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开学工作方案

时间:2022-05-13 09:37:57

导语:特教开学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特教开学工作方案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普及率,增强残疾儿童少年的认知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巩固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成果,现就继续做好我县特教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制度,积极探索特教工作的新办法和新途径,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障特殊教育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的安置原则。

2、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

3、送教方式遵循个别送教和相对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4、一人一案,因人施教,医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工作任务

(一)确实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包括特教班)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1、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是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由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属学校提出入学申请。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按照我县城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实施“三优先,一摇定”的办法,优先照顾残疾人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扩大轻度残疾儿童少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做到轻度残疾儿童少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零拒绝”。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每班安排一类且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2人为宜,原则上不超过3名。要为随班就读学生选配好助学伙伴,安排师德素质较高,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

三是加强学籍管理。学校要及时为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学籍,要按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分别建立花名册,并报县局备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行普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办法。随班就读学生因身体健康、治疗等原因休学、复学,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

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的招生安置、筛查鉴定、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检查指导以及资源教室管理等制度,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2、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一是加强融合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随班就读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各项事务,营造尊重、宽容、友爱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培养其自尊自强、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普通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教育,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风和班风。普通学生的综合评估要增加尊重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二是加强个别培养。要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重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使其受到适合的教育、康复与训练。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享有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训练时间。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发展情况。

三是完善教学资源。要制定好资源教室建设方案,建立资源教室,配备适当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得到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创设必要条件。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应主动邀请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个别教育教学训练。注重发挥康复、医学、特殊教育机构等专业人员的作用,争取社会相关团体和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3、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配备。教师是资源教室的核心,5人以上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配备1名专职资源教师;5人以下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安排1名兼职资源教师。

二是规范随班就读教师管理。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应当关爱残疾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管理能力,掌握随班就读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特教班教师应当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相关背景或接受过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或康复训练实践经验。

三是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要重视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加强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加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各类随班就读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建立考核奖励双向机制。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入岗位绩效考核内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在评选表彰和职称评定时应给予适当倾斜。

(二)确实做好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是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改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整合资源,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1、服务对象。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为在残联登记的、确实不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班)接受教育、有一定学习能力、年龄在6—14周岁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

2、送教方式。承担送教任务的学校要根据服务对象情况,灵活选择到服务对象社区、乡村教学点、机构和家庭实施一对一、一对多教学或远程教育等服务,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

3、内容要求。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三类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送教对象情况,由送教学校、送教教师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确定合适的送教内容。

一是科学制定教学计划。首次送教上门,要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现状,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残障类别和个人潜能,做好相关专业评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二是明确具体送教内容。教师开展送教服务时要为服务对象送学习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和补偿训练,一般应包括康复训练、认知、语言交流、生活自理、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和特长培养等方面。

知识教育:送教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备的教材内容;尝试运用空中课堂进行网上教学;运用家庭资源及其他本土资源进行认知教学、生活自理训练。

康复服务:邀请县残联、医疗集团及乡镇(社区)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感知、运动、语言等缺陷领域的补偿;指导医生与教师共同对残疾儿童进行入户体检、康复指导、康复评估;对家长进行保健知识和专业康复指导。

艺术教育:加强残疾儿童的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挖掘所送教学生的艺术潜能,为残疾学生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帮助,用艺术展现残疾儿童的自信、坚毅。

技能培训: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掌握1-2门技能,以摆脱依赖他人的经济困境,增强残疾人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是强化家长教育意识。要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和法律意识,教育家长密切配合送教上门工作。送教上门教师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指导家长掌握有关教育补救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并根据教学情况布置好家庭训练。

四是保证送教上门课时。送教学校要根据服务对象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具体情况,确定每学期送教上门时间和课时,保障按计划完成送教任务。每个服务对象原则上每周送教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即3课时),并将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送教上门教学课时计入工作量,列入岗位绩效考核内容。

4、实施流程

一是摸底登记。每年开学初期,全面调查,掌握情况。对辖区范围内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一次调查统计,摸清底数,区分类型,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工作。

二是送教评估。每年开学初期,根据残联提供的未入学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名单,入户家访,确定送教上门服务对象。

三是落实责任。送教上门实行“属地负责、任务到校”管理。所属学校校长是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第一责任人,送教上门服务教师是送教上门服务的直接责任人。

四是一人一案。每学期开始,各送教学校与接受服务的家庭或机构签订协议,制定好个别化教育计划。实行一生一档,对学生基本情况、发展评价、教学过程、方案调整、训练记录、家长确认记录等资料列入档案,妥善保管。

五是上报备案。各送教学校将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含服务对象与送教学校名单、教育计划)等相关资料上报县教局备案。

六是服务实施。每年9月1日,各送教学校启动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选派热爱特殊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关心残疾学生、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并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服务对象建立学籍。

七是检查督导。县局要实时对送教上门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督查内容为:送教学校组织落实送教上门工作措施及成效;学校及责任教师送教工作质量;家长及特殊儿童少年的满意度;残疾学生的成长情况;送教责任教师在送教过程中收集的材料、工作记录、视频图片影像资料;制定的送教计划以及总结等资料;中期和末期的送教工作评估报告。

八是考核奖励。根据督导评估情况,对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家长认可的优秀送教单位、先进送教上门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措施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家长和特殊儿童少年满意度低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在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各学校要成立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教工作的领导。要明确要求,压实责任,始终把特殊教育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领导小组要每学年分别召开1次业务指导及送教教师工作会,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定期研究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培训保障。定期组织送教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业务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对特教服务工作的过程管理和业务指导。加强特教工作的教学研究活动,探索规范、有效的特教工作服务方式和途径,使特教工作走上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3、经费保障。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要加大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教具学具、康复辅具器械配备以及特教教师培训、无障碍环境改造等的支持力度。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器材和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的爱心扶助活动;为送教上门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补助、交通补助和误餐补助,根据省、市有关补贴标准规定执行,保障送教上门服务的正常开展。

4、管理保障。学校要将特殊教育纳入学年工作计划和教学常规工作,所有残疾儿童少年都必须列入学校学籍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生档案,档案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评估资料、个别化教育计划、教案、送教上门的各类记录及送教上门影像资料。要把特教工作列入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督导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5、安全保障。加大保护措施,确保责任教师送教途中自身安全,不得租用无证无牌车辆,原则上每次送教服务应有2名责任教师组成(其中至少一名是男性教师);如遇突发性天气或其他特殊情况需更改送教时间的,要及时与所送教对象的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6、爱心扶助。切实了解残疾学生家庭存在的困难,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企业、组织、个人为其送上温暖与关怀,树立他们对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