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收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的方案
时间:2022-11-04 09:11:00
导语:清收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的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推进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我县农村信用社9月底足额兑付专项中央银行票据资金8525万元,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出发,切实增强政府及其部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和公职人员欠款清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按时完成不良贷款清收任务,确保央行票据兑付,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为我县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清收重点与范围
清收的重点是:1、各乡镇政府及政府部门自贷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2、各企业自贷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3、党政干部、国家公职人员自贷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4、其他以各类形式拖欠、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对重点清收的各类不良贷款,县信用联社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分类排队,逐户登记造册,如实填写不良贷款清单,扎实开展清欠工作。清收范围是:2008年6月30日之前,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或为他人担保贷款逾期形成的不良贷款。
三、清收原则
按照“谁用款、谁还贷,谁介绍、谁负责”的原则和分类处置的原则对不良贷款进行依法清收。对债权债务清晰的不良贷款,由欠款人或担保人所在单位负责,坚决依法予以清收;对私贷公用、账务证明完备充分的不良贷款,由贷款实际使用单位出具证明,并与信用社重新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对债务不清、借贷关系存在争议的不良贷款,分清责任严肃追究信用社等相关人员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确保达到票据兑付要求。
四、清收措施
由县监察局牵头,县有关单位参与,落实清收任务并对不能按时完成清收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一)加强领导,充实组织。为切实加强对清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指挥部,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杨俊英同志任指挥长,副县长高绪朝任副指挥长,政府办、监察局、组织部、政法委、宣传部、人事局、检察院、法院、公安、财政、税务、工商、银监办、人行、广电局、国土局、建设局、县联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清收工作。指挥部下设清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李志学担任,人员从有关部门抽调,办公地点设在城区信用社。抽调人员脱离原单位工作,集中办公,全力以赴,督导清收。
(二)加大力度,浓厚氛围,扩大清收声势。组织召开清收工作会议,增强依法清收不良贷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电视公告、媒体曝光等形式,敦促贷款人自觉主动清偿欠款。
(三)充分发挥法律、纪律和行政手段作用。
1、对各乡镇政府及政府部门自贷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由单位一把手负责,有偿还能力的,8月底前必须偿还;一时难以收回的,要提供足值合法的抵押物,依法完善贷款手续或用行政可支配的优质有效资产置换其不良贷款。
2、对各类企业自贷或担保形式的不良贷款,由企业业主负责,有偿还能力的,8月底前必须偿还。到期不予偿还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强制执行;对暂时无偿还能力的,提供足值合法抵押物,依法完善贷款手续或用企业优质有效资产置换其不良贷款。
3、按照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办法,对不能按期归还欠款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按党纪、政纪或经济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属于县财政开支的,除继续执行财政扣发工资措施外,采取停职停岗措施,强制还贷;非县财政开支的,由所在单位扣发工资,除留出基本生活费外,其余工资扣发还贷。经济处理仍无收效的,由县纪委监察局、组织部进行组织纪律处理。
4、对农民个人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凡有还款能力的,要责成其限期偿还;对一时还清欠款有困难的,可让其先偿还一部分,对剩余的欠款,制定还款计划,逐步还款;对有还款能力但拒不归还贷款本息的,要采取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取得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后又不讲信用的,要抓典型,按法定程序强制执行其归还贷款本息。
五、工作要求
(一)搞好协调配合。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依法打击逃废债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承担的责任,认真研究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积极搞好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清收见实效。
(二)切实加强督导。县清收办要加大对各信用社(部)清收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定期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通报清收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要及时总结、推广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促进清收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开展,确保全县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任务按期完成。
(三)严肃清收纪律。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要严格执行两条纪律:一是严禁弄虚作假;二是严禁打击报复。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一经查实,将予以严肃处理。
- 上一篇:告别民族主义研究论文
- 下一篇: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