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
时间:2022-02-09 09:18:00
导语: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重大意义
现代服务业中心是指依靠产业规模大、创新水平高、示范效应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城市的聚集,通过向外输出服务产品,引导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一)实现*发展新定位的战略选择。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努力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带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人口规模大,土地开发强度高,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大力发展智力密集程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人才、资本、物资、信息等重要资源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更好服务全省和全国的关键所在。
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能够提升*在生产要素区域流动中的集聚辐射作用,增强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与珠三角、全国以至国际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提高人口、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流动的效率,促使全省以至全国的产业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和服务需求升级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社会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开放和服务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提升*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功能优势,着力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创新策源地、服务品牌示范区、服务产品输出基地、国际服务承接枢纽,精心打造“*服务”品牌,把*建成服务珠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总体目标。
全市第三产业以超过GDP和第二产业的速度提速增长,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5%,其中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0%(*市口径)。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明显上升,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整体跃升,成为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服务输出基地、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枢纽和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主要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居亚洲领先水平,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其他产业的渗透和关联效应更加显著,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基本原则。
——重点突出和整体发展相结合。以服务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都市型农业科研进步、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能级、强辐射的生产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互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超前规划和梯次推进相结合。立足*实际,对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重点产业和功能区进行高起点的适度超前规划,分阶段制定梯次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具体配套措施,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集群发展和区域均衡相结合。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强化现代服务业中心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中调”战略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中心城区的功能优化与转换,加快外围新城的功能承接,促进外围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规划政策引导作用,实现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和政府引导力“三力合一”,凝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合力。建立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现代服务业中心软环境。
(四)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战略。精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吸纳培育高端服务要素,整合优化现代服务资源,促进高端服务要素的有机集聚和服务企业的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服务产品,通过体制创新促进产业获得新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珠三角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品牌引领战略。以打造“*服务”品牌为核心,以*服务标准建设为重要内容,实现服务品牌与服务标准的对接,以标准输出带动服务输出,用品牌建设强化中心建设。
——人才聚集战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和培育高端服务人才,形成高端服务人才高地,以人才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输出战略。以开放的姿态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动服务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教文卫等对外辐射能力较强的服务领域,整体提升*服务输出能力。
三、主要任务
根据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目标和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创新策源地、服务品牌示范区、服务产品输出基地、国际服务承接枢纽五大工程。以集聚催生创新,以创新塑造品牌,以品牌引领输出,以输出走向国际。
(一)建设服务产业集聚区。
按照提高*服务业集聚力和辐射力的要求,根据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集约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区域性服务功能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强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教文卫、总部经济等高能级、强辐射的主导功能,积极吸引“世界500强”服务企业、“中国500强”服务企业等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实现产业、企业与载体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群发展。
1.中央商务区。结合“中调”战略,全力打造“珠江新城—琶洲—员村”中央商务区,优化提升“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商务、会展、信息等高端服务业,努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营造高效的商务环境,打造成为商务和总部资源高度集聚、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2.区域性服务功能区。重点发展白鹅潭周边地区、白云新城地区、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黄埔临港商务区、番禺新城、萝岗新城、南沙新城等区域性服务功能区,融合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务、商贸、居住等服务功能于一体,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力。
3.特色服务功能区。依托白云国际机场,打造空港经济区。围绕南沙深水港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港经济区。立足*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大学城、五山高校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精心打造知识城,推动科技服务功能区建设。发挥天河体育中心、亚运新城等地区的文体资源,构筑文体休闲服务功能区。
(二)培育服务创新策源地。
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整合*服务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服务资源,实现服务产品和技术创新、服务经营模式创新和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试验导向意义的服务创新和服务知识产权策源地。
1.加速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推动服务产品创新。充分整合*服务资源,构筑鼓励服务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制定并实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用现代化科技装备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增强服务技术创新能力。
2.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带动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引入、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服务经营理念,并进行经验推广,实现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创新。顺应电子商务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寻求业务模式创新的转型,发展成为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3.加快服务领域改革步伐,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以创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优化和完善法规制度与政策措施,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区别对待的原则,分类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离,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
(三)创建服务品牌示范区。
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通过打造“*服务”品牌、扶持服务龙头企业、拓展服务业载体和制定“*服务”标准,创建*服务品牌示范区,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
1.打造“*服务”品牌。发挥*服务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以服务创新为手段,以标准服务、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和多样服务为内容,擦亮服务老品牌,培育服务新品牌,使“*服务”成为引领中国服务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和多样化的综合示范品牌。
2.制定“*服务”标准。成立*服务业联盟,通过联盟实现行业联合与资源集成,制定并推行物流、会展、信息、旅游、体育、商贸市场、社区管理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并把各行业标准整合起来,共同形成“*服务”的标准体系,作为“*服务”品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培训、宣传等方式把*标准向外推介。
3.建设服务业品牌基地。高规格、高起点规划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打造成为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品牌示范基地。
4.扶持服务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是“*服务”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鼓励著名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上市。
(四)构筑服务产品输出基地。
依托*的服务产业集聚、创新和品牌优势,积极对外输出服务产品,引导区域服务资源合理流动,扩大“*服务”辐射半径,把*打造成为珠三角服务资源配置中枢。
1.加强服务要素市场建设,积极输出生产服务。积极建设发达的服务要素市场,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为珠三角以至全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提供生产服务。以珠三角制造业为服务对象,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扩展工业服务的辐射能力、服务半径和发展空间,引领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全省产业转移调整。以*城市群服务业为服务对象,促进服务业服务发展,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特色。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业为服务对象,依托广东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和农业科研基地,发展*农业服务,构建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流通服务平台。
2.推进服务通道建设,向外拓展生活服务。借2010年亚运会之机,着力打造“*服务”品牌,疏通服务通道,全面优化提升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生活服务业,整合优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实现珠三角城市在服务领域行业资质、技术标准的互相承认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建设大珠三角“零障碍服务”大市场,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员来我市进行服务消费。
(五)构建国际服务承接枢纽。
把握国际服务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契机,深化与港澳台的服务业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把*打造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枢纽和对接国际的窗口城市。
1.深化与港澳台的服务业合作,构建国际服务承接平台。利用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契机,充分发挥*南沙新区等合作载体的作用,大力引进港澳台现代服务机构,支持港澳台现代服务机构扩大在穗业务。积极推进穗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加强穗港澳人民币、外汇结算合作。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作用,探索建立粤港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香港专业人才密集、国际理念先进、海外市场广阔、法制环境健全等优势,结合*靠近生产前端的优势,联合打造珠三角工业设计中心。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嵌入国际服务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契机,提高*承接高层次国际服务业的能力,尽快嵌入国际服务产业价值链高端。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鼓励服务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加紧与国际知名产业园区的联系与合作,挖掘市场空间,发展出口型服务业。
3.重点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加快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外包人才培训力度,大力承接数据处理、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设计、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动漫设计、制作,工业设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高端接包业务发展。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外包公司落户和跨国公司的业务转移我市,促使我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扩大。加强*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服务外包示范区以及番禺数字家庭制造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创新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一批获得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
四、行动计划
根据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战略、原则和任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服务业中心的环境、功能和项目建设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
(一)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1.组织保障。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工作,确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实施考核办法。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依法加强行业引导、服务和监管,形成良好氛围和有效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推进)
2.城市营销。加大服务业区域营销力度,推介“*服务”品牌。对内加大宣传力度,不定期召集会议研究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的宣传工作及重大宣传活动事项。对外扩大开放交流,充分利用2010年*亚运会,向全国、全世界积极推介“*服务”品牌。(市委宣传部牵头推进)
3.政策支持。以申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为契机,研究*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需要国家和省解决的政策瓶颈,争取政策扶持,积极帮助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拓展政策空间、搭建发展平台。认真执行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跟进落实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统筹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需引导资金和专项扶持资金。(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牵头推进)
4.人才支撑。对我市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等开展专题规划研究,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加快发展人才服务业,加大对人才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掌握现代管理技能的各类现代服务业人才。(市人事局牵头推进)
5.用地保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我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目标,采取闲置土地处置回收、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旧城及“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等方式,优化土地存量,拓展用地空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牵头推进)
6.项目服务。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中心重大项目库。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的审批、管理等实行特事特办。(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工商局牵头推进)
7.平台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健全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做好城市设施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优良的基础平台。按照总体规划部署,做好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信息办、建委、交委牵头推进)
8.协会支持。促进现代服务领域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扩大行业协会的普及范围,积极吸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
(二)着力强化主导功能。
根据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要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教文卫、文化创意、商贸旅游等重点行业支撑功能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先进业态支撑功能。
1.现代物流功能。
编制和实施空港经济、海港经济专项规划。结合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和正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空港经济、海港经济专项规划,将相关用地列入土地利用储备计划,保障用地需求。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空港、南沙和黄埔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实现海、陆、空多种交通无缝衔接,形成以空港和海港为中心的疏运网络。(市发展改革委、交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牵头推进)
重点推进保税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大南沙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保税物流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吸引大型跨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国际采购中心、配送中心落户,逐步拓展离岸金融等业务,培育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大通关”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市外经贸局、口岸办、交委牵头推进)
推进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按照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原则,根据《*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第三方物流。重点对本地“走出去”的大型物流企业和“引进来”的外地、国外大型物流项目,以及物流企业承接的物流外包服务等给予支持。(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金融保险功能。
开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给予的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权,营造更加宽松、稳健灵活的金融环境与氛围,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区域合作以及金融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市金融办牵头推进)
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壮大货币信贷市场。大力发展票据承兑贴现、同业拆借和银团贷款等业务。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打造证券市场的“*板块”;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积极争取设立*期货交易所,促进期货市场发展。加快产权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将*产权交易所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统一规范、服务高效的产权(股权)交易市场平台。发展保险市场。巩固*区域性保险中心地位,争取设立全国保险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展科技保险、污染责任保险、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等保险业务,引导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财政局、科技局、环保局、国资委配合推进)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机构落户*,以优惠政策推动招商引资。加快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争取在*设立科技发展银行。推动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设立经营汽车险、健康险、责任险、养老金等业务的专业保险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自保公司。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商局、外经贸局配合推进)
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尽快完成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更名、跨区域经营及上市。推动市农信社产权组织升级,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并改制上市。支持*产权交易所加快发展,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支持*证券、万联证券增资扩股,打造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市属证券机构。加快推进*国投、*科投重组工作,引入战略投资者,重新登记开展业务。加大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力度,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推动金融业综合经营。(市金融办牵头,市国资委、财政局配合推进)
加大金融功能区建设力度。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全面落实鼓励政策,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集聚发展。加快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建设,推动科学城建设成为*市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之一,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金融,积极发展金融外包和后台服务,开展金融创新研发。积极推进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南方总部规划建设,使*成为华南地区金融资讯的重要集散地和地。(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天河区、*开发区配合推进)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银行电子结算中心现有的支付结算优势,建设我国南方支付结算中心,借助粤港跨境支付系统的结算渠道,将广东金融结算服务系统、*大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集中代收付系统、3A支付系统、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粤港外币实时支付系统推广应用到珠三角地区乃至全省范围,使之成为我国人民币和外汇统一跨境交易清算的主要通道。(市金融办牵头推进)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对金融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修订完善金融产业政策,制定支持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有关意见,研究金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建设*区域金融监管和调控中心,加大金融债权胜诉案件执行力度,坚决遏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金融业的宣传和推介。(市金融办牵头,市财政局、工商局、人事局、法院、信息办配合推进)
强化穗港金融合作。主动参与粤港澳金融合作,加强粤港澳跨境结算合作,使*成为人民币和外汇跨境结算的主要通道。积极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及后台服务机构,承接香港金融外包业务。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加强与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动*企业赴港上市。加强穗港保险合作,探索实现保险通保通赔通付。(市金融办牵头,市外经贸局配合推进)
3.商务会展功能。
强化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充分利用全市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企业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资源共享、供需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为商务服务企业的上下游联动提供条件,完善中介服务链条,引导商务服务行业集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信息办牵头推进)
加强会展设施建设。依托广交会等平台,加快推进国际性商务会展功能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支持培育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的自创品牌专业展会,实现会展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贸、娱乐设施,积极筹办世界级会议活动并发展相关产业,构建*会议和休闲中心。(市经贸委、外经贸局、规划局牵头推进)
开发网络会展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提升会展水平,打造知名网络会展品牌,鼓励会展公司入网、上网,开发形象、生动、交互性能良好、功能强大的网络会展平台,使虚拟展览与实物展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市经贸委、外经贸局、协作办、信息办牵头推进)
4.信息服务功能。
打造信息服务业增值链。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打造“网上商都”。发展车载导航、三代移动通信等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移动终端增值链,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建成内容制作、信息提供等基于有线网络的数字电视增值链,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市信息办牵头推进)
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科教兴市信息平台,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软件测试平台,为软件产业提供产品评测、质量保证。建设游戏开发平台,为大型游戏制作提供开发引擎、产品测试、人才培养等服务。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大型公益性基础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整合、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查询、在线交易等服务。推进第三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廉价的信息化服务。(市科技局、信息办牵头推进)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信息产业园。加快各种生产性、消费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成融研发、生产、商务、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利用老城区“退二进三”的土地资源,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色鲜明的信息服务创意社区,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建设一批多层次、有特色的产业载体。(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牵头推进)
5.科教文卫功能。
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规划建设,支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形成区域性核心孵化基地。以*大学城、*国际生物岛、天河软件园、*科学城、南沙资讯科技园为载体,打造集教育、培训、研发、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模式,加强各类园区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积极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开展技术检验、科技评估和认证服务。(市科技局牵头推进)
加大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力度。推动教育终身化,规范和发展*非学历教育,促进自主办学,完善民办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鼓励跨国教育合作,争取引进1至2所国外或香港知名大学到*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探索公立中小学引入社会参与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变微观教育管理为宏观教育管理,建立第三方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市教育局牵头推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繁荣文化市场,整合文化资源,突出优势特色,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推进)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以*亚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确保*体育发展居珠三角地区“排头兵”地位。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多元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创办国家级体育产业园区,促进竞赛表演业和彩票业发展。积极兴建体育设施,充分挖掘设施潜力,积极申办国内外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顶级赛事。(市体育局牵头推进)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以满足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为主,鼓励发展提供高端技术、高端设备和高端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鼓励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国际接轨,对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合作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市卫生局牵头推进)
6.文化创意功能。
以园区为载体促进创意资源集聚发展。对闲置楼宇、旧仓库、老厂房进行改扩建,把建设创意产业园区与“退二进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人才、技术、信息、土地、政策等条件,推动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强创意产业体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文化类、研发类、设计类、咨询类、时尚消费类五大领域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产业品牌。(市委宣传部及市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推进)
围绕亚运会促进相关创意产品开发。发挥*动漫、软件和工业设计优势,推动*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为办好亚运会服务。通过亚运会提升*城市形象和地位,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市委宣传部及市科技局、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推进)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包括各类专利、软件、技术产品在内的各类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着力做好创意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类别的知识产权管理指导工作,为其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加强对创意企业原创产品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建立软件、创意作品的版权登记制度。鼓励创意企业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推进)
7.商贸旅游功能。
商贸服务。鼓励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上经营等新业态壮大发展,培育若干商贸龙头企业,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推进商贸业由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变。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农村现代化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市经贸委牵头推进)
旅游服务。积极开拓入境游市场,巩固商贸旅游,提升发展文化、生态、美食、购物等多种类型旅游,开发都市休闲、城郊观光、乡村体验等岭南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和企业联合,高标准、组团式开发旅游片区。(市旅游局牵头推进)
8.总部经济功能。
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强化“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的核心地位,打造以沿江为特色的总部经济片区;优化提升发展较为成熟的“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与沿江片区形成功能承接与策应。建设“白鹅潭经济圈”,打造面向广佛同城化的生态CBD。在外围城区,结合*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科学城等专业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市规划局牵头推进)
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总部经济优惠政策,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先将总部企业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牵头推进)
实施总部经济人才引进和培育行动计划。加大人才国际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发展总部经济需要的外国专家和留学回国人员。建立总部人才储备库,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人才高地。(市人事局牵头推进)
9.服务外包功能。
推动服务外包,建设“世界办公室”。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战略机遇,分行业制定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策略,促进服务外包在*的发展。依靠互联网建立虚拟的办公集群中心。根据*现有的外包基础和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的关键发展领域。通过落实税收优惠和金融政策扶持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发展。重点建设*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引导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市外经贸局、地税局牵头推进)
培育服务外包人才,支持出口导向型服务外包发展。优化发展与外包相关的教育专业,设立针对外包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扩大教学规模,开展应用型的英语人才教育。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培养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市教育局牵头推进)
(三)精心打造重点项目。
1.加快推进现有重点项目。实施重点项目专人负责制,主抓战略性、龙头性、领先性、示范性重大项目(具体项目情况见附件2),积极将本地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服务企业培育为服务业龙头企业。(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
2.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作为新一轮招商引资重点,以穗港服务业更紧密合作为突破口,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中的服务业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现代服务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大项目,提升*服务经济国际竞争力。(市外经贸局牵头推进)
五、实施步骤
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梯次进行:
(一)战略部署、任务落实(2009-2010年)。
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各成员单位参加,将主要任务、职责逐一落实相应的牵头单位。建立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总体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各牵头单位的职责分工,分别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监督措施。联系和督促宣传媒体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宣传引导。
(二)整体推进、重点实施(2010-2012年)。
各牵头单位向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报送具体实施计划,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会审,经研究认可后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各部门结合相关基础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抓重点、管落实、强监督、多反馈,依法贯彻落实现代服务业中心各项建设工作。
(三)总结评估、完善提高(2012-2015年)。
形成推进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各主要任务落实情况的监测考核,积极借鉴吸取成功做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现代服务业中心各支撑功能建设切实得到健全和完善。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根据考核办法,对各牵头单位的工作绩效进行整体检查和年度考核,对评定结果进行及时通报。
- 上一篇: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讨论文
-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特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