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服务品牌活动创建方案
时间:2022-09-09 09:48:44
导语:机关服务品牌活动创建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扎实推进“诚信粮安”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切实增强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力求创建活动具体化,并最终取得创建成效。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将“惠农惠民”作为2014年“诚信粮安”机关服务品牌创建的主题,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推行粮食订单,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实施“粮安工程”,提升机关服务水平等方面创新工作,在创建活动中积极融入改革元素,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市场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二、主要任务
今年创建工作将采取“点面结合”的措施,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面”上的工作,即品牌的宣传推广,切实提高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让领导关注,让群众知晓;二是“点”上的工作,即以“惠农惠民”为目的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体现服务宗旨,让领导满意,让群众放心。
三、主要措施
(一)品牌宣传推广
1、“诚信粮安”乡村行—惠农篇。在夏粮收购前,到全区产粮大镇设立展台(每天一处,有规模,有声势),通过发放印刷品,现场操作演示,多媒体放映等方式,大力广泛宣传农民群众关心的政策、价格、质量等热点信息,既吸引眼球又深入人心。
2、“诚信粮安”城镇行—惠民篇。选择合适的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联合益众公司、泰洁面粉厂、米业公司等单位,在主城区设立展台或举办产品展销会,通过发放印刷品,实物辨认优劣,多媒体放映,推广优质产品等方式,全面介绍油、面、米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与市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
3、“诚信粮安”媒体宣传系列活动。一是编发宣传简报。结合“诚信粮安”乡村行与城镇行活动,编写两期宣传简报,分别突出“惠农”与“惠民”两大主题,通过日报社赠送全区各部门、各镇区和各单位。二是在《日报》分期刊登“诚信粮安”服务品牌专题系列报道。三是在中心城区和人流密集区租用LED广告屏,在重要时间节点,滚动播放相关信息。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本区主要论坛网站,以“诚信粮安”冠名信息,并开展“我为粮食安全献一策”网络有奖征集活动。
4、“诚信粮安”公益宣传系列活动。联合区文明办、工商联面向全区机关食堂、餐饮单位,制作发放精美爱粮节粮公益广告;联合区教育局,举办诚信粮安—“爱粮节粮进家庭”演讲比赛,引起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放心粮油”四进。在已实现“放心粮油”进社区和进农村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进学校和进机关的相关工作,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放心粮油”进学校,年内拿出进机关的初步方案,切实将“放心粮油”工程延伸到社会各阶层,做成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实现“惠民”。
2、推行“粮食订单”。全面推行和落实“粮食订单”,开展“诚信粮安农村行-与家庭农场面对面”调研活动。区粮食局、粮食购销总公司、区粮油产销行业协会主要根据区政府下达的流转土地60%落实订单的任务,落实销售责任。1+6个板块的库点,在镇粮油产销行业协会协助下,主要负责连接与种粮大户,签订粮油订单,并由镇粮油产销协会进行见证。用“粮食订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惠农”。
(三)“诚信粮安”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的五件实事
结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系统开展“诚信粮安”三挂钩联系服务活动。
1、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挂钩联系一个“放心粮油店(柜)”,协助其建立诚信档案。责任主体:行业协会责任人:严素华
2、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挂钩联系一个有代表性的家庭农场,协助其落实粮食订单。责任主体:购销科责任人:蒋松涛
3、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挂钩联系一个有影响力的粮食经营者,协助建立粮食质量信用档案。责任主体:监督检查科、质检所责任人:徐俊达、张宝凤
“诚信粮安”三挂钩联系服务活动是机关工作人员走出“机关门”,深入联系基层群众的具体体现,要做到“三落实”,即落实挂钩联系人、落实挂钩联系服务对象、落实挂钩联系服务目标,年终亮成效、晒成果。
4、改建“和谐军粮供应站”,增挂“大米”品牌专营店、区应急粮油保供旗舰店,以优质地产稻米供应广大市民。责任主体:产业指导科、军粮供应店、米业公司责任人:许秀伟、韩舜、朱年喜
5、大米、益众油脂“一袋米”“一桶油”品牌配送服务中心挂牌运行。责任主体:行业协会、益众油脂公司责任人:严素华、王华庭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二)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各单位、各部门要将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2、群策群力,全员参与。全局人员要积极献言献策,为创建工作取得成功出谋划策。
3、转变作风,抓好落实。各单位和部门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末端落实,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 上一篇:网络时代下的电视剧发展论文
- 下一篇:我国广播电视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