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五水共治工作方案

时间:2022-04-05 11:53:45

导语:林业五水共治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林业五水共治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县“五水共治”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对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切实做好林业“五水共治”工作,确保我县水环境安全。根据“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市、县“五水共治”工作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以增加森林植被、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蓄水防洪能力为目标,以绿化造林、林相改造、水源涵养林建设、森林资源管护、村庄绿化等项目为抓手,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大力推进林业“五水共治”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林业面源污染,确保我县水环境安全,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行动,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治理林业面源污染,提高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洪抗灾能力。到2016年,建设水源涵养林30万亩,绿化造林4.5万亩,林相改造2.4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2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优质林分面积比重达到75%以上;林木蓄积量净增200万立方米以上;林木绿化率8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立足区域优势,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香榧、油茶、毛竹、珍贵树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完成年度绿化造林1.5万亩,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有效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

(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以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管理为主要内容,健全县乡村三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管护机构,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各项管理制度,开展森林抚育提质、阔叶化改造,大力发展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完成年度主要饮用水源区水源涵养林建设10万亩及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优化林分生态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三)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林木资源、林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强化木材运输管理,加强沿溪沿路巡查,在全县范围内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收滥运木材、乱垦滥占林地行为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上升势头,确保森林资源有效增长。

(四)景观林改造治理工程

以“生态环线”两侧和沿溪两岸荒山荒田绿化、疏林地补植、针叶林阔叶化改造为重点,完成年度景观林改造0.8万亩,改善的森林景观,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建成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于一体的生态风景林,为建设“新山区、新景区”奠定良好基础。

(五)村庄绿化治理工程

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村、中心村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小溪、鹤溪、标溪、茗源坑沿线行政村为重点,建设15个省、市、县级森林村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村庄品位。

四、建设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司其职、责任到乡(镇、街道)村的责任体系,实现“有规范制度、有工作标准、有责任落实、有考评奖惩、有经费保障”的长效管理目标,有序、有效推进林业“五水共治”工作。

(二)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的原则

根据“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建设的有关要求,将绿化造林、景观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地域文化相融合,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统筹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与百姓民生同步、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根据立地条件,进行科学规划,疏林地在保留现有树种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树种补植,针叶林伐针补阔景观化改造,荒山荒地绿化造林等措施,建设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良好的针阔混交、常绿落叶混交林,提高林地质量,提升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四)坚持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

以“生态环线”、沿溪两岸、城边、村边区域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分批分期实施,统筹抓好林业面源污染整治与规范管理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落实人员。成立林业“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机构,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明确落实各职能部门(单位)林业治污工作任务。

2、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土地开发复垦和林业产业结构构调整未绿化种植项目、“生态环线”及沿溪两岸宜林荒山荒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分别落实项目,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五水共治”的目的、意义,营造浓厚的治水氛围,制定下发《畲族自治县林业“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动广大乡村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森林植被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等林业“五水共治”工作中。

(三)组织实施阶段

以县政府发文或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联合发文的形式将土地开发复垦和林业产业结构构调整项目绿化种植、迹地更新、景观林改造、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资源管护等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各责任单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面推进各项林业治水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一是全力推动春季绿化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二是全力开展森林抚育,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三是开展“生态环线”及沿溪两岸宜林荒山荒地景观林建设,增强森林景观功能。四是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减少农村污染面源。

(四)总结提高阶段

根据省、市、县有关检查意见和要求,制定落实整改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总结提升建设成果。一是认真梳理,查漏补缺。二是强化督查,确保成效。三是规范管理,档案齐全。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林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五水共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绿色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际行动。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化、细化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建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把林业“五水共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人员,落实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着力抓的工作格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林业“五水共治”各项工作。

(三)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将林业“五水共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土地流转,以培育景观绿化大苗、珍贵树种基地形式开展通道沿线景观林建设,参与林业面源污染治理。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乡镇(街道)要通过会议、宣传栏、标语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系列宣传活动,突出宣传林业“五水共治”及林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义,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广大群众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五水共治”的社会环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