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三假防治工作方案

时间:2022-05-13 10:08:00

导语:农委三假防治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委三假防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打“三假”、防坑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增速、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农委关于“种子执法年”、“肥料专项整治行动”等有关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服务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监督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重要农资的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打“三假”、防坑农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等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机关的职责,逐步形成农资监管长效机制,促进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确保无重大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二、工作目标

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服务指导、落实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做到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100%,举报案件查处反馈率达100%,为我市农业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工作重点

种子:认真落实农业部、省农委关于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有关部署,严把市场关口,扎实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深入排查和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套牌种子、未审先推、不出示备案证明经营种子、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包装标签不规范、不依法建立生产经营档案等违法行为,确保良种供应和种子质量安全。

农药:加强农药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及抽检覆盖面,坚决查处生产经营无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不足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药”。

肥料:严格按照《2011年省肥料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部署,切实加强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料、水溶肥料等产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有效成分不足、标明有效成分及含量与登记证不符,以及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与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坚决打击质量不合格的肥料产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任务

(一)清理整顿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力量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逐一清查辖区内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完善本地主要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协调相关部门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农资的商户;坚决取缔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的黑窝点;对法定需农业部门行政许可的农资生产经营事项,如不能达到或不符合法定要求资质条件的,依法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吊销其生产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并及时告知工商、质监部门。

(二)强化农业行政许可事后监督。加强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核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履行监督责任。对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未经农业部门许可,擅自从事依法应当取得农业行政许可的活动的,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查处。

(三)加大种子、农药、肥料市场监管力度。各区(县、市)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加大日常执法巡查的密度,保证农资监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档案,完整记录监管工作情况,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监管工作中,要认真检查相对人是否取得合法生产经营资质,是否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违法生产、经营;检查农资产品是否合法,是否取得行政许可、质量是否合格和标签是否规范;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台帐(档案)、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资产品购销票据,准确判断相对人生产、经营行为是否规范合法;必要时进行质量抽检,排查是否存在生产、经营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将农资生产、经营环节全面纳入监管,逐步解决本地农资市场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农资产品质量,维护农资市场正常秩序。

(四)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要进一步完善种子、农药、肥料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依法制定本地农资产品质量抽检计划,组织开展假劣种子、农药、肥料监督抽查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以及关系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要进行重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警示信息;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农资产品要依法处理。农业部门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并组织相关工作,切实做到工作协调同步、信息互通共享,形成执法合力。同时,加强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反馈,推进检测结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抽检,提高执法效能。

(五)集中力量查处违法案件。要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彻查源头、端掉窝点、消除危害。对涉及面广、造成农业生产事故、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案件,成立专案组限期查办,一查到底,严格执法,必要时可请其他地方农业部门协助或者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调查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严格按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农业部、公安部《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决移送公安机关。重大恶劣案件,可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5月—6月,一是协同工商、质监等部门清查本市辖区内的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大对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是对生产用种情况进行回访摸底,核对种子经营企业的开票情况;对农药质量开展检测抽检,重点查处假劣农药,无农药登记证、假冒农药登记证的农药,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秩序;强化肥料产品尤其是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料、水溶肥料等产品的质量抽检,对前期抽检不合格的肥料产品严格按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进行处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阶段:7月—9月,一是以排查假劣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深入检查种子、农药、肥料的登记、生产、经营以及标签、标识管理等情况;二是认真开展农资质量抽检,加大对农药、肥料的质量例行监测力度,及时整理监测结果,预警公告,积极引导农业生产者消费,及时消除隐患,三是在7月份市农委对全市开展打“三假”、防坑农工作情况进行督察,总结前阶段工作中的经验及不足,安排下一步工作。

第三阶段:9月—11月,根据我市秋、冬种农业生产和农资需求特点,进一步加大种子、农药、肥料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保障秋、冬种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一是开展一次农业综合执法交叉检查,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对辖区内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网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加强秋、冬种农资监管,保障秋、冬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二是结合秋播供种、用药、用肥的实际,加大种子、农药、肥料的质量抽查力度,依法及时公布抽检结果,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三是会同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案值较大、影响面广、情节恶劣的案件,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第四阶段:12月,检查各区、县(市)农业(水)局打“三假”、防坑农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工作经验,通报表扬先进单位和个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责任。各区、县(市)农业(水)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履行好农资日常监管职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好农资打假的牵头作用,建立主管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将监管及违法行为查处职责,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单位。及时细化制定工作方案,将执法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各专业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分工配合办法、保障措施、监督考核办法等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具体履行农资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全面、准确、及时记录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实行痕迹管理。

(二)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案件举报机制、案件移送机制、案件回复机制等,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形成监管合力,提升整体监管效能。强化专业管理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的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专业管理机构发现违法行为线索要及时移送综合执法机构,综合执法机构查处违法行为要主动争取专业管理机构的支持。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对相对人的执法检查力度,扩大监督渠道,善于利用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和行政许可等公示信息,排查违法行为。对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及禁用农资产品等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查处,并彻查源头,端掉窝点,坚决杜绝违法不纠现象的出现。违法农资来源、去向涉及其他地方的,要及时向有关地方农业、畜牧部门通报或向上级农业、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坚决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突发案件、重大案件及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对上级督办和实名举报的案件,必须件件有回复。

(三)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打假氛围。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明白纸、宣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农资打假工作经验和成效,宣传农资法律法规,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工作实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打假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失职、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和责任事故的,要追究责任;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要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