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和谐的党群

时间:2022-04-26 04:43:00

导语:创办和谐的党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办和谐的党群

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能理顺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凝聚全民族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则需要深入分析群众工作遇到的新问题,然后从解决问题入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包括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群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而组织发动群众的任务更加艰巨、群众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总体较好而对干部的期望值和要求更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从中找出更加合理的办法来加强这项工作。

一、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

总的看,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群众工作趋向多样化。一是工作对象多样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泛出现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了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城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群众工作的对象、类型呈现多样化。二是反映问题多样化。当前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就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历史遗留等多层面、多领域的问题。基层自治管理中引发的矛盾、公共突发性事件等也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新热点。这些问题又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程度增加,处置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使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变成影响全局的问题。三是利益需求多样化。群众的需要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从普遍化趋向差异化,党和政府需要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统筹群众工作。四是工作手段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党组织必须广泛发动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把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形成党领导群众工作的合力。

矛盾纠纷趋向复杂化。一是直接利益冲突和间接利益冲突并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的要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沟通、诉求机制还不健全,民意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和释放。同时也存在大量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潜在参与者,往往是少数不法分子违法犯罪与一些群众无目的参与相互交织,一旦产生诱因,往往会出现众多的围观、起哄甚至挑衅者,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二是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并存。从实际情况看,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是由于初次信访重视不够,该解决的没有及时解决。但也有个别人,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对于通过法律渠道能够正常解决的事情,动不动就越级访、重复访和集体访。三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并存。当前的矛盾以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对抗性矛盾的苗头和倾向。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竭力挑拨离间党和群众的关系,危害极大。

矛盾形成原因趋向多样化。一是由决策失误带来的。有的地方在执行政策、形成决策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措施、办法脱离实际。这不仅造成经济、政治损失,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二是由处置失当带来的。有的干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不熟悉、不了解,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把握不了群众的思想动向,工作方法简单,处理矛盾纠纷不够及时。有的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公务中,考虑社会效果不够,工作不深不细,作风简单粗暴,等等。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妥善处理的矛盾激化,成为影响稳定的隐患。三是由渠道失畅带来的。当前,群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用各种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不论在数量上、程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广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尽管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拓宽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但渠道狭窄乃至缺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四是由心理失衡带来的。一些群众对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不能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理性地看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和认识偏差,产生怨气,引发不满。如贫富差距拉大,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情绪增加,等等。

二、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一般规律

要做好当前的群众工作,关键是要深入研究群众工作的内在规律,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仅要为群众办好事,而且要把好事办好,努力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管有什么新途径,有哪些新办法,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第一位的。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持好的党群关系的根本前提。多少年来我们所形成的党群之间的血肉关系,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局面,可以说都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结果。在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好的时候,一定是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扎实的时候。而某些时期党群关系受到损害,重要的原因是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确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过去,党依靠它不断取得胜利,今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坚持它、发扬它、依靠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在新形势下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凝聚和激励广大群众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现在,少数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盲目决策,给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上还是政治立场出了偏差,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出了问题。历史已经表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和发展群众根本利益。对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所以,密切党群关系,必须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调整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关系,这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途径,也是最有效、最普遍的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突出促进公平与正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确立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群众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制定任何经济社会指标、上任何项目既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受益,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为前提;任何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都要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决策正确与否、发展成效好坏的根本尺度。

必须坚持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紧密相随,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从更深层次对党群关系产生更具根本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要求我们必须走好民主这条新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哪些地方注意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群众的意愿,那里的干群关系就融洽,局势就稳定;反之,哪些地方干部作风不民主,随意剥夺群众的民主权利,那里的干群关系就紧张。另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通过党的引导,最终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理想境界,这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党群干群隔阂的根本途径。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仅要继承和坚持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应该自觉按照民主执政的基本要求,学会通过发扬民主的方式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做群众工作最基本、量直接的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根本方向。

必须牢记“两个务必”,用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党风关乎党的形象,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群众看一个党,既要看这个党的思想理论特别是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更要看党的每一个成员在群众中如何表现。因为作风既是党的政治形象和道德形象的反映,又与群众的利益和权利直接相关,并且党员和干部的作风是群众每时每刻都看在眼里的。党员作风好,群众就信赖和拥护党;反之,就会疏远甚至抛弃党。历史事实表明,只要保持优良的作风,即使政治路线出现一时的失误,人民的切身利益遭到暂时的损害,人民群众也能够理解党、支持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两个务必”,紧紧围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重点,从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入手,沉下身去深入基层,破解难题,密切同群众的联系,在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在深入群众中感悟自身思想作风中的差距,在问计于民中接受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在为民办实事中增强宗旨意识,更好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实践党的宗旨观念,更好地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以人为本,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和要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拓展和深化。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首要的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对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求,出现的违法现象,不能放任自流。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一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直接传递给千家万户。要深入进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形势,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把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二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学会运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人的思想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纠纷。比如,对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教育他们坚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责任;对困难群体,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振奋精神,自立自强。要搞好普法宣传,让广大群众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弘扬社会正气、凝聚力量。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弘扬社会正气,树文明新风,切实把广大群众引导到自我管理、发展致富上来,增强推动发展的合力。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根本要求是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自觉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中,让群众从一件件具体的实事好事中感受到党的温暖,增进与党的感情。一要始终关注民生。抓住民生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对稳定群众情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感受,注意从源头抓起,注意从小事抓起,注意从日常工作抓起,及时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二要多干得民心的实事。既要持之以恒地多办群众得实惠的事,多安排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也要多办、常办一些虽然不大、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贴心小事。三要关心困难群体。困难群体虽然在人数上占的比重不大,但他们的困难与多数群众特别是较富群体的生活水平形成明显反差,政治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困难,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不断完善对贫困群众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核心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是我们群众工作的优势和潜力所在。组织起来就是出路,组织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一是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组织发动群众。要引导群众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组织发动群众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仅是说给他们听,更要带着他们干。二是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中组织发动群众。各级干部要克服轻视群众、骄傲自满等错误思想意识,善于发现和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在发扬民主中组织发动群众。要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和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模式,采用群众乐于接受、愿意参与的方式,凝聚人心,团结力量。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关键是畅通群众民意表达渠道。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努力使群众的意愿得到反映、群众的智慧得到集中,为推进各项工作赢得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建立健全群众民意渠道畅通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开展信访公开接待日、领导接待日、变上访为下访等一系列活动,取得较好实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健全机制,真正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二是加强民意调查研究。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急在哪里、难在何处,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三是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采取听证会、公示公告、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体现群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