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时间:2022-10-13 03:50:03

导语: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发改资环发〔2020〕236号)精神,结合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等9厅局《关于扎实推进我省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资环发〔2020〕427号)与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近期工作方案》(发改资环发〔2020〕453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建设美丽。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强化源头治理,抓住塑料制品生产使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类提出管理要求;结合各地、各领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积极稳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以研发和引进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阶段,重点关注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和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过程中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紧密结合实际,明确目标、细化任务、靶向施策、精准发力。

多元参与,社会共治。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领域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依法依规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四)依法依规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加强源头管理。开展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查,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加强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强化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依法依规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到2020年底,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依法依规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市场监管部门要指导县(市、区)建立农用薄膜市场监管制度,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农用薄膜市场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全市市场监管执法机构对已有强制性标准规定、已纳入淘汰产品目录的塑料制品开展执法工作。加强重大典型案件的督查督办。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协作,组织开展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等,推进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推进农膜回收示范县建设,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按照《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销售农膜的抽检抽查,将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违规用于农田覆盖的包装类塑料薄膜等纳入农资打假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对全市设计生产淘汰类塑料制品的企业进行产能摸排,引导相关企业及时做好生产调整等工作。到2022年底,依法依规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合作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依法依规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

1.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我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全市集贸市场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餐饮行业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全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2年底,全市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快递塑料包装。到2022年底,推动全市邮政快递网点逐步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市范围内邮政快递网点依法依规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加强对商品零售场所、外卖服务、各类展会活动等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的监督管理。商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推动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的销售和使用。加强餐饮行业禁限塑监督管理,引导督促相关企业限期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文化和旅游部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景区景点餐饮服务禁限塑的监督管理。邮政管理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加强行业生态环保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快递领域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三、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

(六)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商务、市场监管部门要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代替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鼓励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并配置回收箱、回收机或回收柜台,提高塑料制品回收率,方便群众生活。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市商务、市发改部门要全面摸底全市2万-10万平米的大型商场、超市,制定实施《市绿色商场创建工作方案(2020-2022年度)》。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农业农村部门要在我市干旱冷凉地区推广生物全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从源头上减少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开展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组织实施降解地膜对比评价试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优先在重点用膜地区开展通过性能验证和技术评价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邮政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邮政绿色产品、技术和模式征集活动。督促寄递企业落实邮件快件包装规范化相关要求。持续推进绿色包装应用,引导寄递企业加大可降解塑料包装的使用力度。鼓励各寄递企业可循环快递箱(盒)、可循环中转袋在省内实现本品牌网络流通全覆盖。推动寄递企业建立实施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使用经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产品。(市商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商务部门要引导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加强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使用,并向社会减量执行情况。鼓励网络零售企业按照快递配送要求规范设计产品包装,减少二次包装,在源头减少塑料包装用量,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并将企业减量包装情况纳入电商企业示范创建、重点培育企业的重要考量范围。对于饭店等企业,通过减小产品体积、减轻产品重量、简化产品包装,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垃圾的目的,从而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标;在确保不降低饭店的设施和服务的标准的前提下,物品要尽可能地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不要轻易丢弃,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使用无污染的物品或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等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制品,不得违规添加对人体、环境有害的化学添加剂。推行绿色设计,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工信部门要组织我市可降解生产企业申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并推进已列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应用规模,拓展产品应用领域。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

(九)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加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增设塑料废弃物等可回收物容器,推动将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低值塑料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能源化利用,减少塑料垃圾的填埋量,加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力度。在写字楼、机场、车站、码头、公路服务区等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大的场所,要足量配备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提高收运频次,促进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造成塑料垃圾污染。

积极推进废旧农膜回收。根据《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宣传引导农膜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自觉回收废旧农膜。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垃圾、废弃物收集和处理体系,指导建立农膜回收体系。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积极推进农药肥料塑料包装物回收,贯彻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有关规定,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情况监测调查,研究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建立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逐步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按照《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引导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有序开展。(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分工负责)

(十)推进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积极组织申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相关项目要向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园区集聚,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强垃圾焚烧发电等企业的运行管理,推进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塑料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等能源化利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鼓励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申报工信部行业规范条件认定。高水平建设和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再生利用过程污染排放必须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确保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并最大限度降低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加快推进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开展地表水体周边塑料垃圾清理行动。指导公路机构(运营企业)落实公路日常养护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及时开展清扫保洁工作。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适时开展废旧农膜捡拾及清理回收行动,逐步降低农田残留地膜量。(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十二)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根据《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相关法规规范,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工作。贯彻落实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国家标准、省级标准、行业标准。适时更新地方塑料制品禁限目录。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塑料制品禁限目录,及时将明令禁止淘汰的塑料制品纳入国家淘汰产品目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落实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导则。落实再生塑料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再生塑料用途。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制定修订的可降解材料与产品的标准、标识。建立健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重点落实快递寄递企业绿色管理和评价标准、《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邮件快递绿色包装规范》等。研究对包装问题突出的商品开展包装适宜度分级评价,提出差别化管理措施。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管控要求纳入旅游景区和星级宾馆、酒店评定评级标准。完善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环境保护相关标准。探索建立塑料原材料与制成品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实施企业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将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列入失信记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加大对绿色包装研发生产、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投放运营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对符合标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通过设置评审因素和分值、电子卖场加挂标识、加强履约验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采购人、采购机构执行快递包装、商品包装绿色采购政策。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回应纳税人涉税服务需求,持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包装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新型绿色供应链建设、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试点示范。各县(市、区)要支持专业化回收设施投放,消除设施进居民社区、车站和写字楼等公共场所的管理障碍。鼓励各县(市、区)采取经济手段,促进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公共机构要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印发《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市节约型机关评价指标》等,明确公共机构塑料污染危害与治理。在《2020年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专项考核实施方案》市级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考核评分标准中明确考核指标“本级及所属公共机构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采购中心、市税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塑料污染治理,开展基础理论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评价科研攻关,研究塑料制品产生、利用及消纳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研究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特征污染物释放、迁移规律及环境效应,开展塑料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以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研究典型塑料制品产生微塑料机制,加强河流湖泊水体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方法、防治技术等研究,开展微塑料污染对汾河、黄河主要流域水、土等环境介质传输机理、毒理效应及环境风险相关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影响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开展各类废弃塑料制品分离、回收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替代材料和产品性能。组织开展以降解安全可控性、规模化应用经济性等为重点的农用地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材料配方优化和加工技术、地膜的生物降解周期调控规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增强和增韧技术,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验证和产品遴选。(市科技局等部门负责)

(十五)严格执法监督。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等依法依规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严格查处虚标、伪标等行为。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持续推进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整治。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监管中发现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应当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将查处有关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纳入执法专项行动,形成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对实施不力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并通过公开曝光、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组织实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和各市直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精心组织安排,切实抓好落实。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协调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加强对塑料污染治理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适时开展专项督察、定点督察,强化考核和问责。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定期填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的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清单”(附件2),每季度末月25日前报市发展改革委和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出台落实省《实施办法》和市《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案,围绕阶段性目标,分析评估各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可操作性强、有实效的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各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和政策解读,开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栏,以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史料和详实的数据,全方位宣传我市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公益宣传。指导市直主流媒体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塑料污染危害与治理等公益广告、宣传片投放。网信部门组织市直新闻网站及其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指导属地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深入宣传我市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制作海报、H5、动漫、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积极转发推送公益广告和宣传片,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针对网民关切点、疑虑点,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各媒体所办的新媒体围绕上述主题策划开播公益宣传内容,引导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内生动力,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公共机构要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文件宣贯、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利用节能宣传周、线上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征集并总结电商企业、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园区在电子商务绿色发展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电子商务高端论坛、电子商务大会进行宣传推广,营造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的行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能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委网信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