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地质灾害预防指导方案

时间:2022-05-20 10:34:00

导语:全市地质灾害预防指导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市地质灾害预防指导方案

为了搞好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市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与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编制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简况

截止目前为止,我市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79处,其中滑坡145处、崩塌51处,地面塌陷37处,地裂缝40处、泥石流6处,共威胁(危害)到4578户共19173人的安全。

二、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域

受地质条件制约,我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且以滑坡、崩塌为主,危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2012年3—9月份气候预测(重点防范期)

(一)前期气候概况

2012年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我市雨日多达77天,降水量正常偏多(7%);气温偏低明显,与累年均值比低2.5℃;光照时间仅29.6小时,比正常年偏少141.4小时;整个冬季凝冻日数为21天;雾日17天。因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给本市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等带来一定影响。

(二)3—9月气候预测

1、天气总趋势预报

预计:3—8月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气温旬际变幅大,总降水量略少,但时空分布不均。倒春寒天气中等偏重;春季冰雹多,局地灾害重。5月下半月、6月下半月~7月上旬降水较为集中,局部地区有洪涝灾害。

2、各季天气趋势预报

预计:2012年3至9月平均气温略高,总降雨量偏多。春季平均气温偏高,降雨量正常偏多,有中等春旱出现,冰雹天气多,局地灾害较重;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降雨量偏多,6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降雨较为集中,局地有洪涝,盛夏有中等强度的伏旱天气出现,夏末初秋有中等强度的秋风天气。

春季(2012年3月~5月):预计春季平均气温总体偏高,其中4月上旬有中等偏轻倒春寒天气;春季总降雨量正常偏多,雨季开始期接近常年;有中等强度的春旱,大致出现在3月下半月、4月下旬至5月上半月;春季冰雹出现次数较常年多,局地雹灾重。

夏季(2012年6月~8月):预计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夏季总降雨量正常略多。6月上旬~7月中旬雨水相对较为集中,多大到暴雨,局部地区洪涝灾害较常年偏重;盛夏有中等强度的伏旱天气出现;夏末有中等强度的秋风出现。

初秋:预计9月上旬有5天左右的秋风秋雨天气,月降雨量与常年相比偏少1.5成;平均气温为20℃左右,与常年相比略偏高。

四、防范措施

(一)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和完善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要做到汛前早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汛中要安排重点地段的巡查、排查工作,发生灾害要切实按预案进行抢险救灾,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汛后要对当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为来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资料并做好相关准备,并及时辖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以及省政府、市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积极筹措资金,对须采取避让或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及时采取搬迁措施或进行勘查,并按治理经费分级承担原则组织实施。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乡镇人民政府要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赶赴现场,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按《市重特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预案》从严要求,认真履行职责,采取紧急防灾和应急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同时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向市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

(二)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级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强监督,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方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副科级以上乡(镇)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及时与乡(镇)“包保”部门及隐患点村委会签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保”责任书,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按照《防灾预案》开展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日常监测及其防治。

国土资源部门是人民政府对其辖区地质灾害组织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等工作职责,编制本辖区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在政府的领导下,监督和检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所在地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建立辖区和点上的防灾预案,监督各乡(镇)、办事处、社区及有关部门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负责人、监测、报警信号、通讯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实施,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发改、建设、交通、水务、电力、公路、铁路、经信、环保、农业、林业、教育等工程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和重要工程业主单位,要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因工程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的防治工作,并接受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向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提交灾害点的勘查治理方案,报告灾害发生情况;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确保当地生产、生活、教学等秩序恢复正常。

发改、财政、民政、气象、水务、公安等部门要积极协助做好立项计划、资金安排、灾民搬迁、降雨预报、江河水情通报、秩序维护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三)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结合我市地质灾害情况建立县(市)、乡、村、组的四级监测监控网络,会同建设、水务、交通、教育、气象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及时、可靠的预警信息系统。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它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四)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

各乡(镇)、办事处及建设、水务、铁路、公路、发改等有关部门在汛期要建立巡查制度,组织力量加强对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巡、排查。在以上预报范围以外的地区,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要通过巡查发现险情和及时排除隐患,确保设施和人员安全。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指导。

(五)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和速报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工程业主单位,在汛期要建立值班电话,明确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值班到位、责任到人。发生地质灾害,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置。

发生地质灾害或接到地质灾害报告后,未处理或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更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