内容比较广泛,围绕居民群众的需求,开展各类管理和服务工作。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是解决各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的突出社会问题,“诊疗”各类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

二、我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现状

我区2006年4月进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同步进行了社工队伍调整,34个社区共有主任34人、副主任68人,委员201人。含社区党务工作者在内,全区专职社工99人。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社工的平均年龄40岁,本科12人,大专88人,约占50%,性别比为1:7,党员比例约占1/3。

1、确认我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地位

(1)居民之家聘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者。

我区于2002年普遍成立了以服务居民为宗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居民之家”,承担了本社区主要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工作,可以认定,居民之家聘用的社区工作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2)以居民之家社工身份当选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者。我区在2006年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规定本社区居民之家社工可能参选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他们虽然当选,但其根本身份还是社工,因此可以认定他们是社会工作者。

(3)“零薪主任”与专职党务工作者不是社会工作者。以居民身份当选社区居委会主任,并且不以此为职业的的“零薪主任”,不符合社会工作者的要求。专职党务工作者虽是职业工作者,但其从事的是党内工作,属于党组织聘用人员,不符合社会工作者职业要求。

2、建立我区社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制度。

2006年,我区修订试行了4年的《社工管理办法(试行)》,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建邺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确立我区的社区工作者管理制度,主要制度是:

(1)建立社工准入制度。由区民政局建立统一的社工招聘制度,每年举行1-2次全区统一的社工招聘活动,由各街道组织具体考试、面试、试用。街道初选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内将初选人员名单提交区民政局认证。通过区民政局认证的,发给建邺区社工资格证书,聘用于社工。

(2)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区级每年举办了一期社区工作者培训班,请来南京理工大学社工系教授、省委党校教授;分街道举办社工座谈及研讨会,共同探讨工作中的难题;各街道建立了定期的社工培训制度,对一些常用的礼仪、谈话技巧、工作方法等实用内容进行培训。我们还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资格认定考试,有204人通过了全区统一的考试,保证了社工队伍职业化和规范化。

(3)规范工资福利保障制度。建立了社工工资每两年提高一次的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专职社区工作者的薪酬,社区正职的工资,由2002年前的45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750元-850元。各街道还规定了年终奖金基数,在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系数发放。目前正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为社工解决后续保障问题。

(4)完善考核评优制度。建立“评优”制度,今年结合社区建设大会,评出“十佳社区专职工作者”,并在全区范围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各个社区进行了一年或一月的常规性考核,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并纳入区、街道人才储备库的管理;考核合格者予以继续聘用;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3、我区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专业素质不高。绝大多数社工都没有专业学历与职称,社工知识来源于日常工作经验,但缺少系统知识。

(2)男女比例失调。由于待遇问题,社工中男性过少,不利于社工队伍的工作开展各类群众工作。

(3)是专业分工不细。由于多数社区社工未按标准配置社工,人员少造成社工往往身兼数职,没有形成专业的社工职业分类,不利于社工职业发展。

三、我区社区工作者人才发展策略与途径

1、重新构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平台与社会组织体系。

(1)政府推动,购买服务。现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由于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特别是大量琐碎的具体事务性功能,政府难以做好、做全,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各项成本,而且客观上也抑制或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我区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但是引入社会竞争机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工作领域内的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政府通过向各类社会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服务,用最少的投入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部门指导,以块为主。建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事务履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全面责任。因此必须切实加强落实“以块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形成以社区为主,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的格局,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社会参与,社团运作。从国外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政府管理职能的变革来看,政府应弱化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使对社会事物的具体操作转变为间接调控,这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转变与革新,是避免社会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社会管理的“真空”与“断裂”的客观要求。政府的职能转变需要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如一些社团、民非组织)来承担和分担,从而在政府与专业社会机构间逐步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的具体分工,实现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平稳转移。

2、对社区居委会“零薪主任”实行专业化管理。

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的建设是按照自治原则确定和设计的,与职业化的原则和设计目标并不一致的,在职业类别管理上不适宜于走职业化的道路,只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零薪主任”是兼职人员,只领取政府补贴,从事社区工作只是义务、奉献,而不是固定职业。从职业序列上,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既不是政府行政组织,也不是企业组织或事业单位组织,因此,从队伍建设上,对居委会“零薪主任”不能要求职业化,但可以要求尽可能地具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实现专业化,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履行自治功能。

3、对居民之家聘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实行职业化管理。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现实需要的重要结合点,社区工作实践的发展有助于推广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既有助于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又可以大力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1)一是要明确社工是一种新的职业类型。2004年6月颁布的第9批国家职业标准中,已正式认定社会工作者为我国的新职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标准,完全可以比照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化管理。

(2)二是通过职业资格认定,进行社工资格的统一考试。我区已探索进行统一的区级社工资格考试。在今后的管理中,应发挥社会工作协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职能,紧密结合国家人事部、民政部组织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对社工实行工作等级评定。

(3)三是完善标准化的社工人事管理制度。我区已制定了《社工管理办法》对任职人数、工作职责、录用办法、考核方式、解聘方式、工资社保待遇做出规定。今后,一是要建立与专业社工师职称相适应的社工工资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工福利与保险制度;三是要建立更为科学的社工作息制度。

4、对社区工作者实行专业化培训。

(1)进行职业学历教育。在专业化方面,可以通过吸收社会工作或社区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岗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对现有社区工作者进行适当的专业培训,使其获得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专业化教育的内容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实用性。

(2)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化教育中,应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应当抛弃传统居委会干部的优良工作传统。如在价值观上教育上,要宣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体察民情的工作态度;在工作方法教育上,要提倡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

(3)实行社工终身教育制度。目前社区专职工作者职能多样,既要落实社区居委会提出的工作意见,又要协助政府实施工作计划、办理具体事务,还要做好社区内群众性、社会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有必要结合现行政策和工作内容的需要,实行社工终身教育。以有利于当前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还要有前瞻性,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专业方法和价值理念,以利于未来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身份转换。

参考文献:

1、《社区工作者辨析》作者:李学斌(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2、《建立专业社工队伍探索综治新机制》作者:上海市宝安区政府

3、《社工职业化大势所趋》作者:广州日报

4、《澳洲的社工专业制度》作者:香港社工注册局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