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22-05-12 05:04:00
导语:市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二五”时期,是碑林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城区建设目标,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将碑林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城区的关键时期。根据碑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和形势,编制本纲要。
第一章“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五宜”城区为目标,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十一五”规划涉及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两大类共7项指标已超额完成,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68%,2011年达到343.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54%,2011年达到275.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3%,2011年达到285.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到位数年均增长26%,2011年达到5150.2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22%,2011年达到21.66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
二、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区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采取区级领导包抓、部门具体负责和召开政银企座谈会、重点项目协调会等方式,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促进了项目推进。全区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个,总投资454.46亿元。其中:科技类项目9个,商贸类项目111个,社会事业类项目30个。到“十一五”末,共竣工项目48个,总投资241.08亿元。西部电力商务中心、自在广场和长安国际广场、骡马市商业步行街分别被评为市“十大地标建筑”和“市民心目中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通过重点项目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拉动了投资增长,增加了就业岗位,优化了经济结构,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
传统商贸业升级步伐加快。实施了长安国际、骡马市商业步行街、万达商业广场、立丰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贸项目,成功引入沃尔玛、红星美凯龙、万千百货、高盛集团等世界品牌企业入驻我区,逐步形成了重点突出、网点密布、层次多元、覆盖全面的大商贸格局。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产业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7.2%。“三纵一横”科技街区、动漫与服务外包产业平台、能源与环境技术产业平台基本搭建完成,有效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科技对碑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文艺路演艺基地建设完成前期规划,形成了以现代娱乐、传媒和动漫产业为支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旅游推介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形成了以碑林博物馆、顺城巷、书院门、博物院为中心区域的古文化旅游服务街区。
四、特色经济发展迅速
楼宇经济实现内涵增效。出台了《碑林区发展楼宇经济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命名了百脑汇电脑城、华融国际大厦、金鼎大厦等26栋经典商务楼宇,全区楼宇平均入驻率达75%。特色街区经济进一步繁荣。引导培育建设了16条特色商业街区,其中东大街综合商业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荣誉称号,雁塔路IT产业一条街、书院门-顺城巷古文化旅游街区荣获“中国特色商业街”称号,德福巷咖啡茶艺休闲一条街等3条街区荣获“市特色商业街”称号。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碑林科技产业园被命名为“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碑林动漫产业平台升级为动漫产业平台,星光一路动漫创意街区建设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动漫产业集聚快速发展,成为市评定“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六大支撑区域之一——动漫产业集聚区。
五、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实施了24条支干线道路拓宽和105条背街小巷的治理,“四横十一纵”的道路格局初步形成。城中村改造成效明显。提前两年完成22个城中村拆迁任务,拆迁总面积476万平方米,拆迁总户数16579户,在全市率先成为无城中村城区。城中村安置房累计开工建设面积28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7.04万平方米,李家村、仁义村等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回迁安置。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完成了东窑坊、东大街东段、乐居场、张家西村、张家五村、小雁塔西侧、新庆村棚户区改造拆迁任务,拆迁总面积68.85万平方米。东窑坊回迁工作全面完成。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四城联创”和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工作。全区共投资6.66亿元,整治了65条城市道路街景、10个重点道路十字路口和686栋建筑,总面积共160万平方米;改造了12个农贸市场,完成拆墙透绿4975延米,城区绿地率31.72%,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验收。
六、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在“十五”末总量的基础上分别削减14%和27%,年均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超过290天,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大于85%。提高居民节能意识,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灯具30万支,申报实施节能项目13个。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前四年完成“十一五”能耗降低目标的75.71%。(备注:2011年完成数到2011年底才能反馈,目前以2009年反馈数计算。)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四德”教育,特别是“官德教育”,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思想境界。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六大环境”,在全省首家获得“省级文明城区”荣誉称号。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辍学率全面达标。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免除学杂费3720万元,为1.28万名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学生减免课本费102.11万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在全省率先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建成了由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卫生服务网络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健康教育普及率、居民健康常识知晓率、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比“十五”末分别提高30%、25%和20%。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万余份,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救治”的社区医疗格局。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投入1040余万元,完成了29个社区办公用房、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0个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工作体制改革,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到65%,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等荣誉。其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开展乐民文体活动,举办了三届社区群众运动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残疾人、双拥、老龄、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末,碑林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12元,年均增长20.54%。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机制,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养老保险累计参保8.4万人,失业保险累计参保4.3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参保20.66万人。保障低保户1.1万户,共计2.1万人。朝阳工程、夕阳工程等救助保障工作不断创新,惠及更多碑林居民。安全稳定态势平稳。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集中开展了“重信重访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下降,信访总量持续降低。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百日整治”等专项行动,提供了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大力开展平安碑林创建,投资1.48亿元实施“天网工程”,积极构筑立体防控网络,着力提升技防、人防工作水平,荣获“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九、行政效能全面提升
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认真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056件,办结率、满意率达100%以上。切实加强与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沟通,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化建设,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力度加大,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组建区信用担保公司,努力解决辖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监管,认真开展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积极扩大“五五”普法成果,依法治区进程有序推进。
第二节“十一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土地、资本对碑林经济发展的制约。作为核心城区,土地和资本约束不断强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十分突出。在土地资本资源的瓶颈制约下,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十分有限,产业运行成本过高,严重压缩了碑林未来发展的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业布局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三产业整体同质性强而互补性弱,突出表现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公共服务缺位;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配套能力不足,且二者之间互补能力和转换能力相对较弱;主导产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集聚优势无法有效发挥。
区位优势转化成效不够显著。碑林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旅游、文化、科技优势开发深度不够,未发挥出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人才竞争力不高,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城区相比不具有优势;资本竞争力较差,且资本数量有限;科技实力较强,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一般。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碑林综合实力的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社会事业总体上缺乏财政资金稳步增长机制和多渠道筹资机制的支撑,解决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任务十分繁重。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能力不强,现有公共设施服务平台效应不明显,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三节“十二五”面临的重大机遇
展望未来,碑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把握以下6个机遇:
把握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国家在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与“十二五”规划同步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西部地区造血功能。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10年内,随着国力增强,西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工程建设将会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碑林应抓紧统筹谋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重大项目与政策上的支持,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以旅游、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要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为将碑林打造成“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把握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出了明确目标,要将建设成为西部的金融、商贸、会展、宜居、创业中心和展示平台。碑林应积极发挥商贸、旅游优势,突出精品特色,以建设国际知名商贸中心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将碑林打造成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城区。
把握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提高国家政策支持的效率和效益入手,整合碑林现有资源,加强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品牌建设和产业载体建设。集聚企业家和社会资本,引导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实现聚集发展,更好地促进碑林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
把握科技资源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以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对碑林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园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产业转型升级为规划建设碑林产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为碑林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
第四节“十二五”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年内,碑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特色不明显带来的挑战。随着各个商业中心功能的进一步成熟完善,碑林区传统商贸、服务业等功能定位和其他主城区日趋雷同,特色不突出,缺乏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加之各城区在土地、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争夺日益激烈,手段多样化,导致碑林在商贸、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招商竞争中日渐丧失优势地位。
城市重心转移带来的挑战。市城市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扩大,不仅改变了城市产业的空间格局,而且对城区空间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城区空间结构重组,经济重心转移,原中心城区呈现出“边缘化”趋势,碑林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
缺少高附加值产业带来的挑战。碑林缺少高附加值产业,导致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缺失,产品附加值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产业结构难以形成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如何改变产业现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经济发展水平,成为碑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旧城保护与发展带来的挑战。城市规划修编、上级政策限制、城市发展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急需与省、市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大的土地、规划、财税权限,申请优惠政策,弥补城市规划限制。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碑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宏观形势变化,抢抓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五宜”城区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城区建设。
第二节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碑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应把握好以下5项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相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率先发展原则。以加快碑林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引进战略投资为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碑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协调发展原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活保障等民生问题,保持碑林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创新发展原则。创新发展理念,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科技资源的统筹力度,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为特色优势产业注入创新元素。
差异化发展原则。强化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碑林产业协作体系,建立具有碑林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引进和培育适宜碑林发展的产业,实现碑林与周边城区的有效互动和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三节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碑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碑林发展的“双引擎”,围绕“五宜”城区建设目标,加速“三带六圈”建设,提升碑林为大服务的功能,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平安碑林建设工程及妇女儿童工程达到一个新水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带:顺城巷黄金旅游带、友谊路综合商业带、南二环休闲娱乐带。东大街商圈、文艺路商圈、长安路商圈、东二环商圈、东关商圈和太白路商圈。六圈:
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碑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如表3所示):
经济平稳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5年达到6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6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015年达到6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到位数年均增长13%,2015年达到9500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43.5亿元。
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45280元。
社会和谐发展。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改善就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打造快捷、通畅、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7.95‰和5.0‰以内,打造并完善社区生育文化中心平台,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平安碑林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立足当前发展,着眼未来竞争,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结构和布局调整,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加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第三章发展任务与政策取向
第一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特色优势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内外均衡,拓展三产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健全机制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变碑林经济发展方式。
一、做精特色优势产业
商贸产业。积极建立宜商城区,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重大项目载体科学布局。未来5年,引导、培育10条特色商业街区,促进以咨询、培训、中介、会展、金融证券、网络信息、商务办公、文化传媒、休闲娱乐、文体健身等新兴商贸业的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的原则,定位以“品牌形象大店+二、三线品牌”为主,兼有中低档物美价廉时尚产品店,以本地消费者为主,兼顾部分外地游客,将东大街改造成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西部第一综合性商业街。逐步将传统商贸业打造成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特色优势产业。
旅游产业。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二是打造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开发具有碑林特色的旅游产品。以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购物旅游为主要产品,以娱乐、休闲旅游、都市旅游等为支撑产品,构筑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塑造“古今气息·金石宝库”的旅游主题形象。四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搭建旅游促销平台。建立和完善旅游宣传促销的有效机制,在全区形成有重点、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市场体系。把碑林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交通畅达、游览便利、服务优良的古都文化商业中心旅游区。
文化产业。加大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碑林文化软实力,能动地、有意识地促进碑林区大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动漫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以动画游戏产品的制作以及动漫衍生品开发、销售为主体的时尚文化创意商业街区。到2015年,形成以六大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以原创作品为基础的,集动漫及衍生品开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形成动漫产业联盟,增强碑林动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力争使碑林动漫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文化演艺娱乐产业。引导和规范发展文艺路演艺娱乐业,把文艺路定位为以演艺为核心,商业为支撑,辅助文化、娱乐、餐饮、购物和居住功能的演艺经济体,将文艺路演艺基地打造成最密集和最繁华,融合文化与商业、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不夜城。现代传媒产业。充分发挥全区具有省市文化传媒资源集中的优势,依托辖区内日报社、日报社、晚报社、华商报社等重点传媒企业,吸引新闻出版、文化传媒等业态集聚,以此带动广告营销、创意设计、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科技产业。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集成创新,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扶持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推进统筹科技资源试点。有选择地与部分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区县层面、主城区层面统筹科技资源的试点示范。探索校地、院地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机制,依托高校院所的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兴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创业园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促进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碑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与省“科技资源中心”和市“科技资源大市场”对接并形成开放共享,加快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依托龙头科技企业组建产业联盟,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加速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我区具有优势的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创意设计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和都市工业,集聚科技资源进行重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逐步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产业聚集区,抢占经济增长制高点。构筑三大科技创新区域。在全区的科技发展空间格局上实现科技园、科技街和科技楼宇的良性互动。通过优势产业的跨地布局和开发区式的封闭式管理,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使科技园的创新示范作用更加显现,科技街区的品牌初步树立,科技楼宇初具规模,三大科技创新区域成为全区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聚集地。
二、做强现代服务业
抓住国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倍增,进一步发挥服务业促进发展、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促进和培育知名服务业品牌,支持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连锁扩张,发展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发展中介、信息咨询、设计、银行、证券、保险、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建、扩建高档商业、商务写字楼和酒店,带动全区的信息传播、现代办公以及商务等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重点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区服务外包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培育有能力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10-15户,培育龙头企业2-3户。
三、做优园区经济
以碑林产业园为平台,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融通资金。“十二五”期间争取列入国家鼓励类政策园区或省市区域合作创新试点园区,享受独有政策,取得高起点起步优势。
运营和筹资。实行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由区政府筹措启动资金,管理办和开发建设公司负责筹集建设资金。充分运用产业园区合作协议和国家、省市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和有实力的财团或开发商合作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招商和建设。以产业西移为契机,以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为发展重点,以500强企业为突破,采取按行业招商,以商引商,形成产业链招商模式,完成园区(一期)产业定位,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生产经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200亿元,把碑林产业园区(一期)建设成为工业新区、科技新区、城市新区、人文新区。
第二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会展业。加快会展场馆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省体育场为基地,着力培育有实力的品牌展览公司,举办糖酒会、餐饮博览会、图书展、医药展、广告节等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的会展活动,构建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会展中心。
金融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内银行、证券、保险分支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落户碑林。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主体,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建立会计、审计、担保、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碑林新的优势。
楼宇开发与承租。加快形成以南大街-长安路、和平路-雁塔路两条主干线向东西辐射,以东关南街为中心逐渐聚集的“两线一面”商务楼宇群态势。大力开展楼宇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集团入驻,着力吸引一批法律、会计、广告中介、服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群。加大商务楼宇新建转化力度,每年转化或新建商务楼宇2栋,确保未来5年我区商务楼宇数量逐年递增;经典楼宇达到商务楼宇总数的30%;积极引导培育“亿元商务楼宇”,商务楼宇入驻率达到80%以上。
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从空间布局控制的角度,结合“三带六圈”,提升打造“八大功能区”(见附件一),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推动各功能区尽快形成城市发展新空间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提升商贸服务区。东到和平路,西到南大街,南到环城南路,北到东大街,整片以金融、专卖精品、大中型餐饮娱乐等为支撑业态的商贸服务区。
提升旅游休闲区。以碑林博物馆、南顺城巷、湘子庙街、德福巷为依托,在业态发展上,书院门、湘子庙、顺城巷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民间艺术、珠宝玉器等特色旅游纪念品为主,德福巷以咖啡、茶艺、酒吧为主,竹笆市以销售世界名品专卖为主,形成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域。
提升布艺家饰区。以文艺南路布匹批发市场为依托向周边辐射,业态发展以布匹批发、布艺加工、纺织品的批零销售为主,打造西北地区的布艺集散地。
提升IT产业中心区。以雁塔路、兴庆路为依托,以IT产业为中心,加大旗舰店的引进培育,形成多个有较大影响的旗舰店,使之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强更大,辐射带动周边街区快速发展。
提升宗教旅游观光区。加快长乐坊地区八仙宫周边的改造,以宗教旅游观光为主要业态,设立古玩交易中心,以游促商,以商带游,实现互动发展。
打造中央商务区。以长安路和省体育场为依托,业态发展上以金融保险、文体用品、健身器材、运动服饰、户外运动器具等为主导,打造金融保险、文体运动、健美健身中心商务区。
打造东南二环新街区。根据东、南二环交界地区商住、商贸、商务人员结构状况,精心打造包含酒店、办公楼、停车场、购物空间、娱乐空间、公寓等多项商业组合并具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特征的新型商业街区。
打造动漫产业集聚区。借助动漫产业平台,打造国际化动漫产业衍生产品互动、体验的时尚商业街区。树立国际知名的“动漫时尚文化消费聚集区”和“新文化旅游观光街区”。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低碳旅游社区。率先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例如:城市中央休闲区),构建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倡导低碳消费方式,打造具有碑林特色的低碳商业模式。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倡导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广政府绿色采购、鼓励使用绿色电力、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全社会消费行为。
搞好循环经济示范。坚持政府组织、典型引路,全面推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行业和街区,建成一批绿色照明街道和节能环保建筑,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动力量。
第三节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通过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提升城区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增强城区功能承载能力
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对全区旧楼房、旧院落、旧厂区的改造步伐,加强旧城区保护开发工作,突出抓好旧城主要片区、节点的风貌整治和改造,配合全市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路网畅通、空架线网落地。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惠民、安民、便民为根本,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的回迁、改造进程,确保2015年回迁率达到100%。完善住宅小区配套服务功能,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和品位,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彻底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安全隐患以及长期发展的问题。
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强化碑林城市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四城联创”,不断完善创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兴建一批垃圾压缩站,提高机械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群众的需求,城区面貌明显改观。探索信息技术下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执法模式和“城管+商户”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繁荣一类道路,发展二类道路,开发三类道路,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长效化。
三、保护生态环境
以“创模”为契机,全面推进园林式城区建设。开展单位庭院园林、园艺绿化达标工作,不断推进拆违还绿、拆墙透绿建设,扩大绿地面积,确保201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绿化美化工作,做好全区主干道的街景综合整治工作,使我区的一、二类主干道形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一流街区。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区域大气、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口水质在设计标准范围内,涉水企业达标排放,市政污水管网断面及重点排污单位污水外排断面达到《市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办法(试行)》规定标准要求。努力实现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大于全年天数的85%以上(311天)、公众环境满意率大于85%的综合环境整治目标。
第四节扩展社会公共服务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为指导,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推进碑林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公办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公办教育主渠道作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逐步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6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颁标准,90%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全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积极探索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把推进药品“三统一”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落实零差率销售后的政府补偿政策,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加快发展特色专业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生、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积极引进和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中心标准化建设,落实长乐坊、长安路等2个社区服务中心各2000平方米用房标准。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加大政府对文体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培养基层文体队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体活动。逐步树立全社会的体育锻炼意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体育参与率和体质良好率。
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以提升“两率一度”为有效载体,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化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粮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粮食、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积极做好餐饮消费环节监管,完善保健品、化妆品监管体系建设,保障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构建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创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提高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加大科技创安工作的力度,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水平。继续推进技防监控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大天网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专职群防队伍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社区的法制教育基地,完善“区-街道-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做好犯罪预防和社区矫正工作。
第五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在构建“五宜”城区上迈出扎实步伐。
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全力扩大就业规模,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就业稳定性。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服务和管理,完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录用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积极落实创业政策,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后续服务”三位一体的促进就业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1143”全民创业服务平台作用,全面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不断拓宽投资创业领域,重点扶持一批在商贸、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方面,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独资等方式,参与多个领域的投资建设。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区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11万人以上,失业保险累计参保4.39万人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参保20.7万人以上。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认真抓好全区老龄工作,积极研究制定应对我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规划,建设大型养老中心,以扶持发展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康复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为重点,兼顾居家养老、精神慰藉服务等养老项目。对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区分不同情况,给以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对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高龄老人,可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民办公助,由政府购买部分服务,并给予相应政策优惠。
三、构建和谐社区
按照“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思路,积极打造“设施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通过社区与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步伐。加大社区硬件建设的投入,强化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着力建设有特色、有新意、高标准的社区硬件设施,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社区服务站提升改造任务,进一步优化我区社区硬件条件,全面提升社区建设工作水平。大力推进环境与生活和谐、展示碑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广泛开展“一院一图、一户一档”社区精细化管理,创新推广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的好做法,构建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的软件工作平台,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不断深化“一网一话一册”便民服务工程的内涵,构建“10分钟便民生活圈”。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探索社区服务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形式和新载体。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法律监督,公正廉洁执法,提高司法队伍素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市民的法律意识。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需求,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凝聚力量。
五、积极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区、街服务阵地建设,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重视和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就业、教育、卫生保健服务等权利。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档案、人防、老龄、残疾人等其他社会事业。
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五宜在碑林,文明促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思想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把创建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建设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碑林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持久地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提倡修身律己,强化职业操守,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和谐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重在利民惠民、多办好事实事,以更高的标准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区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形成有利于碑林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氛围、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基础与和谐局面。
第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确保“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水平,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业务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实现施政观念、职能关系、绩效评估方法上的转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深化碑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调整政府职能定位,转变政府机关作风。通过构建以民主和法治为特点的治理改革,推进“善政”体系建设,进一步趋向“善治”。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各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裁量权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
第二节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的同时,应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念,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在全区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国家、省、市重大人才政策,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党政管理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智力上的有效支撑。
第三节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紧抓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机遇,不断提高我区的开发能力、开放能力、对接能力、错位发展能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用政策规划招商,用规划引导招商,用奖励机制激励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实行“腾笼换鸟”、闲置资源招商方式,促进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加强招商引资地区间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优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兴业环境,着力引进资源消耗少、企业效益好、创税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项目。注重规划引导作用,通过“引进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落实方式,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效应、项目聚集效应和高新技术服务外包承接效应,推动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四节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升碑林软硬实力
“十二五”期间要突出重点,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发展扶持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不断提升城区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城区发展的软实力,让广大市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拟安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7个(见附件二),总投资737.62亿元,其中经济类9个,城市建设管理类19个,公共服务类14个,社会事业类15个。
第五节建立相应机制,精心组织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全区2011年至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居生活保障的蓝图,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把握本规划与全市整体发展规划相融合,与我区产业发展、科技发展、城市及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制建设、平安社会建设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等7个专项规划(见附件三)有机结合、紧密衔接的原则,建立实施规划的相应机制、相关制度。全区各部门、街道、单位要不断强化规划意识,落实责任,健全完善定期监督、监察制度,对违反规划原则的适时通报制度,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督查、督办和服务制度。同时,定期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监测,随时解决在规划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检查、监督。
- 上一篇:市人保局高教基地农民工培训方案
- 下一篇:全市矿业违法行为整治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