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贯彻水稻防病虫害方案情况

时间:2022-06-02 11:33:00

导语:我市贯彻水稻防病虫害方案情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市贯彻水稻防病虫害方案情况

我市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在1400万亩次以上,每年可造成稻谷损失约25万吨。近年来,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病虫暴发频繁,危害程度加重,防控压力增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的指示精神,确保完成我市74万吨粮食总产目标,增强全年水稻重大病虫防控的预见性,提高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降低损失和防治成本,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危害趋势

根据年我市水稻病虫发生实况、冬后病虫残留基数、市气象台今年天气趋势预报及重大病虫历年发生演变规律,并结合我市栽培制度、品种抗病(虫)性、作物布局、病虫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年水稻主要病虫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发生趋势仍较为严峻,二化螟、穗期灰飞虱和水稻纹枯病为中等偏重、局部重发趋势,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存在着潜在流行威胁,其他病虫发生程度接近常年。预计全市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1550万亩次,其中虫害1300万亩次。

二、指导思想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长效治理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加强监测预警,讲究防治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强化分类指导,落实各项有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治目标

通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将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3%以下,大发生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市实施综合防治面积100万亩以上,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60个(千亩以上10个、500亩以上50个),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全市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37.5万亩;稻田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农药平均亩使用次数比去年减少1-2次,使用量下降15%以上;稻米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水平以内。

四、防治技术措施

1、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各地要深入宣传贯彻《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严格按照《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规范》(试行)的有关要求,设置虫情测报灯,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开灯进行灯诱监测;切实加强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和预警,特别是白背飞虱要做到早监测、早预报,密切监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动态;在黑条矮缩病发病地区,做好传毒灰飞虱种群消长和带毒率的监测。各地在认真做好病虫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加大面上普查力度,及时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分析发生趋势,正确指导防治,努力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创新预警信息传递途径。进一步完善病虫情报信息机制,充分利用“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农民信箱”、电视、广播等载体,病虫预报信息。积极探索和开展病虫预警可视化,使广大农民及时获取信息,提高病虫预报的进村入户率,提高病虫防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防治效果。

3、落实各项农业防治措施。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病虫的控制作用,选用抗病虫品种(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宜选用甬优12号、甬优9号、甬优6号、中浙优8号等抗(耐)病良种,不宜种植杨两优6号、丰两优4号、深两优5814、国稻9号等感病品种),提倡浅水勤灌和适时搁田;二化螟重发区,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全面实施翻耕灌水杀蛹,大幅度减少越冬有效虫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或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地区,根据白背(灰)飞虱发生期,适当调整播种和移栽期,减少水稻感染率。采取统一育秧,提倡防虫网覆盖,适当增加插秧本数;在稻瘟病重发区,应将抗病品种的应用作为重要防病措施。

4、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积极推广苏云金杆菌(Bt)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稻鸭共育、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性诱剂杀虫等技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5、实行科学用药。在水稻病虫全程化学防治中坚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视生长期”的防治策略。认真做好种子处理,减轻种传病害的发生;加强秧苗期防治,做到带药下田,培育无病壮秧和减少本田初期防治次数;加强孕穗后期至齐穗期的预防,实现保穗保丰收;在分蘖期至孕穗中期,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全面推广达标防治,主治和兼治相结合,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同时,根据害虫抗药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农药使用品种,实施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

种子处理需全面应用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浸种,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吡虫啉、吡蚜酮拌种。

稻飞虱的防治贯彻“治前控后”防治策略,即单季稻治3代,控4代、5代,连晚治4代、控5代。推行分蘖期1-2只/丛(为治前控后的策略性指标),孕穗期平均5-6只/丛,齐穗灌浆期8-10只/丛,蜡熟期10-15只/丛的防治指标。推广褐飞虱低龄若虫期使用噻嗪酮和高含量的吡蚜酮(顶峰)(单季稻以种群快速增长前的8月下旬前后为宜)防治,白背飞虱使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防治,稻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期使用毒死蜱以增加速效性和防治效果。褐飞虱防治中继续停止使用吡虫啉,不推荐啶虫脒;

二化螟防治提倡“狠治一代压基数,重视穗期保丰收”防治策略。推行分蘖期丛枯鞘率大于10%,穗期丛螟害率大于1%的防治指标。在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专治或氯虫·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飞虱)等药剂防治;

稻纵卷叶螟全面开展适期达标防治,以减少防治频率。防治指标为2-3龄幼虫高峰期百丛有效虫量分蘖期40条,穗期20条。推广氯虫苯甲酰胺或氯虫·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飞虱)或10%阿维·氟酰胺(稻腾)在1-2龄高峰期防治,以及在1龄幼虫高峰期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当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时,防治适期应适当提前;

纹枯病全面推行适期指标防治,当丛发病率达20%左右时开始第1次防治,隔7-10天进行第2次防治,药剂为井冈霉素或30%苯醚甲·丙环唑(爱苗)等;

黑条矮缩病重点抓好传毒媒介灰飞虱的防治工作。病区在播种和移栽前做好越冬虫源地灰飞虱防治,秧田和直播稻苗期推广使用毒死蜱和吡蚜酮防治灰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并在水稻秧苗期和发病初期喷施宁南霉素预防和减轻发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点抓好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一是做好带药下田,在移栽前3天左右每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10克,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毫升,再加上优质吡虫啉有效成分5克,兑水喷雾;二是掌握秧苗和大田前期的关键时期,抓住白背飞虱迁入峰和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适期,迅速、持续地做好白背飞虱防治,每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克,当成虫或高龄若虫大量出现时,再加上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兑水弥雾或喷雾;三是发病初期可喷施宁南霉素、病毒A等抗病毒药剂以减轻发病。

稻曲病防治上,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使用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预防水稻稻曲病,兼治水稻后期综合症。如破口期前后遇连续阴雨天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用药一次;

稻瘟病防治重点预防晚稻穗颈瘟。山区、半山区对种植的感病品种、前期发生叶瘟的品种、以及上年已经发生稻瘟病品种的稻田在破口期喷施三环唑、稻瘟灵预防。山区、半山区晚稻破口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应即喷药保护,感病品种和已发病的品种在齐穗期再用药一次;

穗期灰飞虱防治,在常规粳(糯)稻和杂交粳稻齐穗前后,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推广应用吡蚜酮防治穗期灰飞虱。

6、强化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展示。各地要结合粮食功能区建设、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等活动,每个县(市、区)建立1-2个千亩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主要种植乡镇建立1-2个500百亩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方,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7、加强稻田安全用药。遵守《农药管理条例》,禁止在稻田使用未在水稻登记的农药品种,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拟除菊酯类农药。严格按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标准,避免盲目提高农药亩用量和使用次数,确保稻谷质量安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严防农药生产性中毒事故的发生。为减缓和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提倡不同有效成份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一种农药有效成份在水稻一个生长季节中使用不宜超过2次。

8、大力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今年各级政府加大对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的扶持力度,各地应积极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植保社会化服务,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将这项惠民和富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五、工作措施

1、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台政办函〔2008〕6号)的精神,把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强化各级政府、农业等部门在防控农业有害生物中的职责,建立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考核机制,落实防控责任。在重大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工作督导,确保防治人员、资金和物资的及时到位。

2、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重大病虫防控重要性和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统防统治服务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服务水平。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农户,帮助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治,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3、做好应急防控农药的储备和农药市场监管。根据《省农药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当地实施,建立应对突发重大病虫防控所需农药的储备机制。加强对农药市场监管,严防低效药剂干扰防治工作,确保农民能够买到放心农药。

4、加强部门协作。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工商、供销等部门紧密协作,积极配合,确保病虫情报信息快捷准确和防治物资及时到位。要加强上下协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对跨区域发生危害严重地区,做到统一部署,协调大面积防治。

5、增加防控经费投入。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植保部门进行病虫调查监测、指导农民防治、农民技术培训以及综合示范带动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改善植保部门的病虫监测、信息传递、农民技术培训手段,提高植保技术服务能力,确保病虫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6、建立与完善各项制度。各地要建立完善重大病虫灾情上报制度、值班制度和应急处置制度。各县(市、区)在水稻生长季节每周向市植保检疫站上报上周重大病虫发生动态、防治信息和本周发生趋势,特殊情况随时报告。在防控关键时期实行节假日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