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促进文明家园创建的工作方针

时间:2022-05-27 04:07:00

导语:城乡统筹促进文明家园创建的工作方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乡统筹促进文明家园创建的工作方针

为了强力推进我县年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全面加快本县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强力推进年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4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园新村”和特色小城(古)镇建设为抓手,以“黔西北民居”改造和建设为切入点,紧紧抓住全区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有利时机,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强力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特色小城(古)镇建设,全面加快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年,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按照乡村统筹建设的思路,总体目标是: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建设工作,抓好特色小城(古)镇建设;实现“毕纳、纳水、纳大、纳织、纳六、纳赫”主要县际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黔西北民居”风格新建、改造覆盖率达80%以上,实现乡乡有“五园新村”示范村,建设10个特色小城(古)镇,促进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民群众大增收,乡村面貌大改变,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大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全县新建和改造“黔西北民居”31300户以上。其中: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改造“黔西北民居”24300户以上;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完成7000户以上。(附件一:纳雍县年“黔西北民居”建设任务分解表)

(二)全面启动“五园新村”建设,力争5年完成全县“五园新村”建设任务。年,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五园新村”达标村、“五园新村”示范村、“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其中: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10个,“五园新村”示范村32个(含10个精品示范村),“五园新村”达标村55个。“五园新村”的“黔西北民居”建设覆盖率达到80%。(附件二:纳雍县年“五园新村”建设及特色小城(古)镇建设任务分解表)

(三)开展10个乡镇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启动镇1个特色古寨建设。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的原则。以规划为统领,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高度,逐步形成城镇建设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城(镇、乡)郊新社区、中心村寨和工(农)业产业聚集区。

(二)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包大揽、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引导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坚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将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拉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凸显民族特色,把具备条件的少数民族村寨率先纳入“五园新村”建设计划进行建设。要传承当地文脉,将具备历史文化的集镇、村庄、街道,按照“古民居”、“古街道”风貌,打造一批“古镇”、“古寨”、“古街”。

(五)坚持示范带动、凸显精品的原则。根据各村的环境状况、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五园新村”建设标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着力打造一批“五园新村”和特色小城(古)镇精品示范点,特别是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小城(古)镇、旅游村寨,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工作内容

(一)切实抓好建设规划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科学编制特色小城(古)镇建设规划、“五园新村”村寨建设规划和“五园新村”产业发展规划。

特色小城(古)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融入民族元素,注重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规划要力求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土地利用总规相衔接,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及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年3月底前要完成10个特色小城(古)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4月底前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年内要完成全县50%以上特色小城(古)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

“五园新村”村寨建设规划要结合各村寨环境状况、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资源禀赋,按照“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相对集中、分散适当”的要求进行,要突出地方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注重文化内涵、美观实用、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一村一景观、一寨一风格”的民居建筑特色。年2月底前要完成55个“五园新村”达标村指导性建设规划;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32个示范村“五园新村”总体建设规划;年内要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的“五园新村”建设的指导性建设规划和50%以上行政村的总体建设规划。

“五园新村”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3321”、“4个3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按照“集中连片开发和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在品种选择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认真吸纳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建议。“五园新村”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村寨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二)切实抓好产业发展

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要求,以“3321”、“4个3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产业、蔬菜产业、茶产业和中药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大户,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努力打造“农家乐”、观光农业、原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加农村服务业收入。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村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抓住农村房屋改造和新建的大好机遇,就近就地兴建符合产业和环保要求的砖瓦厂、木材加工厂等企业,在方便群众建设,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人队伍,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培植产业,力争使每个“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都有1-2个特色主导产业;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劳动力人人掌握1-2门致富技术,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农户拥有1-2亩特色种植业或1项特色养殖业;有一支20人以上从事营销服务的农村经纪人队伍;有条件的村有10户以上农家乐餐馆或农家旅社;有条件的村要培植1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加工小作坊;人均拥有0.5亩以上旱涝保收农田。

(三)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五园新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水、电、路、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农村文化室、农村卫生室、农村有线电视、农村能源等覆盖工程,对进村路、村组路、连户路进行改造硬化;把改厕和改圈结合起来,对农村厕所、畜禽圈舍进行规范化改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和沟渠、管网、水池等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低压输电线路和集镇街道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改造,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抗灾能力,保证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正常;围绕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农家书屋、一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一批计生卫生综合服务站(室)、一批生态小公园、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要大力实施“山头绿化”、“庭院美化”、“水源净化”、“能源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等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特色小城(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路网、电网、通讯网络、供水管道、公共厕所、集贸市场等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小城(古)镇功能。

(四)切实抓好“黔西北民居”建设

年是“黔西北民居”建设的质量提升年,要严把质量关,在民居改造和建设上下功夫,新建的民居要严格按照“黔西北民居”图集进行施工,改建的要根据图集方案,按照“一户一图”的要求进行设计,做到舒适、美观、实用。要结合彝族、回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村庄配套设施和房屋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特色。

年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特色小城(古)镇建设任务重,建材供应矛盾突出,各有关部门要规范建材市场,抓好建材供应。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建材企业,鼓励其他企业投资建材加工。加强建材市场管理,畅通建材进入渠道。在税收、炸材供应等方面给予优惠,降低建设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按地区要求大力推行坡屋顶用钢材水泥砂石预制,切实提高建设档次,同时缓解木材供应的压力。

严格施工队伍资质准入制度,实行资质管理,提高施工水平。对不按“黔西北民居”图集进行实施或达不到“黔西北民居”施工技术要求的施工队伍、施工人员,不得对农村新建改造房屋进行施工,确保新建房屋必须严格按照图集户型施工。要以“百千万培训工程”为载体,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确保每村有1名以上、精品示范村和示范村有3-5名“黔西北民居”技术指导人员,形成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建筑工匠,切实提供技术支撑。

(五)切实抓好村镇建设管理

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将农村建房和房屋改造全部纳入村镇建设规划,所有新建和改造房屋要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和“黔西北民居”图集进行施工,坚决杜绝乱搭滥建的现象发生。

各乡镇、县直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疏堵结合”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建房行为,加强对农户建房的跟踪监测,依法制止违法违规建房。建立农村建房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自觉自愿按“黔西北民居”图集建设。要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制度,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户与户之间房屋建设设计要和谐统一,建筑高度无特殊情况要保持基本一致。要切实加强村庄和集镇整治,大力实施村庄和集镇整治,切实改善和优化村镇人居环境。

(六)切实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集中。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把农村建设土地指标流转到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上、把用地指标作为上市交易的办法,大幅度增加土地级差收入,所获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房产、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权、农村房屋产权和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已经按“黔西北民居”图集修建的农村住房及宅基地,要在年上半年完成确权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对农民土地、房屋等进行实测确权、颁证,建立地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

(七)切实抓好资金筹措

结合今年工作实际,县委、县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将有限的财政投入放大,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县新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加大融资力度。用市场化的办法积极探索“政银合作”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对农村人畜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产业发展、沼气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村庄整治、福利彩票公益金、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三江源”生态恢复保护工程、“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最大限度整合,捆绑使用到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上。其中“一事一议”资金要重点整合用于“五园新村”精品示范点的打造和建设。

要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组织和动员广大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倡导和推动区内企业通过以“五园新村”、特色小城(古)镇冠名权等方式捐资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和特色小城(古)镇;鼓励一方为农村户口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家住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户口所在地按规划和“黔西北民居”图集新建或改造房屋、发展农家乐;创新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投入“五园新村”和特色小城(古)镇相关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和动员广大农户积极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调整充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县新农办设置为常设机构的申报工作,选调精兵强将充实办公室力量,确保工作的统筹、协调、督查、指导有力。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保办公室工作人员达5名以上。同时,要成立3-5人编制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人员要在年4月底前充实到位。建立领导干部工作联系包保制度。县几大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个“五园新村”示范村。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要根据建设任务,建立工作包保制度,包保具体的村和农户,重点打造的“五园新村”精品示范村和示范村由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亲自包保。要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及时将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落实到干部头上,做到“千钧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二)强化宣传发动

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和对外宣传力度。推进“三下乡”、“五进家园”、“青春献身新农村,携手共建新家园”、“妇女姐妹齐上阵,生态家园显身手”活动的深入开展,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宣传声势,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五园新村”、特色小城(古)镇建设带来的乡村面貌的新变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督促考核

县委、县政府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督查督办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下乡检查、开展调研的重要工作,形成高密度检查、高强度督办、高效率推进、高标准建设和动态跟踪考核、严格奖惩的工作格局。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采取一周工作进度报告,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小结等方式,强化工作调度。继续把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双考双评双挂钩”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实行责任问责制度。确保在年3月底前完成民居新建改造任务的30%以上,为年全县生态文明家园“五园新村”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