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中长期策划方案
时间:2022-02-02 10:56:00
导语:林业发展中长期策划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重要基础产业,肩负着优化生态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工作,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进一步统一了社会各界对林业重要地位的认识,标志着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一个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林业生态省。年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提出,市要在2015年建设成为林业生态市。为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市,更好地优化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在总结“十五”林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一、林业发展回顾和“十五”前四年建设情况。
自1994年设立地级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市各地和林业部门积极推进林业第二次创业,狠抓重点生态工程,创建林业生态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发展了十年造林绿化成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市森林防火、林业站建设等方面的林业工作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一)主要成绩。
1.造林绿化成效显著,绿化成果得到巩固。
年,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低改面积总计71.57万亩。其中荒山造林面积24.73万亩,迹地更新面积26.3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20.46万亩;在完成的造林、更新、低改总面积中按林种分,为用材林35.87万亩,经济林25.84万亩,防护林9.46万亩,薪炭林0.27万亩,特种用途林0.13万亩。-年,共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5.29万亩。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641.72万亩,林木蓄积量13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2%。4年来,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973万株。市人民政府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罗定市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云城区腰古镇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称号,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罗定市生江镇八达村、新兴县稔村镇坝村村、新兴县洞口镇大稳村、郁南县都城镇富窝村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郁南县于年12月被省政府授予为第二批“林业生态县”。
2.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启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
年,市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启动了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年,重新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202万亩,确定了山林权属,由林业部门与林权所有者签订管护责任书,初步建立了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年至年共落实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资金5976万元。
全市各地着力抓好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国道、省道、县道、铁路、高速公路及西江、泷江、南江、新兴江等“五道四江”的“绿色通道”工程全面启动,-年,全市共完成生态公益林的造林和林分改造9.46万亩。其中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完成7.54万亩:(1)国债项目投资的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成3.74万亩(其中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0.96万亩,更新3.74万亩);(2)省投资的西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完林分改造3.5万亩;(3)天马行政区3000亩生态公益林林分改造基本完成。
认真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到年底,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
3.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规范有序,森林保护效果明显。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效益补偿、森林防火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与镇(街)层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竹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坚持伐前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和造林更新制度,全面强化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木材检查站标准化建设,严格木材运输检查执法,进一步加强了木材流通管理。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林业管理,每年均组织造林成效、采伐限额管理、木材加工经营、森林防火、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等专项检查,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至年,森林资源消耗82.15万立方米,生产木材41.39万立方米,没有超过限额。4年共查处森林案件4289宗,查处4375人。
认真实施省人大议案,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年,全市共投入防火林带建设资金1277万元,营造防火林带2567公里,面积41271亩。初步建立了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运用信息技术监测森林火灾;组建了2支森林消防队伍(共75人),较好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从年至年,控制在0.02‰以内,年在夏秋冬连旱的严峻形势下仍控制在0.17‰以内。
各地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2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2个;加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管力度,开展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积极推行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常发性虫害。4年来,全市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5‰以下,防治率达到75%以上,监测覆盖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0%以上。
4.林地林木管理更加规范。
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年开始,全面开展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到年基本完成。编制了年至年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初步建立了全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林地资源管理水平。
5.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意识。年至今,开展了一系列打击非法猎捕、收购、出售、运输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资源的专项行动,共查获破坏野生动物案件37宗,收缴保护野生动物2982只(条)。从2002年起,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面禁猎野生鸟类的活动。
6.林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全市各级以“增资源,增效益,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现代化”为目标,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积极发展桉树、相思、高脂松等速生丰产高效树种和肉桂、罗竹、水果等经济林种,到年,全市共建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94万亩,肉桂基地97万亩,水果基地88万亩,竹子基地15万亩,南药基地7万亩。年与年相比,林业全行业林业产值,由113836万元增至136276万元,年均递增4.6%。现有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年至年,全市木材总产量41.39万立方米,松脂产量11.8万吨。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已初步建成了大王山、高吊水、龙湾、南山等4处森林公园,面积15.51万亩。其中(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非公有制林业迅猛发展,近几年来,云城、新兴、罗定、云安等县市(市、区)的工商户和个体户踊跃承包荒山、迹地造林,兴办果场、林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公有制营造用材林的面积累计达61万亩。林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造林15150亩。
7.科技兴林战略顺利实施,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市林业在良种繁育、杉木丰产栽培、高标准营林、林区化学除草、森林病虫防治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一些成果如红荷、红苞木良种培育和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等在省内有一定影响。速生桉、杂交松、南洋楹、相思等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较大面积推广,使商品林的单位面积生长量得到大幅提高。乡土阔叶树种推广也全面开展,促进了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促进生态公益林效益和功能等级的提高。林业标准化工作步伐加快,制订了罗竹栽培技术标准。
(二)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落实责任,有力地促进林业事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坚持把林业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把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市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历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动了全市造林绿化热潮的掀起。年,市与县、县与镇层级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森林防火责任书、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有力地推动了林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人大多次组织林业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对林业建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省林业局领导多次亲临视察指导工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效地推动了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妥善解决,云安县、罗定市把基层林业站人员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林业事业发展。
2.增强生态意识,为林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和强国富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人口、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组织林业第二次创业,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林业三大效益的决定》,这些决定,在不同时期提出林业发展战略,明确奋斗目标,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林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建设林业的可喜局面。
3.大幅增加投入,为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至年,全市投入林业的财政性资金17117万元,其中:中央财级政财政投入资金682万元,省级财政投入资金7523万元,市级财政投入资金212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资金6787万元。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建设和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林业部门经常性的开支和林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政府对林业的公益性投入已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势头迅猛,政府扶持、社会补偿、群众投入和外资补充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林业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4.全面落实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战略。
全市各级正确处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关系,依法规范各种造林、管林、用林行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保障林权所有者利益,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维护了生态安全和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展林业科学实用研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林业科技进步,增加造林、育林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科技水平,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对林业的支撑。
5.逐步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市政府和云城区、罗定市、郁南县在机构改革时把林业局列入行政序列,各级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不仅没有削弱,而且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各级森林公安机构由事业编制改为公安专项编制,其人员经费、办公和业务经费按政法经费标准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云安县、罗定市把基层林业站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云城区、云安县、新兴县按政企分开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森工企业改革。国有林场推行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增强了林场活力。这些改革,为林业事业的发展清除了障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加强对林业系统班干部职工的教育,使各级林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弘扬行业精神,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真正形成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主要存在问题和困难。
市的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林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仍需提高。
仍有个别地方领导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林业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2.林业投入相对不足。
市、县每年财政投入林业资金相对不足,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仍较低。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虽有提高,但仍低于专家测算的每年每亩25元的最低标准。
4.森林整体质量不高。
全市森林整体质量不高。天然林少,人工纯林、低效林分比重大;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2.29立方米,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在全市现有生态公益林中,一类林仅有10.3%、二类林48.4%、三类林占了41.3%。现有林分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下,与可持续经营差距巨大,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任务仍很重。
5.森林保护任务艰巨。
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仍然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6.林业产业化水平低。
全市林业产业规模小,林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三产业发育不够充分,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一些地方种果,没有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来发展,从山脚种到山顶;对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行业中介组织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7.林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全市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林业科研、开发、推广基础条件较差,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较慢;面向林业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8.依法治林任重道远。
随着新形势下林业定性定位和建设任务的根本性变化,一些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忽视法律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片面理解依法治林就是审批和处罚;执法体制不顺,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执法队伍,部分执法人员疏于学法,执法水平不高;林业执法监督尚待加强;林业普法的深度广度不够等。
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一)当前形势。
放眼世界,国际社会对森林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世界林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从以重视经济利益为主逐步转向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在新形势下更加强调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林业新的重大使命。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山川秀美的伟大号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林业的定性定位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了“双属性”、“双任务”、“三地位”的重要论断。“双属性”是对国林业作出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志着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行业。“双任务”表明林业不仅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满足社会林产品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三地位”是指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全面阐述,对林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林业建设而言,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秀美山川的大局出发,从保障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需求分析。
1.加快林业发展是市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迫切需要。
年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视察时,对市作出了要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重要指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不仅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生态建设也要搞好。市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92年全市实现了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目前有林地达到606.52亩,森林覆盖率达58.6%,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整体上来讲,市生态状况还比较脆弱,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同时,巨大的人口、经济高增长造成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并将形成更大的压力。林业在新形势下,如果再没有新招和实招加快发展,就不可能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强市无法实现。
2.加快林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小康,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小康。保护和改善生态,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生态恶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生态恶化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森林问题,即林业发展问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状况、优化人居环境,保护人类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毫无疑问地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资源,减轻自然灾害,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重大使命。可以这样讲,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林业发展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使命。
3.加快林业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国内外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林业是一个具有很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产业。木材作为重要的原材料,用途非常广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只要经营得当,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完全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促进山区的发展作用很大。市山地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林业大有可为。而且山区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屏障,有着发展生态旅游、林产工业、林产化工、木本花卉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山区完全可以通过加快林业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加快林业发展,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振兴山区经济的一条切实有效途径。
4.经济快速发展对林产品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将呈明显增势。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林业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对森林非木质林产品消费和森林服务将成为时尚潮流。这些都要求林业,在突出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工用材林,优化林产品结构,努力保证木材及林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人居环境、森林休闲和绿色生态产品等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森林生态旅游、优质果品和森林食品等需求将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这些都将为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动力。
三、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东渐西联、优内拓外、错位竞争、统筹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和人才强林,深化林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市,构筑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山区经济强市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社会参与原则。
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行业,需要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国家、地方、集体、单位、个人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
2.坚持整体协调性原则。
林业不仅要承担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而且要承担满足社会林产品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林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层次、跨行政地域的系统工程,须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协调性,包括行政地域间的协调性,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的协调性,国土利用的协调性,工程推进的协调性等,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3.坚持分类经营原则。
按分类经营要求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多效益主导利用和经营方式的分类经营技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突出宏观调控的作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4.坚持可持续性原则。
在严格保护天然林、野生动植物等典型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展人工林、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森林科学经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确保区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森林木质和非木质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推进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培养林业复合人才和后备人才,全面实施林业人才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林业整体科技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6.坚持依法治林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形成及时有效、内外结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全面推进市林业和生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林业发展总体目标为:到年,全市60%的县建成林业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202万亩、商品林基地450万亩,林业行业总产值达18亿元以上,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达到400亿元,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面建成林业生态市。到2020年,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达到86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3%,建成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生态强市。
2.具体目标。
林业发展具体目标为:“三七五”,就是要构建三大体系,抓好七大工程,建成五大基地。
(1)着力构建202万亩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以及有效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精心组织七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生态防灾减灾、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科技创新示范及森林生态监测、商品林基地。
(3)建设五大商品林基地:110万亩肉桂、110万亩松脂、110万亩速生丰产林、100万亩水果、20万亩竹林。
3.“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
(1)林业生态建设目标:
林业生态县全市60%的县
生态公益林面积202万亩
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比例≥26%
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面积比例≥80%
森林覆盖率≥63%
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7.2%
森林公园占国土面积比例≥5.3%
绿色通道绿化率≥95%
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保护率≥95%
城镇绿化覆盖率≥3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
村庄绿化覆盖率≥25%
(2)森林资源消长目标:
林地面积769万亩
有林地面积690万亩
商品林基地450万亩
林地转为非林地控制指标每年1万亩以下
期末活立木总蓄积量≥1766万立方米
森林采伐量年均40万立方米以内
森林火灾受害率0.5‰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受害率5‰以下
(3)主要产品产量:
木材年均20万立方米以内
竹材年均300万根
松香年均3万吨
⑶林业效益:
年全行业林业总产值≥18亿元
年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总值400亿元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
盛世兴林。在新形势下加快林业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们要在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同时,全面启动林业生态市建设。
建设林业生态市,是市继“十年绿化”、林业二次创业之后的新举措,是林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强化野生动植物,建立起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平衡,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成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林业生态市。
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建立各种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存、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环境保护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科学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的发展。由于森林在防止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使得林业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成为改善生态、优化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们要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发展意识的高度,统筹兼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2.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是林业的特殊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中的主体作用,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要求,优先推进生态建设是当前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对于市林业发展来讲,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生态建设上,贯彻生态建设第一的思路,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一个健全的林业、完整的林业、健康发展的林业,应该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和产业相协调。林业产业的发展是林业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生态功能的根本保障。在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森林资源潜力,充分发挥森林产品品种丰富、可再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通过市场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引导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3.正确处理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林业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部门,林业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林业改革的关键是破除那些束缚林业生产力发展、制约林业生产者积极性的体制障碍,适应社会对林业需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林业发展新体制,形成以物质利益原则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新的林业经营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把深化林业内部改革作为推动林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挖掘林业本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充分调动广大林业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以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林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各方面关注和投资林业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先进机制和优秀人才,通过对外开放推动林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4.正确处理加快森林培植与强化资源保育的关系。
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要体现在大面积与高质量相统一的森林资源上。加快森林培植是解决当前林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缓解森林供需矛盾、加强生态建设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加快林业发展,首先要加快森林资源培植,实现量的快速扩张,同时,要高度重视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四、“十一五”主要建设任务和改革重点。
(一)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
1.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
把林业生态县建设作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工作为平台,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景观建设,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力争至年,全市有60%的县达到林业生态县标准。
2.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十一五”期间,根据省的规划,并结合市的实际,林业生态建设要突出重点,实施以下重点工程,使市的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等级有较大的提高,一、二类林达到80%以上。
⑴江河流域及中小型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
抓好西江、泷江、南江、新兴江等“四江”流域及向阳、大河、云霄、金银河、湘垌、罗光、山垌、山田、东风、朝阳、共成、合河等12座中小型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功能。结合各流域自然资源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封育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建设水源涵养林25万亩,其中改造面积10万亩,封育面积15万亩。通过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各流域综合治理,丰富和充实各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80万亩,其中改造面积30万亩,封育面积50万亩,通过采用封育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突出森林保持水土的防护功能,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2)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县道、高速公路等“五道”沿线两旁山的绿化美化工程,构筑覆盖全市的绿色森林网络。“十一五”期内完成两旁山地绿化改造10万亩。
(3)国有林场示范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市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国有林场的规范管理优势,在“十一五”期间,高标准改造现有3.5万亩生态公益林,使其成为树种结构合理,生态功能等级高,生态效益显著的示范性生态功能区,以此带动全市的生态公益林建设。
(4)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
根据各地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形地势规划营造防火林带,重点设置在道路、城镇和村庄周围第一、二重山,沿山脚、山脊线、省市县界、保护区界、森林公园界等进行布局,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十一五”期内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00公里,营造面积3万亩,抚育补植3.2万亩,基本完成全市的生物防火隔离林带网络体系建设,提高森林体系自身抵御火灾的能力。
(5)森林公园及城市林业建设工程。
全面保护发展市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在森林风景资源丰富,景点相对集中,开发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森林公园。期内组织实施已批建的共34处各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完善森林旅游设施,到年,实现80%的建成开放旅游。重点是城区附近的南山森林公园、(郁南)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罗定的金银湖和龙湾森林公园、新兴的合河和佛手岭森林公园、云安的高吊水森林公园等7处,面积共25.25万亩的森林公园建设。
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起以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藤结合的城市森林(园林)生态体系,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现代生态文明形象。
(5)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是继续抓好省级的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同时,在“十一五”期间,每县(市、区)新建3个市、县级的自然保护区,共15个,保护面积5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7.2%。初步形成一个以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的布局合理、设施基本完备、管理规范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使市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6)重点森林病虫害治理工程。
危险性或大面积发生的森林病虫害如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松毛虫、萧氏松茎象、椰心叶甲等实施治理工程。治理工程区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监测覆盖率达100%,生物防治率在50%以上,有效遏制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
3.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要明确补偿对象,确保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也可采取多种方式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给予合理补偿。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允许统一经营,个人承包,通过赎买转为国有经营。要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目标责任制,落实管护人员,并逐步建立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稽查,切实用好管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和各项建设资金。对经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不得随意调整变动,不得征收任何税费。
4.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认真执行《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提高尽责率为突破口,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要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开展争创绿化先进工作。
(二)优化林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
1.商品林基地建设。
⑴速生丰产林基地。
以现有荒山和今后的迹地为重点,新建速生丰产林基地16万亩,重点发展松类、珍贵阔叶树种和速生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使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110万亩。
⑵松脂基地。
“十一五”期间,全市的松脂基地保持在110万亩左右。今后在松脂基地更新时,主要是选择产脂量高的松树品种。
⑶名优水果走廊。
名优水果走廊建设则重于现有果场的品种更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出和效益,以发展无核黄皮、沙糖桔、荔枝、龙眼、青梅等为重点的水果基地12万亩,使水果基地规模达100万亩。
(4)肉桂基地。
在罗定的滨、泗沦,郁南的通门、建城、桂圩、千官等重点肉桂基地镇,再发展肉桂13万亩,使肉桂基地达到110万亩。
(5)竹林基地。
在罗定泗沦等地新建竹林基地5万亩,使竹林基地达到20万亩。
2.城市绿化苗及花卉基地建设。
城市木本绿化苗及花卉是新兴的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十一五”期间以新兴、云城区、云安和国有林场为重点,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花卉苗木基地的转移,发展和壮大一批城市绿化苗及花卉基地,建设面积5万亩,年产苗木3000万株以上。
3.林产加工。
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木(竹)浆造纸企业、人造板企业在市发展,使林纸、林板一体化在市取得突破。继续鼓励支持家具生产企业的发展。松香向精深加工发展,努力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路子。
以新兴县为重点发展林果加工业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林基地原料进行加工。鼓励、扶持、支持建立起公司+基地+家户的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供-产-销一条龙管理,开拓稳定产品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
森林旅游是新兴的健康旅游项目,是以森林环境资源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森林公园建设已起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的森林旅游取得较大的突破。
5.做大做强林业龙头企业。
林业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林业和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户经营的重任。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在“十一五”期间使市有7家企业成为省的林业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涉外林业开发,发展外向型林业经济,不断增强林业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6.林业生态工业园建设
利用国有水台林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充分盘活林场的土地资源,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分两期建设10000亩水台生态工业园,增强市东联优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在“十一五”期间先建设第一期5000亩。同时,开发建设集游乐、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三)采取有力措施,完善保障体系。
1.森林保护体系建设。
⑴森林防火。
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及物资储备。以市机动扑火队和重点火险县(区、市)为重点,以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建设具有高效、快速、安全的森林消防物资保障体系。新建6座、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其中,在罗定市建设国家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1座。购置一批扑火机具,补充市、县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市、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6个。
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在“十五”的基础上,在全市各县各组建一支5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各镇、场组建20至30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建设。以省、市、县和乡镇四级联网为重点,建设具有森林防火特色的通信网络系统,初步实现省、市和重点火险县三级防火通信联网,为快速、高效、安全传递火情信息构建一个新的平台。着力抓好森林防火日常通信和火场临时移动式通信系统建设,确保地对地、空对空和地对空全方位的、畅通无阻的传递信息。
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的重点火险县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安排,通过中央、省、市、县投入,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全面提高防火综合能力。
⑵森林公安。
全面加强森林公安队伍的整体建设,提升森林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科技含量。着眼于加快市森林公安信息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设施和技术侦查、防护器材及办公用房、办公自动化设备条件,加强民警的培训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管理队伍,使队伍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市森林公安为林业建设保驾护航作用,有效地保护全市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和维持生态平衡。
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包括云城、云安、郁南三个县(区)在内的西江沿线重点治安区域。新建森林公安办公用房2070平方米;购置交通工具47辆;购置安装通讯设备153部(台);购置计算机信网络设备89台,档案设备102个,刑事侦查取证器材50只,武器51支,警械器材251只(个),防护器材211个。
⑶森林病虫害防控体系。
建立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实验室,全面开展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提高进行实时检疫的技术能力。健全和完善2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和3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
⑷外来物种监控体系。
审慎对待外来物种的引入、释放、管理,对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警、预防、控制,努力形成超前预警、严格检疫检查限制外来物种入侵、根除与封锁外来入侵物种监控体系。
2.科教体系建设。
⑴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和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
⑵创建林业教育培训的“三大体系”。
加大林业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建设,是提高行业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一是教育培训的管理体系:侧重于完善和落实“制度、机构、经费”,全市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大力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着重落实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从完善有关教育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实和建立林业成人教育领导机构,按规定把教育培训经费纳入本单位的财政预算中,保证人员培训经费的落实。二是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加强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设施建设,促进全省林业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面对以公务员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培训,面对基层林业站干部职工举办的市、县联合培训,面对林业技术工人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林农“绿色证书”培训。三是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着重于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咨询、教材建设等,为各类培训班核发关键岗位资格证书、林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等证书核发的服务体系。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⑴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建设采种基地5处,其中新建3处,每处建设面积45公顷以上。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大力推广林木种苗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林木种苗科技含量。
⑵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十一五”期间深化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林业站统一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强化其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林业站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县、乡林业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
⑶木材检查站队伍建设。
完善木材检查站布局,加大投入,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新、改建一批木材检查站站房;配备、更新交通、通讯等检查设备,加强材检查站及其执法队伍的管理,分期分批培训站长、站员,促进木材检查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木材检查站在保护森林资源中的作用。逐步建立固定站和流动站相结合的完善的木材运输检查监督网络体系。
⑷林业公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65公里林业公路硬底化的改造任务。
4.森林资源、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⑴建立市完善的林业动态监测体系。
整合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监测,对省的森林资源、林地其他生态变化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
⑵改革和完善森林限额采伐制度。
在坚持森林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于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以严格保护为原则,禁止采伐;对于地方生态公益林,以保护发展为原则,限制采伐;对于商品用材林,特别是对于人工商品林,以持续发展和充分利用为原则,单列商品用材林采伐限额,从而保证林木经营者的采伐需要。
⑶建立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市现已利用“3S”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林政管理信息系统,“十一五”期间整合以上两套系统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水平。
⑷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土地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健全林地林木登记管理制度和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
⑸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程序。
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认真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十一五”林业改革的重点。
1.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山林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应当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应当抓紧明晰或调处,并核发林权证。积极地做好红树林资源的确权发证和管理工作。
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分包到户的责任山,依法保持承包关系稳定。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经营者比较满意、经营状况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场、联办林场等,继续保持经营形式的稳定。对其他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
林木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2.深化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林业分类经营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改革。将全市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按照事权划分、分级界定、分级管理的原则,完善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区划界定工作,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已划定的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逐级上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凡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各级政府应当以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对经营者给予合理补偿。各地应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允许统一经营,个人承包,通过赎买转为国有经营。
商品林建设坚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的原则,加快建设各种用材林和其他商品林基地,增加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减轻生态建设压力,优先安排人工商品林的森林采伐限额。
3.深化森工体制改革。
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办企业要全部脱钩,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组、改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能力。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农收入,调动林农造林积极性,实行自主经营木材。撤销森工站,保留乡镇林业工作站,对解除劳动关系的森工人员依法妥善安置,所需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的原则妥善解决。
4.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将全市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场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国有林场经营,积极发展股分制林场。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监管,加快国有林场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并依法妥善安置职工。
5.实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实现立法由注重强化行政权力向注重维护经营者权益拓展、执法由多头分散向综合集中拓展、监督由注重事后追究向注重事前防范拓展、普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拓展,把林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努力建设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的要求,整合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开创全社会办林业的新局面。
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广泛运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对林业“双属性”、“双任务”、“三生态”、“三地位”的认识,增强发展林业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民的国土绿化意识和生态安全意识,增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关心和支持林业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大林业网络建设力度,形成网上正面宣传的强势,为林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增强运用林业科技成果的意识,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大舆论监督力度,遏制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做好林业行业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广大林业职工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增强对林业事业的信心。
(二)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政府监督执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要全面、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林业工作作为生态建设,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实施与保护职能。
各级党政领导要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林业工作的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以此为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林业队伍的建设,保持林业机构的稳定,加强林业部门的职能,并切实帮助林业部门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林业基层组织的作用,保持林业工作的连续性。
各级党政领导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的贯彻落实,积极制定和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不断地将林业发展推上新的高度。
(三)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将林业事业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林业投资渠道。林业公共管理支出、林业公共工程支出和林业转移性支出以及生态型国有林场事业经费等主要财政预算项目要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生态防灾减灾的日常经费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林业工作站和木材检查站为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加大对林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的投入,保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科技支撑经费的落实。
另一方面,要始终以多渠道增加林业投入为工作重点之一,争取林业轻税赋和长期信贷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稳定的林业经济政策体系,吸引和鼓励尽可能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林业的门槛,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成材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取消一切歧视政策,促进平等竞争,为多元投资主体提供创业的舞台,以促进林业发展。
(四)加强林业队伍的能力建设。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重点抓好人才培训与使用性培养。要加强林政、森林公安、森林检疫等执法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律学习和业务培训;要强化管理队伍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培训;要优化科技队伍知识结构,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要在全行业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纪律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树立人才强林观,进一步加强人才和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在稳住队伍、用好人才、培育力量、引进智力上下功夫,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为有志之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坚持依法治林。
强化林业执法工作,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快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林业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充实监督力量,加强林业执法和行政许可监督体系建设,加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积极探索高效的行政许可监督制度,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和行政许可统一管理和监督,规范林业执法和行政许可行为。
加强林业普法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执法人员培训学习工作,强化林业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六)落实科教兴林战略。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大力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实现林业科技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林业重点科技攻关,加快林业高科技园区和林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优良乡土树种选育、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城市林业建设、林业产业新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全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区域性林业试验中心、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林业标准和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积极开展粤港澳和国际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全面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积极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林农“绿色证书”教育,全面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人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林业生态市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支持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商、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通过森林、林木和林地有偿转让、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形式,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非公有制造林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单列,保证森林经营者的采伐需要,调动造林积极性。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
- 上一篇:酒类管理大会市长讲话材料
- 下一篇:国有土地改变用途管治暂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