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工作方案

时间:2022-09-24 10:06:06

导语: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总结延续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的有效做法,不断加强企业用工服务,按照省人社厅通知安排,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经验、常态推进,突出重点、主动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为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的用工服务和指导,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内容

(一)确定重点企业清单。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任务,主动协调发改、工信、开发区等部门,确定重点企业清单,建立台账并动态更新。重点企业范围包括重要医用物资生产、生活必需品生产、保障城市运转等疫情防控相关企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相关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相关企业及当地确定的其他重点企业。(责任单位:就业局)

(二)设立人社服务专员。设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人社服务专员,每名人社服务专员对应一家企业实行定点服务。主动了解重点企业员工总数、缺工人数、空岗结构等情况,形成用工需求清单。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及时研究并推动解决,形成问题解决清单。(责任单位:就业局)

(三)强化招聘用工服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优先重点企业岗位信息,设立重点企业招聘专区,推行视频招聘、远程面试。通过组织专场招聘、开展省内外、区域内外劳务协作、搭建用工余缺调剂平台、鼓励实习实践、倡导志愿服务等方式,多渠道帮助解决重点企业用工问题。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协助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关键技术等高级人才。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为重点企业招用工提供专项服务。(责任单位:就业局,人才交流中心)

(四)加大职业培训支持。对重点企业长期缺口较大的职业(工种),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就业培训中心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等,采用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组织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重点企业开展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要的培训,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支持参保企业面向新吸纳劳动者开展以工代训,扩岗位、扩就业。对企业2020年1月1日以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每月500元/人、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能传承等工作。(责任单位:职业能力建设科,人才交流中心)

(五)推进政策对接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根据人社政策服务清单,协助办理政策申请,跟进办理进度,及时反馈政策落实情况。对重点企业招用工后办理职工参保登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就业登记等相关服务事项,要主动打包,一并办理。需要其他部门协同办理的,及时推送办理请求,协调推进,提速办理。(责任单位:就业局,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关系科)

(六)加强劳动用工指导。为重点企业提供劳动用工政策咨询、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企业薪酬调查信息等服务。指导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沟通协商机制,与职工通过协商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劳动关系。为拟裁员的重点企业提供《企业规模裁员指导手册》,必要时派出专门工作组,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并做好被裁减人员的后续帮扶工作。(责任单位:劳动关系科,劳动监察大队,失业保险科)

三、工作要求

(七)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用工服务,将其作为保居民就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措施,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落地。成立由局分管副局长和就业局局长为组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就业局副局长及劳动监察大队、失业保险科、劳动关系科、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就业指导科负责人为联络员,就业局农村就业科工作人员为人社服务专员,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各项工作。

(八)强化工作落实。加强服务力度,落实各项服务内容,每月按期上报员工规模、企业类型等重点企业基本信息,解决用工数量及渠道、缺工数量及原因等重点企业用工情况。联络员要跟踪调度,服务专员要及时反馈工作情况或问题,各相关单位、科室要积极配合、主动担责,共同做好常态化服务工作。

(九)做好宣传引导。要及时发现、总结经验做法,挖掘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宣传一批吸纳就业数量较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示范效应的重点企业,树立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良好形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困难和其他重大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研究解决,必要时逐级向市人社局和省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