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时间:2022-10-27 09:40:02

导语: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到动态化监测管理扶贫对象,常态化加强贫困村后续管理,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素质,不断深化政策保障,不断强化帮扶责任,确保群众不发生致贫返贫。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冀办〔2019〕47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落实意见》以及精准扶贫脱贫防贫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精准落实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工作保障,聚焦贫困地区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确保做到“四不摘”,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防贫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和长远发展基础。

二、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夯实脱贫防贫坚实基础

(一)以“两不愁三保障”+饮水为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1.扎实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夯实镇村管理责任,采取乡镇政府与学校双负责制。配合教育部门建立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资助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对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采取随班就读、特殊教育、送教上门、“一对一”学习帮扶等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厌学辍学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跟踪监测机制,实施清单制度和台账管理,把辖区内与外出务工家长一起生活的孩子,纳入监管范围,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2.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完善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三重”保障体系,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扎实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建立贫困人口健康跟踪管理机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开展签约服务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继续为签约群众“面对面”个性化健康指导。落实慢性病诊疗政策和“一免四减”政策。稳步推进乡(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乡,方便群众就医。

3.严格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动态核查的常态化、制度化和领导包住机制,将组织定期排查和农户申请认定结合起来,加强动态核查。“四类重点对象”认定程序严格执行先确认身份信息,后鉴定危房等级的工作程序。配合县住建局开展危房排查,发现一户、认定一户、改造一户。

4.落实落细饮水安全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维修养护资金,确保饮水工程后期管理。依据《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推进新打机井、村内管网改造、跨区域调水、增加供水点密度等措施,巩固提升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工程。规范农村饮水水表管理,对入户水表进行集中选点安装,由村统一管理,促进农村饮水设施管理的良性运行。推行333模式,即建立“三个责任”体系、完善“三项制度”、实施“三项公开”。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成立镇村供水应急小组,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饮水安全。

(二)以产业就业发展为支撑,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1.突出特色产业引领,推进实施“三个一”。因地制宜发展“8+2”特色扶贫产业。即一村一园(如核桃园、花椒园)、一户一人(有就业能力的就业安置)、一户一策(资产收益补助),创新发展“8+2”扶贫产业,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核桃、黑枣、花椒、红薯、中药材、小龙虾、食用菌、蔬菜、旅游等扶贫产业,“2”就是发展大龙头企业和微工厂,“大微并举”,加大产业扶贫针对性。通过抓产业链覆盖贫困户、抓供应链嵌入贫困户、抓利益链联结贫困户,特别是加大对边缘户的扶持力度,确保贫困户、边缘户持续稳定增收。

2.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利益联结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捆绑式发展等方式,构建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依托企业、大户、合作社等引领,采取以项目入股、与园区“捆绑”等方式,着力打造“大龙头+基地+加工点+农户”项目发展模式,推行以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为主要内容的“量资入股”模式,大力发展旅游扶贫,以农家乐、家庭林场、民宿为载体,加强管理,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实现贫困户多元化增收。

3.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析研判产业脱贫成效,精准安排产业扶贫项目,精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防冻、防雹、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农产品“期货+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模式,增强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4.全力加大劳动技能培训。配合上级劳动就业部门,以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将技能培训与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灵活就业技能、农村实用等技能培训。根据培训需求调查,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确定培训机构,落实培训主体,分类分层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信息共享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引导未参训贫困人员参加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并依据省、市有关规定落实“雨露计划”、兑现相关培训补助、生活补贴等补贴政策。

5.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就业桥梁。通过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为企业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面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重点群体,加大就业服务专项招聘活动的力度和频次,提高人岗对接的效率。对部分重点企业,建立专人对接机制,提供个性化指导,组织专场招聘。鼓励通过能人带动、与省市企业开展劳务协作等方式,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三)以“人居环境、路、电、通讯”为重点,构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

1.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管网归集、集中处理、分布式技术等多种措施治理,彻底整治纳污坑塘和黑臭水体,切实改变污水乱倒问题。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县集中处理机制。抓好厕所革命,加大旱厕改水厕力度,因地制宜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抓好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落实村“两委”成员值班值守和代办制度,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

2.强化农村道路管护。抓好乡村道路提升,建好“四好农村路”,确保路网畅通、快捷方便。全面建立镇村两级路长制,大力推行“县统一执法、乡镇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建立“县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级联动、干群结合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加大农村公路日常综合执法,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

3.强化农村用电安全保障。抓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负荷承载能力,保证生产生活用电。健全农村供用电安全标准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临时用电管理服务和安全宣传,提高农村用电安全保障水平。

4.完善农村通信覆盖保障。抓好通讯设施建设,扩大宽带覆盖,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为农村电商发展和信息化提供支撑。

(四)以强化资金风险防控建设为防火墙,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1.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要求,落实资金监管主体责任。强化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对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常态化开展结余结转资金清理,严肃查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建立扶贫政策延续机制。保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持续抓好“五个一批”工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和扶贫模式,扎实做好脱贫户后续巩固帮扶工作。

3.深入开展金融扶贫。落实好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继续向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荐扶贫小额信贷,加强信贷支持。强化扶贫小额信贷资金风险防控,保障扶贫信贷资金安全。

三、坚持多措并举,切实防止致贫返贫

在减少贫困存量、提高脱贫质量的同时,对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的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多层次、复合式的保障性防贫措施,切实控制贫困增量。

(一)明确防贫范围。重点关注两个群体,即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人群(简称“两非人群”)。非贫低收入户为农村非建档立卡收入户,是防致贫的主要对象;非高标准脱贫户为脱贫成果不稳定、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强的脱贫户,是防返贫的主要对象。不事先确定具体对象,只设认定条件。发生可能致贫返贫现象时,按程序确认后,及时进行救助。

(二)认定救助对象

1.认定标准。分别为收入标准,即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家贫困线1.5倍以下;支出标准,因病因学因灾负担在一定数额以上。

2.认定程序。一种是自上而下筛查(政府代申请),即县级防贫机构定期通过医保、教育、交警、消防、民政等部门数据筛查发现高支出户,然后交给经办机构入户查勘等;另一种方式是自下而上申请(农户申请),即农户认为符合防贫救助条件的可直接向县防贫机构申请,县级防贫机构交给经办机构入户查勘等。经入户查勘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交由乡村评议公示、县级相关部门信息比对、防贫机构备案后,经办机构实施防贫救助。

(三)实施防贫措施

1.基金救助。设立“精准防贫救助基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脱贫户和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实施救助,防止因支出负担过重而返贫或致贫。以县为单位,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国家贫困线1.5倍以下的农户这个特定群体,投入财政资金设立防贫基金。对“两非人群”因病、因学、因灾三个致贫返贫突出因素导致支出超过救助支出标准的,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分类、按标准实施救助。救助对象的核查认定等工作,政府部门不参与,交由第三方经办机构专业人员经办,政府按年度防贫救助总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经办服务费用,并建立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

2.就业援助。对防贫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后,如果因病因残等劳动能力减弱的,可通过扶贫微工厂和家庭手工业等方式,开发一些轻体力工作岗位安排就业,符合条件的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防止其因收入减少而致贫返贫。

3.社保兜底。在全面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严格实施《市关于推进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防返贫防致贫助脱贫的实施方案》(邯扶贫脱贫〔2019〕11号),把建档立卡脱贫户和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中靠家庭供养的重残、重病和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四类人员”参照“单人户”的标准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防贫。

4.专人帮扶。建立防贫救助对象后续帮扶工作台账。对脱贫户按照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原帮扶责任人继续帮扶。对实施防贫救助后的非贫低收入户,镇村干部负责,为每户明确一名帮扶联系人。帮扶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入户走访1次,了解防贫救助对象家庭“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发现问题随时帮助解决。帮扶联系人解决不了的,报告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政府解决,确保现行国家标准下不产生新的贫困户。

四、巩固脱贫成效,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一)严格落实“四不摘”,防止松劲懈怠。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和工作体系,保持摘帽退出有贫困村的干部队伍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继续执行脱贫攻坚主要政策,做到摘帽不摘政策;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脱贫攻坚期后,扶贫政策和驻村工作队稳定一段时间,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做好脱贫前后的任务衔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工作不断档、精神不懈怠、标准不降低。组织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现贫困人口及时帮扶。实施常态化约谈。把贫困村巩固提升工作作为常态化约谈事项,对明显松懈的同志常态化约谈,坚决防止出现撤摊子、歇歇脚、转重心、换频道。

(二)全力抓好产业科技扶贫,提高经营性收入。做大培强扶贫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广迁西县等地的经验做法,大力推进农业“一减四增”,加快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持续扩大苗园、花卉、中药材和生态林、经济林种植面积,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因地制宜搞好旅游扶贫、电子商务、特色手工业、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等,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完善产业扶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严格选定实施主体,规范签订入股协议,切实保障扶贫资金安全。创新推广“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建设原料和加工基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机构有效对接,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提升科技扶贫整体水平。建立科技人才下基层机制,持续开展“团、站、员”建设行动,配合上级部门在乡镇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科技工作者真正实现下乡培训,使每个有劳动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2项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至少能够参与1项农业增收项目,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发展消费扶贫。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贫困地区采购产品、聘用工勤人员。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健全完善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有条件的贫困地区设立电商产业孵化园,培育规模化电商企业。

(三)深入推进就业扶贫,提高工资性收入。突出抓好职业培训。充分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摸排,建档立卡,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到2020年底前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突出抓好就地安置。发展扶贫车间,通过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组织劳务输出、各类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

 (四)盘活集体资产,提高群众财产性收入。完善集体经济管理。积极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科学量化集体资产,2019年内基本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晰集体产权关系。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健全村级“三资”管理制度。发展服务经济。依托集体耕地资源,按生产经营实际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发展股份合作经营,集体按股分红。大力推进集体资源开发。加强对贫困村集体土地、林地、水面、自然景观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引导农民以土地、林地、草原、农宅等资源资产入股开展股份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物业经济。支持贫困村在符合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设施,开展房屋、设施、场地等物业经营,与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用足用好国家扶贫资金,发展来料加工等无污染产业,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村集体采取购买公益岗位、发展小型公益事业、开展小微奖励等措施,实行集体收益差异化二次分配。建立扶贫资产资本监督管理制度,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运行机制和监管管理体制,落实扶贫资产资本产权归属,实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打造经营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扶贫资产资本统计管理台账,实行全方位监管,实现扶贫资产资本滚动使用、保值增值。

(五)强化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突出造血功能,坚持产业项目到村到户,职业培训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持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鼓舞带动贫困群众。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林业、畜牧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组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到先进地区,开展电商、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交流,开拓视野,着力打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改进帮扶方式。减少直接发钱发物、送钱送物,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动员更多贫困群众投工投劳,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实现社会爱心捐赠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贫困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大力倡导孝道文化,成立孝心养老理事会,设立孝心养老公益金,开展孝道评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分户老人脱贫问题,形成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履责的贫困老人脱贫路径。选树一批文明村和星级文明户,推广“星级评比”等做法,加强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问题的教育引导。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

五、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和纪律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脱贫攻坚作为“天字一号”工程,围绕“扶贫”谋划工作、布局产业、强化责任。成立镇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扶贫脱贫防贫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建设扶贫工作站和工作室,负责辖区内脱贫攻坚工作,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是脱贫防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因地制宜探索防贫模式,配合县扶贫办开展防贫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教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民政、农业等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脱贫防贫工作的投入力度。设立防贫保险金。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筹措防贫救助资金,设立专户,加强监管,确保防贫资金规范精准安全高效使用,切实帮助救助对象阻断“病根”。

(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建,坚持抓党建促扶贫,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等活动,强化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成员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作用,落实脱贫防贫工作责任,切实加大脱贫防贫政策宣传,让脱贫防贫政策家喻户晓,让救助对象接受便捷高效的帮扶服务。

(四)严格督查考核。把脱贫防贫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范围,严格考核评估,推进脱贫防贫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严肃工作纪律和问责,把脱贫防贫工作作为常态化约谈事项,对工作不力、造成大量返贫致贫的,进行约谈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