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避难场所构建方案

时间:2022-06-21 09:50:00

导语:全县避难场所构建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县避难场所构建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县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县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城市布局现状,制订全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预防为主、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二)建设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县建成数量、规模与我县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在修编、实施县城规划时,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县城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并与县城建设同步推进。2012年,全县建成首批文化广场和胜利山公园两个应急避难场所。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与县城现状和长远发展相结合。近期设置避难场所以安全安置市民为主,远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安全城市理念,预先考虑为市民提供安全、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

2、因地制宜的原则。灾害发生后,结合人群紧急疏散的需求,将公园、绿地等场地赋予避险功能,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增加少量设施,增强应急避难功能。

3、平灾结合的原则。将指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等建成具备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改善生态环境和宣传应急知识等功能,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功能。

4、安全畅通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要均衡布局、就近安排,充分考虑城镇已有或拟建的场址,并与城镇环境相协调,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保持疏散道路畅通;避让地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高压线走廊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仓库等区域;以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半小时内步行到达为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一)功能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综合考虑临时性和永久性的需要,以满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运行功能为原则,合理进行功能设置。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应满足通水、通电、通信等基本功能定位,具备流动厕所、医疗卫生防疫点、垃圾收集及存放点、应急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永久性避难场所应具备应急供水系统(水井或蓄水池、水管、净化水设备等)、应急供电系统(发电设备或应急照明设备等)、应急通信系统(含监控及广播)及应急棚宿区、固定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垃圾收集及存放点、应急指挥中心用房、直升机停机坪等。各功能区应设置醒目标志牌,各类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

(二)实施主体。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县建设、水务、规划、园林、地震、人防、消防、环卫、供电等单位按各自职责做好建设和管理工作。乡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实施,县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指导。

(三)经费渠道。利用现有条件改造的县级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费用,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乡镇级应急避难场所的改造费用由各乡镇财政统筹安排。

(四)物资储备。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情况,合理储备应急物资。短期性物资,如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依托临近的商场、超市和普通商店代储;长期性物资,如帐篷、医疗器械、灭火器材、应急救援装备等由各相关单位按标准规定储备。

(五)标志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出入口和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服务范围的社区要设置应急知识宣传栏和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并对应急避难场所标识、主要服务范围、疏散通道、适用避难灾种等进行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各类标志牌的设置应当与周围环境、景观和相关标志牌相协调。

(六)疏散体系。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制订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疏散路线、安置区域、指挥人员责任范围划分等),编制《居民应急宣传手册》、《应急须知和场内功能设置手册》,定期组织避难场所应急演练,保证疏散工作有条不紊。

(七)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规划建设和使用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民政、建设、水务、卫生、规划、地震、人防、园林、环卫、消防、供电等部门以及各乡镇、社区。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共同承担建设任务。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保障

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后,由县政府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迅速启用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各类保障体系,确保避难场所正常运行。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密切配合,并根据各自职责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指挥部。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指挥机构,实行集中办公,主要负责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指挥工作,积极做好人员疏散安置、物资供给、警力安排、道路疏通、卫生清理等工作。

(二)合理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地震、人防、建设、财政、民政、公安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和相关应急预案,合理安置灾民。各相关社区居委会负责做好群众的疏散工作,引导居民就近到避难场所安置。

(三)应急物资供应。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迅速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帐篷搭建等工作,设置避难场所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保障避难场所所需物资和粮油、食品、水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做好现场抢救、医护及转运伤员,建立临时治疗点,负责避难场所的卫生防疫、消毒、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障药品、医疗器械的供给,搞好心理干预和帮助等工作。

(五)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由公安部门牵头负责,做好人员的疏散转移,维护避难场所治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目标和设施的值班巡逻和警戒等工作。特殊情况下,对灾区实行特别管制。

(六)应急供水。由水务部门负责,安排供水公司做好应急供水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满足避难场所内受灾群众的用水需求。

(七)应急供电。由供电部门牵头负责,按照设备资产归属,立足已有供电线路和设施搞好应急用电设施建设,同时储备一定数量的移动供电设施和装备,确保应急用电需要。

(八)应急厕所管理。由环卫部门牵头负责,主要利用避难场所内现有厕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厕所。现有厕所由产权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应急移动厕所由环卫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指定位置保障到位,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九)应急通信。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各有关通信公司配合,保障移动通讯车辆和设备,确保应急通讯和对外联络畅通。

(十)应急垃圾处理。由环卫部门牵头负责,在指定地点设置垃圾盛放设施,并及时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内生活垃圾的清理清运工作。

(十一)应急设施管理。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避难场所产权单位牵头负责,搞好应急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各类标示牌的设立,防止随意搭建现象,确保避难场所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一)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涝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县政府或各乡镇政府批准启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由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建设,产权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建设和维护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后使用应急避难场所安置受灾群众,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产权单位搞好配合。

(三)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科学编制城市社区应急疏散方案,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开展应急疏散演练,使居民熟悉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应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