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设计方案
时间:2022-05-09 10:25:00
导语:体育发展设计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加快服务重心下移,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基层组织和基本能力建设,更好地为建设两个先行区服务。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将举全市之力举办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因此,制定《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进建设“和谐”、“体育强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文化强市建设纲要》为指导,回顾总结“十一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阐述2011—2015年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是2011—2015年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规划基期为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把发展体育产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产业相融合、发展体育产业与繁荣体育事业相促进,积极盘活并合理运作体育资源,有力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链条基本完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格局。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是体育产业总量快速增加,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25.61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翻一番;二是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十一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三是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年体育产业占地区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0.82%,全市从事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0多个,为全市提供了5.3万多个就业岗位。
(二)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十一五”期间,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竞赛演出业逐步发展,体育劳务、赛事组织、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行业也有了明显起步;体育市场主体日趋成熟,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承包公有体育场馆,投资兴办小型健身设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政策扶持逐步强化
“十一五”以来,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新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经费补助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产业政策,努力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充分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仅用于提供全民健康活动设施的经费就达2.5亿元。
(四)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民健身组织持续健全,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90%,各类会员人数超30万人。全民健身体育场所设施持续完善。全市体育场地面积13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7㎡,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全市平均每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全民健身展示表演等活动近千场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参加有组织健身活动的人数达100余万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市人口42%以上,人民群众日常休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了市民的体育素质,也极大地拉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五)体育赛事渐趋活跃
“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政府承办、企业冠名赞助等模式,不断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龙舟邀请赛、融信杯传统龙舟赛、燕京惠泉杯群众登山大赛、国际乒乓球巡回大奖赛等大型的体育赛事。同时还充分利用对台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榕台体育交流活动,每年举行一届海峡传统龙舟邀请赛、海峡百队千场门球赛、海峡两岸登山健身活动、海峡两岸横渡江活动和海峡两岸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增进了两岸群众的交流和友谊,逐步形成了海峡体育活动品牌。
二、“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拟专门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拨出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体育产业的资助、奖励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委、市政府也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新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经费补助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产业政策,努力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体育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
体育健身需求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通道,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特别是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大家对健康、对健身、对体育运动的认识逐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观赏体育赛事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市场不断拓展。年,人均国民收入已达2.27万元,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市人口42%以上,常年开展大、小型活动500多场次,体育产业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市体育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在地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体育市场尚不成熟,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观念有待引导,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各项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为着力点,以筹办第八届城运会为抓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体育发展规律,围绕构建海西体育产业中心、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开发的重点示范基地的目标要求,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品牌带动,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使体育产业成为省会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超过5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超过当年全市GDP的1%,从业人员突破6万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建设成为海西体育产业中心、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开发的重点示范基地,体育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体育本体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0%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等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力争成功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城运会。积极申办国际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赛事。
——立足海西,推动榕台体育产业合作交流。努力构筑榕台体育产业的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打造榕台体育交流活动新品牌,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结合建设大都市区,利用举办“八城会”的有利机会,加快现代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形成6万人体育场、万人体育馆、4千人游泳跳水馆、4千人决赛场网球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场馆规模,成为集竞技、训练、健身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提高举办大型国际性、全国性综合赛事的能力,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继续完善各县(市)区体育中心,全面完成配套建设任务,实现各县(市)区拥有“一场一馆一池”(一个田径场、一座综合馆、一口游泳池)。发挥场馆功能互补作用,形成以区为中心、连接长乐、福清、连江、侯等县(市)的大中型体育场馆网络化体系,提高承接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能力。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多渠道投资体育设施,兴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休闲设施,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努力形成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中心、中型场馆为支点、小型场馆和健身设施星罗棋布的多层次的体育设施体系。在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新模式,培育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业,结合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业态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模式,鼓励专业管理公司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体育服务。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内体育产业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体育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一区。以鼓楼区、台江区为主体,结合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体育场馆星罗棋布、服务业发达的特点,形成城市中心的体育本体产业集中区。积极开展适宜普通民众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发展各类健身休闲俱乐部,培育群众健身休闲市场,成为民进行日常体育健身休闲的核心区;促进广大体育项目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体育赛事、体育咨询、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娱乐等活动,成为全市乃至海西区域内体育产业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城区商业发达、群众消费能力强的特点,培育海西时尚体育用品零售商圈。
——三带。即沿江体育产品生产贸易带、东部滨海体育健身休闲带和西部山区体育休闲旅游带。沿江体育产品生产贸易带,以仓山区、晋安区和侯县的青口—上街为主体,结合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的要求,依托区域内轻工企业云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较多的特点,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营销手段,做强做大体育用品品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结合城市建设“东扩南进”的空间布局,抓住侯县青口—上街新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引进实力雄厚、专业化经营能力强的体育用品营销企业,开办体育用品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商店等经营实体,形成海西体育用品集散中心。东部滨海体育健身休闲带,以马尾区、长乐市的全部和罗源县、连江县、福清市等县(市)的东部为主体,依托国家举重训练基地、省温泉游泳训练基地等设施,充分利用区域内海洋岸线曲折、港湾避风条件好、海洋面积宽阔、岛屿众多、沙滩平坦、空气质量优良等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帆船、帆板、快艇、水上摩托、滑水、潜水、冲浪、观潮、游泳等海上体育项目以及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近岸体育项目,形成服务、面向—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辐射海西的滨海体育健身休闲带。西部山区体育休闲旅游带,以福清市、侯县、连江县、罗源县等县(市)的西部和清县、永泰县为主体,充分利用山区山地地貌资源,开展攀岩、漂流、蹦极、动力滑翔伞等体育项目,形成体育项目与旅游紧密相连的体育休闲旅游带。
——六基地。即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产业基地、体育中心产业基地、长乐文武砂海上运动体育产业基地、侯金水湖水上运动产业基地、福清一都镇野外体育活动产业基地、福清城头镇健身休闲基地。
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产业基地,由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4个产业功能区组成,其中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将建成集竞赛演出、训练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四个产业功能区分别为竞赛演出会展区、滨江休闲区、综合运动体验区和台体育文化交流区,将建成为海峡经济区重要的竞技体育演出中心和配套完备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中心产业基地,以省体育中心、省游泳跳水馆、省体育馆和省游泳训练馆为依托,建设成为集竞技培训、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重点发展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长乐文武砂海上运动体育产业基地,主要开展帆船、海钓、冲浪、沙滩排球等为主的体育项目,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海上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产业基地。侯金水湖水上运动产业基地,通过扩建、改造金水湖水上运动设施,主要开展赛艇和皮划艇等项目,带动相关旅游、度假休闲等产业发展,形成风景优美、极具内陆山区山水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福清一都镇野外体育活动产业基地,结合山区自然地理特征,建设户外野营基地、篮球场、登山道、游泳场等设施,开展户外野营、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项目,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度假的重要基地。福清城头镇健身休闲基地,依托城头镇健身休闲公园建设,完善相关的健身娱乐设施、登山道等健身休闲设施,开展日常健身经营活动,建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式健身休闲基地。
三、完善体育产业结构
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为先导,带动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门类合理有序、功能协调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
(一)优先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
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适宜于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的建设,多种形式地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构筑全民健身活动服务网络,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农村村镇体育活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积极开展健身、健美、球类、游泳、登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健身休闲业的人口基础。维护市场秩序,壮大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开拓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市场。
(二)着力提升体育竞赛表演业
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体育管理机构、协会和体育服务企业集中的优势,深入挖掘体育竞赛表演的经济价值,引导规划体育竞赛市场化程度,构筑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在办好已有的国际“铁人三项”赛、海峡两岸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兴办各类体育赛事,积极争取省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以及国际性、全国性单项赛事的主办权,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表演,带动广告、赞助、传媒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业
充分发挥区位、气候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训练基地和体育场馆,争取更多的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吸引更多运动项目的国家队、港澳台运动队、其他省市运动队、国外运动队来榕训练。依托省、市优势运动项目,鼓励和引导开展与国际体育机构、著名职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和明星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四)积极发展体育用品业
积极筹建标准化体育用品工业园区,集聚产业资源,加速产业整合,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培育体育运动健身器材、轮滑器材、运动箱包等体育用品生产,积极鼓励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龙头作用,组建企业集团,提升企业品牌,推动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上市。
(五)加快培育体育中介业
主动适应体育产业分工细化的趋势,以体育劳务、赛事组织、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重点培育体育推广与经纪公司。
四、促进产业互动发展
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与旅游业相结合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拓展体育产业领域,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文化、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创意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发展体育会展业,举办特色体育会展。
五、加强榕台产业合作
利用“五缘”优势,积极推动榕台两地体育产业协会、学会等民间团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巩固榕台两地已有的海峡传统龙舟邀请赛、海峡百队千场门球赛、海峡两岸登山健身活动、海峡两岸横渡江活动和海峡两岸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项目;加强与台湾有关方面的联系,充分利用榕台两地举办两岸青少年体育训练营和竞赛活动的契机,定期互访,不断拓展比赛项目,积极探索开展榕台两地竞赛表演、健身娱乐、运动训练等体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增加训练比赛次数,扩大规模,提高赛事质量,打造运动品牌。鼓励和引导台资来榕投资体育产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导,建立本级政府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专职办事机构,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定期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明确部门责任。市规划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会同市体育局确定体育产业用地。市体育局应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拟订全市体育产业布局规划,扶持和促进体育产业建设与发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重点办会同市体育局等体育产业牵头部门,研究协调体育产业区域布局、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督促体育产业项目实施等。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负责研究制定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统计局负责制定体育产业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做好体育产业统计等相关工作。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落实国家有关体育企业的税收政策。市公务员局会同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和团市委等部门,负责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二、监管保障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体育市场监管队伍,明确管理职能,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行政许可制度,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服务条件、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权益。加快制定各类体育标准,建立体育标准体系。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积极实施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三、资金保障
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已有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由市财政统筹安排800万元,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兼顾一般、推动全局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资助、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重点用于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体育产品生产、产业发展项目、体育龙头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赛事培育引进等方面的扶持。
四、人才保障
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要发挥高校学科齐全和人才集聚的优势,鼓励在榕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建设体育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化运作、懂专业、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扩大体育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依据《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通过企业招聘、产业项目实施等方式,多渠道引进各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把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列入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建立人才绿色通道,为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榕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 上一篇:老师语言艺术特色
- 下一篇:区政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