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指导安排方案

时间:2022-06-26 03:46:00

导语:公立医院改革指导安排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立医院改革指导安排方案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非营利性运行途径。建立优质、高效的县域公立医疗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基地,探索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我县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

县级医院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县人民医院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县中医院继续巩固扩大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成果,县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深入推进县镇一体化管理,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实施范围

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加强医院规划和建设。结合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借助公立医院改革之东风,抢抓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机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科学编制,合理规范门诊和住院科室设置,增加门诊科室设置,积极探索并完善缓解和方便群众就医途径,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县人民医院要紧紧抓住新建搬迁机遇,力争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床位设置500张;县中医医院完成门诊综合楼建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住院楼装修等工程,各项业务全面开展。

2、明确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全县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对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作用和农村三级网络的龙头作用,主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

3、实施县镇一体化试点,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分步推进我县县镇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与省、市三级公立医院之间,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以县人民医院结对帮扶哑柏中心卫生院为重点,积极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县中医医院结对帮扶终南中心卫生院为辅,不断探索适合我县县情的县镇一体化管理路径;以县妇幼保健院结对帮扶马召中心卫生院为第三梯队,借助我县成功经验,随后跟进。探索组建县公立医院医疗集团专家团,开展集团专家会诊、知名专家下乡坐诊、双向挂职锻炼、定期进修、全员培训等措施,团队式帮扶,推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着力提高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用政策引导群众合理就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要合理提高多发病、常见病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诊疗,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减轻县级医院诊疗负担。

(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

1、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公立医院要按照改革的内容,突出医疗质量和服务流程,在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一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在公立医院选择合适病种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行为,规范诊疗流程,治理过度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二是全面落实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切实规范护理服务。创新护理管理模式,减少护理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使护理资源得到优化重组;强化护理质量意识,提倡护理特色服务,建立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保障护理安全。三是认真落实三级查房、院长行政查房和执业药师临床查房等核心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四是落实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医疗事故个案进行剖析,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水平。全面开展医生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青霉素占抗菌素比例、住院病人自费比例“四个排队”评估工作。五是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通过预约诊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按病情分类诊疗等措施,努力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3、深化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模式,提升后勤管理效能。积极探索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将医院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物业管理、餐饮服务、安全保卫等后勤管理逐步推向社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后勤管理效能。

4、落实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全县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医务人员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原则,认真执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简化患者就医环节。

5、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把住院医师培训作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的必经环节;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6、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将人才引进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和医改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招聘程序,积极组织引进。2011-2013年,为县级公立医院每年招聘50名专业技术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员),充实县级公立医院技术队伍,争取三年内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以上,加快后继人才培养步伐。

7、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人才,到市级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

8、强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5月份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7月底前完成主体封顶,年底投入使用;县妇保院4月底前完成住院楼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正常投入使用。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中走在前列,发挥公立医院应有的作用,同时增加医技人员、门诊科室、床位设置,扩大就诊人数,达到大病不出县,就近治疗,减少患者进城或出境就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合理核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补充机制,分三年基本解决公立医院临床、医技、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2、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改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管理职责,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提高医院临聘人员待遇,稳定临聘人员队伍。

4、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健全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

1、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充分依托现有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由卫生监督所成立医疗质量评价组织,抽调具有较高诊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专家,对医疗质量“四合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医疗质量安全评价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协议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并纳入公立医院考核和评价内容中。

4、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以司法、法院、公安等部门为主体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

(五)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

按照省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在县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逐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不断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用药安全,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广大患者负担。2011年,县医院、县中医院按照省、市药品“三统一”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

(六)强化信息化建设

1、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改革现有的就医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实行“医疗一卡通”,方便患者就医。

2、逐步构建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为全县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七)完善政府保障责任,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落实政府保障支付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对无主病人、五保户、贫困户,落实医疗救助,解决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推广就医“一卡通”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及时结算。提高中医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在原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加大政府投入

(1)提高公立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断调动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今年,县财政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在去年定额补助基础上适度增加。今后,根据省、市医改工作政策逐年提高补偿比例。

(2)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以县急救中心为龙头,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建立急救网点,每年由县财政列支20万元,用于强化急救设施建设。

(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探索实施零差率销售工作,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县财政根据省、市规定给予必要补助。

(4)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人才。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30日前,成立组织机构,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制定实施方案,对县级公立医院安排部署;

(二)启动阶段:2011年4月1日——5月15日,学习研究《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理事会职能、医疗服务、医院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16日——2011年10月31日,宣传、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改革;

(四)调整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召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研讨会,讨论分析改革存在问题,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相关评估方案;2012年2月15日前,对改革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寻求路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医改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及改革的日常工作。具体组成如下:

(二)强化部门责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发改委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把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储备,根据需要安排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争取中央、省市政府资金的投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审核、落实公立医院的补助资金,监督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卫生局负责公立医院改革具体内容的制定,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做好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编办要按改革的有关政策,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核岗、定编,解决编制问题。人社部门要优化医疗卫生单位专业人才用人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扩大卫生部门用人的自主权,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物价部门负责公立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审核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民政部门制定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政策及相关工作。司法部门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县级医院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及今后的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

(四)加强信息报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社会普遍关注的惠民政策,要及时准确的把国家政策送到广大群众中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把他们在改革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推广。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实行信息月报制,做好信息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