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产品深加工实施规划方案

时间:2022-06-02 05:12:00

导语:构建农产品深加工实施规划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农产品深加工实施规划方案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于年月,原地委、行署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作出决定,在全地区大规模开发荒山、疏林、海涂溪滩、河塘水面,大力发展水果水产品生产。“两水”生产的发展,呼唤加工业的跟进,于是规模不等的小冷冻厂、鱼粉厂、水果罐头、饮料、蜜饯、果酒等多种加工业依次兴起。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两水一加”发展战略。“两水一加”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经营人才,使一大批农民、渔民从土地、海滩上走向市场,成为后来发展工业经济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我市农村第一步工业化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为第二步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规模小、程度低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以先进工艺、现代装备进行二次以上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程度与国内及国际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80%,我国全国平均水平为30%,而我市只有23%左右。为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培植、壮大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农业产后保障,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根据《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年)》(台市委发〔〕62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1号)文件精神,制定市—年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划。

一、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市通过提出并先后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1”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再创百亿”工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强龙兴农”等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企业家数在发展和淘汰中基本保持稳定,年全市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7家。生产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年加工各类原料3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税利持续增长,年实现产值7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5.76亿元,实现利润6.5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85.6%、94.3%、64.1%和145%。农产品加工出口成为新亮点,全市现有自营农产品出口企业300多家(含外贸公司),其中有出口实绩的264家,年实现自营出口额5.5亿美元。

2、巩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命名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2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黄罐集团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橘片罐头加工出口基地,中国新世纪进出口集团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自营进出口企业。

3、形成了一批涵盖产业较广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了粮食加工、水果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工艺品加工、饲料加工、草制品加工、茶叶加工等诸多行业,几乎涵盖了我市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更以水果、水产品和竹木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年这三大产业的企业数、产值分别占当年企业总数、总产值的64.7%和66.6%。

4、成为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百万以上加工企业建立基地69.7万亩,带动农户35.7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建立基地1700多亩,带动农户约870户。

(二)发展背景

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发展规律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起步较早,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规模较大,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转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又同时处于规模小、竞争力弱、加工水平低、产品名牌少的窘境。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重新整合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集中力量以高起点和经济规模进军农产品深加工,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局面,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2、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是初加工,附加值不高,而往往又受市场销售不畅的约束,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1,全国水平为1.1:1,我市仅为0.8:1。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

3、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从国际市场看,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国内市场看,食品消费结构进入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特别是对卫生标准在生产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格把关,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消费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要,以自己的特色优势抢占一席之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唯一选择。

此外,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内500强工业企业中,有7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实施市委、市政府战略谋局,坚持“工业立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扶持,在工作指导上花更大的精力。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化政策激励保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加工企业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赢目标,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原则。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产后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建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业规模水平。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通过研究、开发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5、坚持区域化布局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相协调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农产品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通过努力,争取到年,在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食和山茶油加工、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等六个重点领域,共培育“三个十”,即1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1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园区),“一个一”即新增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5%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60%,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布局

从优势产业出发,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应着重在以下六大领域下功夫、求突破。

(一)水产品加工

以大宗鱼、虾、贝类产品和低值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采用先进加工保鲜技术和加工方式,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以品牌化为前提的多元化的加工系列产品。按照扶优扶强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医化产品:如虾仁、鱼糜调理制品、烤鳗、氨糖类、甲壳素衍生物、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优势品种,同时适当发展鱼鲞、紫菜、黄花鱼、鱼油、缢蛏、蛤贝、泥蚶等潜在的加工优势品种。

围绕把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重要水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按照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现状,加速形成南部区、中部区、北部区三大发展区域,构筑水产加工业发展基本框架。南部区为远洋渔业、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该区域包括温岭、玉环二县(市),拥有三港一湾(石塘港、松门港、坎门港、乐清湾),重点建设松门、石塘上马、坎门水产品加工园区。中部区为多种经营、来料进料加工区及信息、科技、物流、贸易区,包括市级椒江、路桥、黄岩三区,重点建设椒江渔港经济开发园区、金清两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北部区为海、淡水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包括三门、临海、天台、仙居四县,重点建设健跳、浦坝港与六敖凤凰山水产食品加工园区,红脚岩渔港开发加工园区与桃渚洞港生产加工园区。到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二)果蔬加工

继续推进柑桔等大宗果品商品化处理,依托专业合作社和果品产销企业,建设一批果品商品化处理企业、贮藏保鲜库、冷链运输线。以浙江黄岩罐头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主要基地,调整和优化罐头产品结构,稳步扩大柑桔罐头生产。积极开发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及果冻生产,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果冻厂合作和企业技术改造,逐步形成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和果冻生产加工中心。加快杨梅冷链贮运技术和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杨梅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杨梅干红、原汁、浓缩汁、蜜饯等主导加工产品。开展果蔗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加工水平,做到洁净销售。继续推进蔬菜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重点推进西兰花、青刀豆、食用菌等产品深加工,提高速冻、脱水等精深加工率。

通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以黄岩江口食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桔子等水果罐头、果肉型饮料、浓缩果汁加工区;以仙居为主的杨梅干、杨梅浓缩汁、杨梅饮料加工区;以临海上盘和温岭淋川为主导的西兰花等速冻、脱水加工和花芥菜腌制加工区。

(三)茶叶加工

巩固提升名茶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名茶新茶系列,提高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初制茶厂改造,以优化改造加工环境、设施卫生条件为主要内容,以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茶和新名茶生产与加工,开发高档茶饮品饮料。

分区块推进品牌名茶生产,重点抓好天台山云雾茶,临海羊岩勾青、临海蟠毫,仙居天顶仙居碧绿,三门太师峰绿毫、百瀑谷香山早,黄岩龙乾春等名茶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天台、仙居、临海为主导,其它县(市、区)为补充的茶叶加工区。

(四)畜禽产品加工

重点抓好肉类、蛋制品的加工。肉类加工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加工制品。对中式传统蛋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升松花皮蛋、咸蛋和糟蛋等传统蛋制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奶制品业的发展要依托、嫁接目前国内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建立基地,扩大规模,以品牌促进奶业发展。

加强对现有的肉联厂、冷冻厂和龙头企业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肉猪加工重点依托各地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布局建设加工基地;在肉牛主产区重点建设天台高档分割牛肉基地;在传统特色畜禽加工方面重点发展仙居三黄鸡、温岭草鸡、三门万忠炖鸭深加工等。

(五)粮食和山茶油加工

重点开发以精制米、富硒米、米粉等大米食品,重视加工过程中的精碾、糙米调质、抛光、分级、色选、配米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大米为主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精深加工。加强米糠油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粮油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山茶油深加工,生产不同规格的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制品。

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玉环沙门米面、方便面加工区;天台街头、三门麦面加工区;天台、仙居山茶油和高能营养液加工区。

(六)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

对黄岩、临海、天台、仙居、三门等地的毛竹林与笋竹两用林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产品原料的质量与数量;重视笋竹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竹胶合板、竹地板、日用品等竹制品和食用笋深加工。以出口为导向,加强以当地加工企业相配套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先导,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分区块针对性地发展笋竹产品深加工业和木制品加工产业。临海、三门重点发展胶合板、竹胶合板、竹地板深加工;黄岩、仙居重点发展木制工艺品、竹制日用品类深加工;黄岩、天台、仙居重点发展食用笋深加工;玉环重点发展木制品家具。

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力度,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嫁接,特别是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政策激励,按照高起点、新产品、强辐射带动的原则兴办新的骨干深加工企业。积极寻求途径,挂靠外地已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高、拥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更要在这方面努力。

(二)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一要及时启动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把当前影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技术难题一一排列出来,组织力量集中加以攻克。既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科研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又要广泛借助外力,筛选一批重大技术项目面向国内外进行招标,力求取得突破。二要大力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三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一批数量足够、技能过硬的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的综合素质。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们要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一要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依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加工企业强化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意识,组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国际市场进出口标准的动态分析,生产符合出口国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二要加强营销策划,打出自己的品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实行品牌化营销。通过组织加工企业参加展销会、博览会,以及选送参加各级评优活动等,提高知名度。三要不断改善包装,注重形象设计,丰富品牌的内涵,维护品牌良好的声誉。同时,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加强后续发展,做到保护品牌与发展品牌、创新品牌工作同步开展。

(四)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不仅关乎效益,关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发展的方向。要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和集散地,划出专业区块,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入园门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有效集聚。集聚区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突出产业特色,力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注重实效,首先配套完善水、电、路、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现有工业园区,同时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强化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产业发展的牵动力在销售,销售是重中之重。一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推介洽谈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帮助和引导加工企业进入大型超市集团的连锁配送体系和大批发商的供货渠道,拓展销售网络。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销售渠道。二要加大外向开拓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扩大加工产品出口份额。

(六)切实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主要任务,更好地发挥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和创新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要更多地带动本地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增加收入。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领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协调、平衡农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规范化。

(七)加强优惠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金融信贷支持政策、企业用地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总量,主要用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补助,以及先进设备引进和更新的贷款贴息;在原有管理渠道不变前提下,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兴办、技术引进改造、设备更新、品牌建设和重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县(市、区)各级财政也要设立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本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八)强化领导和服务。做大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企业的事情,更是关乎“三农”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产品深加工当作一项重要经济工作来抓,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一要理清本地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思路,做好规划编制,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扶持、协调和指导。二要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三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统计、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与沟通,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强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服务,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