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案

时间:2022-09-16 04:26:59

导语:种业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种业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保护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合法权益,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基地优势,提高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使我市逐步由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我市水稻亲本繁殖和种子出口两大优势,加快推进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力争2015年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加快种业企业商业育种机构的引进、培育,力争2015年建成1-2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科研力量强、成果显著的商业育种机构;提升种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争2015年成为“水稻制种基地重点县”;加快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着力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立种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子行业协会,维护公平竞争的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

2015年底前实现我市从事种子生产的种子企业与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脱钩,逐步实现基础性公益性科研与商业化育种分开。鼓励种子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支持企业转化科研成果,鼓励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种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广泛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加大对种业企业的风险保障、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力度。积极配合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生物育种项目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立和稳定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引导企业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开展育种科研成果鉴定和专利保护申报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强化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培育壮大种业创新主体,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合作,制定措施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兼职兼薪、短期受聘、承担项目或课题服务等多种柔性流动方式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强化科研应用导向机制,改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权重,将商业化育种成果及推广面积作为职称评定、专家评选、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加强种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育种研发人员培训。鼓励企业探索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有效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市种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制定交易管理办法,禁止私下交易。保障产学研合法权益。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三)加快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良种生产能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托种业骨干企业,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石板、江源、永宁、芦葭、清风、平泉、新市、太平等乡镇为主体的河西及沱江流域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对制种基地和制种乡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建设。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实施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的思路,加快推进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整治力度,确保种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种业繁育需要。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管理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子企业、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杂交水稻制种栽插、收割机械化为重点的试验,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应用;对规模较大、生产条件好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实行用途管制,纳入基本农田范围予以永久保护。

(四)加快建立种业发展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种子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涉农政策,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担机制。积极落实制种保险、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种子收储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运用好农机具补贴政策,将制种机械、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

(五)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建立诚信公平秩序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办函〔2011〕262号)精神,树立“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防治”的市场监管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市场监管,切实加强品种、质量及销售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种子市场秩序行业评价机制,督促企业建立种子可追溯信息系统,完善全程可追溯管理。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减少销售环节,规范种子营销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我局成立“市农业局种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在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作物种业体制改革日常工作开展。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涉及乡镇要成立种业发展办公室,由分管农业副乡镇长挂帅,抓好本乡镇种业发展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争取《省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县”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农作物种业投入保障,加大制种基地建设投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扶持制种专业合作社和制种大户,符合种粮大户条件的制种大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大企业扶持投入,择优支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机构发展壮大;鼓励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加大种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支持农作物品种区试、种子质量监管、新品种展示示范等,进一步增强农作物种业服务能力。

(三)落实目标责任。按照分步实施原则,对种业基地建设进行量化管理。把现代种业发展纳入相关市级部门、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逗硬奖惩。局种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联合市级有关机构随时开展督查,确保种业体制改革目标实现,促进我市现代种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