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办法

时间:2022-04-05 04:04:00

导语:争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办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争创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2—2015),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2〕184号)精神,结合2015年全国第八届城市运动会将在我市举办的契机,唱响“全民健身与城运同行”的主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显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体育强市为主线,按照“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各类人群体育均衡发展,坚持先试先行,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动群众体育长效化、机制化建设,努力推进我市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目标任务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体育健身成为基本生活方式,体育人口比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

全市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成为基本生活方式,参与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法、每周参加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体育健身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二)居民体质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为95%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优秀率达到22%以上,居民主要体质指标处于20个城市前列。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覆盖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更为健全的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全国平均水平。

(四)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

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大力挖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一县(市)区一品”、“一体育组织一品”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五)全民健身体育组织更加健全

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四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形成覆盖主要人群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协会等全民健身横向组织网络。其中100%的县(市)区成立体育总会。各县(市)区普遍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00%城市社区(乡镇)成立全民健身指导站(点)。

(六)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

体质监测指导机构更加健全,监测服务更加方便。100%的县(市)区设有1个以上的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健身指导常态化。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一批“亲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市、县(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逐年增加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市)区级体育中心,配套建设“一场一馆一池”。继续做好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健身设施的建设,并落实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或开辟健身晨晚练点,充分利用我市多山沿江沿海等特点建设登山健身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逐步、逐类实现各类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实行优惠,其中公共财政投入的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日”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政策和机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

2、发挥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作用,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社会化。加强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各县(市)区都要设立体育总会,逐步健全、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单项体育协会,同时积极引导各协会深入基层,进镇入村建立组织,在全市构建起以协会为主线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化网络。积极支持城乡基层各行业、人群等广泛建立体育俱乐部,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各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广泛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确保各街道(乡镇)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经费、人员、阵地的落实和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协会和企业为依托,积极引导建立企业特色体育俱乐部。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乡镇依托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广泛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乡镇)全民健身指导站要实现100%覆盖。改农村文化协管员为文体协管员,并增加相应经费,确保100%的行政村有人专(兼)职抓体育健身工作。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平。认真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保质保量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审批和管理工作;市级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县(市)区普遍设立分会,开展健身指导服务。积极吸纳在岗或退休的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其他社会体育工作者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形成集约化、系统化的培训基地,制定科学周密的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表彰奖励制度,树立和宣传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形象。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积极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登山、太极拳、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广场健身舞、跳绳、轮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持续开展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的新年十万人健步行、迎新年横渡闽江、端午节龙舟赛、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展示、全国登山、全国门球等活动。

2、发挥健身竞赛杠杆作用,以办赛促进健身水平提高。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如农民、妇女、职工、少数民族、残疾人、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健身大会,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

3、实施“一县(市)区一品”,“一体育组织一品”等品牌工程。扩大半程马拉松及场地马拉松赛、十万人健步行、龙舟赛等传统品牌活动规模,积极培育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

4、实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等特色健身活动工程。充分利用我市公园地域分布宽广等特点,建设和改善健身设施,积极鼓励、支持健身活动进公园,使公园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阵地,形成公园特色体育。

5、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引导城乡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积极实施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战略,扶持大众化营利性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引导、强化市民健身意识,促进市民健身消费。

(三)促进城乡全民健身服务均衡发展

1、大力发展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各县(市)区政府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居住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把发展社区体育与街道办事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争创两个精神文明、争创安全小区等相结合,通过积极开展城市体育工作示范街道和社区体育星级评选等活动,推动城市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支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作用,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继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实现全市城市街道、社区100%覆盖。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县(市)区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行政村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确保有条件的行政村做到拥有一个活动场所、一个健身项目、一个体育俱乐部、一名等级社会指导员、每年一到两个活动。实现全民健身设施社区、行政村全覆盖,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好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开展体育活动,开展各种能体现当地劳动特点的体育竞赛,同时要办好基层农民运动会。进一步开展“送体育指导员、送体育技术知识、送体育器材”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定期对农民进行体质监测。

(四)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力度

1、强化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和普及。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配合,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设立科学健身栏目,向全民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坛。

2、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示范和指导。积极倡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进乡镇、村庄,进学校,进晨晚练活动站点,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全民科学健身活动中的示范指导骨干作用,指导市民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和知识,引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体育健身科学素养。

3、完善科学健身体质监测、评估体系。结合实际,制定能反映市民实际体质特征的体质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已有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的升级改造,按照一县(市)区一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的要求,建立健全县(市)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支持有条件的街道(乡镇)依托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设立体质监测站点。改善体质监测场所和监测设施,配备专(兼)职监测人员,保证每个监测站点每年能够组织一次以上有计划、有规模的体质测定工作,及时了解全市群众体质状况。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体育锻炼标准和信息制度。

四、实施步骤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试点工作自2012年11月起至2012年12月底结束,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2012年11月10前,制定我市开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上报省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

2、2012年12月10日前,准备参加总局召开的第一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汇报稿;

3、2012年3月前,制定印发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试点工作;

4、2012年5月前,总结阶段性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汇报工作经验;

5、2012年8月前,总结阶段性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试点工作成果研讨会,交流汇报工作成果;

6、2012年11月—12月,总结试点工作,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第三次试点工作会议,交流汇报试点工作经验;

7、2012年12月底—2013年1月初,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迎接国家体育总局检查,总结经验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政府领导为成员的“市全民健身示范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领导任务,定期研究协调推动试点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试点工作的日常协调、情况汇总。县、市、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领导力度,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二)强化考核评价

成立市开展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工作考核小组,负责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方法,对试点方案实施过程评估和目标考核。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逐步将试点引向深入。

(三)加大经费投入

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中的主导地位,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完善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机制,把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试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体育彩票发行返还资金60%足额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各级政府、部门今年提供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专项资金,用于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完善健身设施。

(四)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加强全民健身宣传研究,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作用,积极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结合重大健身活动,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宣传,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各县(市)区、各单位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的经验、成效及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鲜活生动事例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