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25 04:37:00
导语:市政办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应当看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环境和资源约束日趋严峻。我市工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存量、加快形成增量、实现可持续较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十二五”期间的紧迫任务。根据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中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国家和省、市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抢抓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四大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构建高效、可持续增长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和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目标任务。到年,努力使我市工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7+6”产业(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个新兴产业)在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取得新突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90%左右,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成为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传统产业升级。坚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技术含量的推进路径,以项目建设和“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发挥大企业的技术溢出和产业溢出效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培育标志性产品和标志性行业,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到年,力争培育形成2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150个十亿级的大企业梯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00家。
——新兴产业壮大。坚持定向招商、合理布局、高端引领的推进路径,以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与关键技术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加快促进新兴科技与七大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型转变。到年,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5%,并争取突破30%,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创新能力提升。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的推进路径,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蓝色硅谷为先导,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到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市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20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品牌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
——产业集聚发展。坚持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布局优化、示范带动的推进路径,以做优做美东岸老城区、做大做强西岸城区、做高做新北岸城区为契机,整合提升现有工业产业园区,规划培育新兴产业集聚区,抓好重点工业功能区和重点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以“7+6”产业为重点的工业集聚区、以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为依托的服务型制造集中区,努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工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型转变。到年,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争取五市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到300平方公里,打造35个市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0个过百亿级工业产业园区,集聚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
二、重点产业领域
(一)七大产业。围绕七大产业领域,把握优化升级方向,培育重点项目和企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到年,七大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8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1.家电电子。家电:围绕提升家电产业链竞争实力,重点发展智能节能型家用、商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聚能燃烧等应用技术的研发应用,变频空调芯片、高效环保小型变频压缩机、物联网家电、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效换热翅片核心技术产业化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电子:围绕解决和改善基础电子薄弱环节,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的契机,重点发展片式阻容元器件、频率元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智能传感器和微系统产品,汽车电子、机床电子等行业电子产品和工业控制系统,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及超级电容器、多功能新型接插件、光通信器件等产品,加快推进基础电子跃升到国内先进水平。
到年,家电电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含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家电产业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家电产品能效水平平均提高10%,自有品牌家电出口比例不小于30%。
2.石化化工。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聚化”的要求,规划建设胶南董家口和平度新河“一南一北”两个化工园区,重点做好“两调整”。调整产业布局:利用优良的水运条件,大力发展董家口重化区,形成石化和天然气加工基地,重点推进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聚氯乙烯(PVC)、22.5万吨丁辛醇、8万吨癸醇等项目,同时启动石化口异地发展大炼油项目,形成年4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差异化发展平度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形成精细化工、盐化工、合成材料为主的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年产3万吨双乙烯酮、5.2万吨双乙烯酮衍生物、120万吨染料及中间体、6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在充分考虑环境、安全容量前提下,挖潜升级黄岛石化基地,丰富炼油下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炼油能力,提高深加工能力,做强石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高端轮胎比重,建设“橡胶谷”。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高科技精细化工,提高精细化工比重。
到年,石化化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8%。
3.汽车机车。汽车:着力完善节能汽车产业链,加快建设全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题专利数据库,重点发展卡车、高档乘用车、特种车和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等,研发车身、底盘开发技术,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碰撞安全性和振动、噪声、平顺性(NVH)等关键技术,争取建设国家级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机车发展重点见新兴产业部分)。
到年,汽车机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含轨道交通装备),年均增长20%。汽车产业主要产品及研发制造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产能达到99万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含新能源汽车),年均增长18%。
4.船舶和海洋工程。船舶:围绕推动散货船向大型集装箱船、双层油船(VLCC)、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建造方向发展,重点发展20万立方米以上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油轮及集装箱船、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及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协会(IACS)新标准及新规范的新船型,海峡大型高速客货运输船、两岸通航适用型客滚船、直达多用途船等,完善船用发动机、曲轴、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电力推进系统等船舶配套产业链,形成豪华大中型游艇、防火救生艇及关键配套产业链(海洋工程发展重点见新兴产业部分)。
到年,船舶和海洋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0%。船舶产业主要产品及研发制造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或领先水平,产能达到600万载重吨。
5.纺织服装。纺织:围绕提高纺织产品的档次水平,着眼现代纺织工业,重点开发应用高仿真仿棉纤维、高性能有色纤维、多功能复合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发展医疗卫生、过滤分离、建筑交通、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及应用。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落后产能的退出,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纺织纤维制品回收利用体系,再生纤维利用纤维总量比重提高到15%。发展高效纺纱、高速织造、短流程印染等成套装备及工艺,优化毛、麻、丝等纺织印染加工技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中西部实施产业转移。服装:围绕做强服装产业,依托纺织名城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服装面料,做大面辅料市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提升设计研发能力,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高级定制技术,扩大个性化高端订制规模,培育服装品牌,打造质量保证、技术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支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以外为主向内外并举的发展格局转变,内需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积极推进时装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力推动设计师作品产业化,搭建引领时尚、培育品牌、培养人才、拓展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
到年,纺织服装规模上以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比重提高到25%。
6.食品饮料。食品:围绕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食品生物工程、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开发健康、营养、方便食品。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利用率;围绕开发新品种,积极推广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高档植物油、方便休闲食品、功能食品,推动花生加工制品向高端挺进,完善粮油加工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果蔬萃取、脱水、超低温速冻等现代加工制造工艺技术,建立完善果蔬储运冷链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发展高档果蔬加工制造业,构建高档果蔬加工体系;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采用胴体在线自动分级系统、计算机图像识别、微生物预报等先进技术,加快发展畜禽加工制造业,完善畜禽加工体系。饮料: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创建品牌,推动白酒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啤酒龙头企业增加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的比例;注重葡萄酒、黄酒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高端化;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培育构建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加工体系。
到年,食品饮料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7.机械钢铁。机械:以“高速、精密、智能、复合”为目标,重点发展重型数控金切机床和数控特种加工机床,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工业机器人、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装备,构建基础装备体系;加快发展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高精密高可靠性轴承、高压液气密元器件、精密齿轮和传动件、高性能传感器、高精度模具和工具,构建机械基础件体系;围绕国家电网重点建设工程和发展智能电网,大力发展智能输变电设备、特高压产品及关键部件、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电力电器产品,构建智能电网产业体系;发展挖掘机、压路机、智能复合型隧道掘进机等工程机械,构建工程机械体系;加快发展差别化纤维成套设备、新型高速智能化针织机械等先进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及关键配套,构建纺织机械体系;大力发展轮胎成套制造设备及控制系统,构建橡胶机械体系;加快发展智能收获机械等农机产品,构建农业机械体系。钢铁: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要求,积极推进青钢搬迁。大力开发和应用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塑性变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使用400兆帕(Mpa)及以上钢筋等节能高效钢材。
到年,机械钢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800亿元(含新能源、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航空装备),年均增长15%。其中机械装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44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400项以上。
(二)新兴产业。围绕六个新兴产业领域,把握产业方向定位,培育龙头产品和企业,构建新兴产业体系。到年,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
8.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提高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及信息标准化等技术,以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为契机,以湾东部的国家()通信产业园和崂山软件园、以湾西部的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国际生态智慧城、以湾北部的高新区资源优势为主体,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及下一代互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三网融合”、物联网和高端软件产业,加快构建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发展的“东园西谷北区”战略格局,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宽带互联网核心关键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协议(IPv4/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制造、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推广物联网应用。支持“三网融合”关键设备及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培育地理信息产业和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着力打造北斗导航应用服务中心、芯片研发和生产基地。
集成电路:以重点整机和重大信息化应用为牵引,着力发展设计业,鼓励发展芯片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水平,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自主研发能力,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围绕移动互联网、信息家电、物联网、智能电网、数字电视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重点开发专用集成电路产品。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以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和应用电子产品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相关产业,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新型显示: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重点突破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和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关键技术,加强激光电视、三维电视重点技术开发和储备。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重点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终端产品。加快完善平板电视产业链,重点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具有立体显示功能的新型彩电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多种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物联网和“三网融合”: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射频识别(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加快物联网服务终端产品研发,推动物联网应用市场快速发展。到年,打造国家重要的“三网融合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三网融合业务推广与应用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形成初具规模的“三网融合”产业链。
软件和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及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应用电子、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关键软件,以及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环境等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的服务模式创新。培育特色中小软件企业,扶持高成长性软件企业,做大做强领军软件企业,形成软件企业发展梯队,推进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
到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
9.高端装备制造。以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制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逐步提高自主制造比例。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等,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水平,由浅海向深水矿产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发展,带动和完善海洋工程产业链,海洋工程产量达到100万标吨。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万吨级重载货运列车、新型城轨装备、铁路特种装备及关键配套,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自主创新和试验研发体系,着力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将打造成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动客车(电动警用车、观光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到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万辆。
智能装备: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柔性制造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大型智能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程序锻造装备、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轮胎成套制造设备及控制系统、高效农业机械以及智能电网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及产业体系。
航空装备:重点发展飞机零部件配套产业,减速器、机身框架、蒙皮、飞行仪器及航空标准件、发动机短舱、水平尾翼配套及大型飞机牵引车等,推进海利B-2B系列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生产及改型升级,支持直升机研发和整机生产,打造特色通用航空产业园,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航空产业重要承载基地。
到年,高端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20%以上。
10.新材料。根据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新材料产业链。大力发展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和复合功能高分子材料,鼓励研发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增强纤维等新材料,加快构建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锂电池及低损耗能源等新材料,加快构建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安全节能玻璃、石墨、新型节能建材等新材料,加快构建无机非金属产业链。以异戊橡胶、高端轮胎和高端密封橡胶材料为突破口,以集科研、信息、贸易于一体的“橡胶谷”为载体,向产业两端延伸,构建橡胶新材料产业链。积极推进发展光电、发光二极管衬底、外延片以及通信光纤等新材料,加快构建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培育海洋新材料和航天新材料产业链。
到年,新材料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12%;培育打造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等5个过百亿产业群。
11.新能源。围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开发需要,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发展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等装备,研发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规模储能技术装备、风电并网技术装备及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加快构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围绕国家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发展太阳能装备(光伏、光热)、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及生产装备,加快构建太阳能装备制造体系。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发展。
到年,新能源产业形成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
12.生物医药。围绕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立足我市海洋资源、科研机构、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快实现现代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推动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鼓励开展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加快海洋糖类、生物酶、疫苗、干细胞、人工角膜等优势生物制品的产业化进程,着力构建生物制药产业体系。围绕提高疾病防治能力,重点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内分泌及代谢、精神神经、免疫系统等领域,推进化学新药和中药新药的研制,注重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市场推广,抓住一批临床用量大的产品专利到期的机遇,开发一批通用名药新产品,加快构建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体系。围绕发展先进医疗设备,积极推进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专科医疗、康复医疗等设备的引进、研发和生产,着力提高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治疗用医用材料、新型药用辅料、药用包装材料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规模,努力构建先进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在境外以直接投资或并购的方式设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加快开展产品国际注册。
到年,生物医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在现代生物技术药物方面有2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投放市场,化学药方面培养2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仿制药新品种,中药方面培育3个以上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2户医药企业通过发达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打造沿海一线布局,集科研、中试、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带。
13.节能环保。围绕提高工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新型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飞轮储能、超级电容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大气污染控制等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水环境监测等环境监测仪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废旧家电、汽车自动化拆解装备,地源热泵机组、大型臭氧装备;海水脱硫、海水淡化等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环保产品,加快构建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体系。围绕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电源技术和设备、发光二极管生产设备和照明产品,加快构建节能型照明材料和装备制造体系。
到年,形成龙头企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
三、十大行动
(一)项目建设和定向招商行动。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每年滚动推进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策划推进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少于100个,滚动推进200个以上单项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扶持10个左右技术先进、投资规模大的新兴产业化项目,不断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延伸、新兴产业向主导成长、蓝色产业向特色发展。围绕“7+6”产业,扎实开展面向特定区域、特定产业和特定对象的招商活动,定向引进200个以上高端制造业或新兴产业项目,并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有序落地,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动以政府资源换技术、换产业招商项目策划,围绕全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民生项目,加快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加大针对央企、大型国企及优强民企的定向招商,争取更多企业来我市投资。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围绕高新区、董家口等重点产业集聚区,瞄准产业链条、技术链条、市场链条和品牌链条,集约做好产业龙头项目布局。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7+6”产业,重点在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开发新产品,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建立工业重点领域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链上或产业链间的其他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重点产业联盟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广泛吸收境外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品优势。每年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大力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力争每年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得到确认的研发费支出额超过20亿元。依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发改委第9号令)等产业政策,健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联动机制,优选项目、重点扶持,促进转型升级。实施重点新兴产业领域产业链升级改造,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加强设备、工艺、操作、计量、原料、财务、成本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普及推广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加快发展信息化产品和技术,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围绕“7+6”产业,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供应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积极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提升工业装备水平,采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集成创新。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园区发展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绿色生产和协调发展。开展信息化创新应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全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15个以上专业性强并覆盖相关重点领域的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物流信息化建设,构筑完善行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推广实施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构筑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十二五”期间,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两化融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四)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着力突出蓝色、着力突出高端、着力突出新兴和打造特色鲜明、高端引领、规模聚集区域板块的总体部署,遵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基本要求,抢抓加快开发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机遇,高起点认定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园区,规划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功能区和集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以化工企业、大企业搬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搬迁方向,启动三大重化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迁进度,年力争29户搬迁企业完成新项目建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巩固提升现有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加强信息、研发、人才、物流、质量标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年,我市的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达到19个,打造1-2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引领提升工业园区整体水平。
(五)企业品牌核心价值提升行动。优化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名牌评价水平,引领品牌向高质高端转变。在工业企业中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到年,争取8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品牌经营。按照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转型升级路径,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通过国际时装周和名牌产品展示周,推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消费品高端品牌。修改完善名牌评价标准和评审办法,提升名牌评价水平,突出技术、设计、专利、标准等代表创新能力的指标在品牌评价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新培育创建名牌50个、名牌150个。坚持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等群众性活动,在品牌企业中推行卓越绩效和六西格玛管理。
(六)行业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按照“7+6”产业分类和行业规模,培育壮大十条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争取并利用国家及省市政策重点扶持30-50个产业龙头企业,树立一批工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利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资源配置等措施,鼓励其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技术帮扶中小企业、延长本地产业链,形成集聚发展优势。积极贯彻国务院和省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以汽车、钢铁、水泥、船舶、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引导兼并重组企业管理创新,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组织产业链配套对接,鼓励大企业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对接大企业,围绕产业配套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专精特新”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形成企业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
(七)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推进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规划和我市节能减排目标。以提高工业能效为中心,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确保国家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和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落到实处。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企业用能管理,抓好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高压变频调速改造等工作。推广应用循环经济重大技术,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和优化整合,推进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开发和应用节材代木包装产品、轻质材料、可再生能源、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重点产业低碳化改造。加强企业用水管理,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限制或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工艺和产品,关停并转高耗能、高耗水企业。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能效标杆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拓展,完成自愿清洁生产企业200户。开展清洁生产园区建设,六大功能区及新认定产业集聚区成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推广应用国家已的化工、冶金、印染、电镀、农药等27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案。建立清洁生产中高费项目库,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1500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电子电器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工作,推广应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产品)。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八)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行动。始终把市场和消费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方向,加强对新产品开发的组织和引导,鼓励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和专精特新产品。进一步做好国际市场开拓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及时掌握和国际贸易动态信息,研究国际贸易壁垒并提出应对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外贸风险,做好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和诉讼的各项准备。深入开展市场细分定位、营销渠道建设、品牌策划创建等市场营销“三大战略”,确定企业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的方向。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暨名牌产品展示周等展会,宣传推介名牌产品、组织贸易洽谈和技术合作。组织开展专题名牌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放大品牌效应。组织企业进行境内外产品展销,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等先进营销方式,扩大本地名优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
(九)金融支持和服务型制造推进行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融资,引导和支持金融业对接工业转型升级项目。鼓励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发完善各类消费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小型和微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新兴产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建立健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大力扶持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产权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组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支持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发展规范性融资租赁公司,鼓励各类融资租赁机构来我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建立网上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集聚政府、投融资机构、征信等多方资源,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支持与服务。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采取引进、培育等措施,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制造业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制造服务化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创意企业、一批服务于设计和研发的中介机构、一批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中介服务、产业孵化器、技术成果交易、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制订工业设计等服务型制造业领域标准,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十)健全推进机制和政策保障行动。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推动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的预期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区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要完善方案实施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做好跟踪监测和信息,切实发挥方案的导向作用。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强化工作职责,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不断优化方案实施和保障措施。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工作,促进方案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加强产业布局、行业准入、企业注册、项目核准备案、环境保护、安全监督、质量监督、土地审批、节能减排等政策落实及工作衔接配套,形成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合力。市和区市要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撬动金融资本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投入,支持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基础能力提升、服务型制造等,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适应我市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奖励突出贡献人员,激励研发创新。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业转型升级考核体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 上一篇:区府强化统计项目通知
- 下一篇:铁路旅客运输市场营销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