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局无线城市建设指导方案

时间:2022-04-19 06:10:00

导语:经信局无线城市建设指导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信局无线城市建设指导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市信息化综合水平为目的,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整合共享和普遍服务为核心,大力拓展无线数字应用领域,推进信息化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相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和谐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宗旨,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总体规划、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促进产业"的原则,加大政府协调引导力度,确定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为市"无线城市"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快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城市"信息网络及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无线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不断提升、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在全市建设TD+WLAN无线宽带网络,建成无线宽带城域网,实现全市无线网络信号无缝隙覆盖,热点区域高速接入,形成有线、无线网络有机结合与相互补充的宽带网络体系和统一通信体系。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无线应用普遍开展,无线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广泛普及,"无线城市"门户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无线网络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数字化、网络无线化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无线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信息通达、连接无限、无处不在的"无线城市"。

(二)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制定《市"无线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建设实施。加快建设3G移动通信网络,建成覆盖主城区的无线宽带城域网,热点区域高速接入;建立统一的"无线城市"门户,推动无线商务门户、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无线办公、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等试点技术应用。

3、推广应用。建成无线城域网,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对全市地域98%覆盖,形成有线、无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围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众信息化、电子社区、数字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等领域构建6个统一的无线技术应用平台,重点推进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等50项应用,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建立"无线城市"组织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服务体系。

4、总结验收。对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验收。

三、主要任务

市"无线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是建设无线门户网站,实现有线无线网络互联互通,搭建应用平台促进无线应用,建立有利于发展的"无线城市"保障体系。

建设实施阶段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加快试点建设,促进应用普及。围绕无线门户、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无线办公等内容,启动需求迫切的典型应用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无线城市"应用典型和示范单位,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网络功能和运行机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无线门户。建设市无线门户网站,推进公共服务无线化,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政府公益信息在无线门户网站公开或查询;实现企业及商品信息的及时更新,支持手机查询、订购功能;支持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了解水、电、燃气、天气预报、交通出行、本地大事、消费、路况等生活信息,并可进行小额支付。

能耗监测与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全市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平台,利用无线技术手段实现主要能耗及产量原始信息远程采集,生产运行状况监测,企业能耗实时统计,产品、企业、行业能耗综合评价与分析,阶段性能耗预测预警等功能。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生产工艺及流程,制定节能方案,推进企业能源监测中心建设,提升工业经济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无线港区。以港为重点,建设两座100米基站,实现港区、莱州湾无线覆盖;建立港区一体化无线监控、无线物流以及企业无线办公、无线调度管理,打造无线智能港区。

无线校园。以中国石油大学、职业学院为主体,推进无线校园应用,依托无线局域网和3G宽带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多功能报告厅、教学楼、宿舍楼等重点区域,满足师生、教职员工在校园的无线应用。选择2所条件成熟的学校,推进基于RF-SIM的校园一卡通业务。在全市15%的中小学校建设家校通平台,增进学校、家庭间有效沟通。

无线社区。建立社区管家服务平台,选择50家社区一期接入,为1万户以上居民开展信息短信、短信报修等服务。建立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实现市民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等手段与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得各种信息和服务。

无线办公。推进企业无线商务办公,通过手机收发邮件,实现办公文件无线网络审批和流转。建立企业办公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移动OA、移动邮箱、移动进销存等服务。将企业重点应用管理系统延伸到手机终端。

(二)突出两个产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两化融合"为主线,突出石油装备、物流运输两个产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企业移动信息化、无线商务、无线物流、无线调度4类应用系统,搭建市经信业务综合支撑平台,深入开展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环节的信息化。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初步建成新型工业营销体系。

石油装备产业。首批选择3-5家企业开展示范,针对石油装备生产、销售、配套等关键环节,对石油装备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物流过程进行渗透,开发移动进销存、移动客户关系管理、二维码无线溯源等公共服务系统,并进行全行业推广;在油井监控、地质勘查等方面,应用TD技术,拉长无线监控、智能控制产业链,打造石油信息技术应用基地;围绕中国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实现产品展销平台WLAN的全覆盖,提供无线上网、车辆调度、指挥调度、通知下发、会议电话等全方位服务。

物流运输产业。结合全市物流发展规划,突出抓好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郊、广饶等重点物流园区的无线技术应用,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区建设。建成全市移动车务通平台,对运输车辆及特种车辆实现全程监控;建设全市物流管理平台,在物流企业的生产调度、日常管理等方面实现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利用RFID技术对重要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加强无线网络建设,促进有线、无线共融发展。加快TD、WLAN网络建设。2011年6月底,建设TD基站380个、WLAN热点120个,实现主城区、县区所在地和开发区的连续覆盖,实现全市人群集中和镇级以上城区地域98%覆盖。推进无线通信网与城域网互联、融合。

(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引进和吸收国内外无线网络和应用技术,结合实际,集成创新无线技术和产品。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无线城市"增值服务、通信服务,大力培育新信息服务业,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广泛深入应用。规划布局IPV6,通过RFID技术应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智能化、可追溯,推动"无线城市"与物联网共同发展。

到2012年11月推广应用阶段结束,完成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建成广覆盖、高带宽的无线网络体系。共建TD基站2500个、WLAN热点600个,实现全市区域98%的网络覆盖,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共同发展、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的格局初步形成。稳步推动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终端设施的"一机多网",实现"无线城市"服务终端设施多渠道、多业务和多网络拓展应用。

二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基础性、公益性和政府非涉密信息资源的移动传输,政府移动信息化服务系统逐步推广,无线医疗、无线数字广场等重点公共服务普遍应用。

三是全方位、多领域推进无线技术应用。建设完成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高政务信息的流转和交互效率;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金融证券、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移动支付、手机"一卡通"应用;建设"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空气污染监测、路灯监控等项目,服务于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无线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面性工作,促进各成员单位发挥优势,统一规划,落实政策,形成合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做好规划指导、政策扶持、项目管理、平台支撑、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发挥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重点,细化方案。积极争取中国移动集团资金、技术和重大设备支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划拨专项资金,落实优惠资费政策,推进无线技术在公益、公共服务方面的广泛应用。

(三)强化机制建设。突出公共利益和信息化整体效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开发应用,实现"无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安全保障。研究制订符合实际、全市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体系,逐步统一和完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代码体系、技术规范和运作规范,为网络建设、平台建设、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建设全市无线城市安全体系架构,构建无线宽带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五)进行宣传推广。加大"无线城市"宣传力度,加快推进应用普及,树立城市现代化形象。在公共场所建立"无线城市"体验中心、培训点,提升市民信息技能和意识,使企业和群众分享信息化成果。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普及活动,形成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无线城市"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