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时间:2022-10-27 04:51:00

导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短时间内,某个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明廨诊断的疾病。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事件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

(一)一般突发事件

指在县发生,尚未引起大范围扩散或传播,还没有达到规定的重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1、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局部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肺炭疽流行范围局限在一个乡镇以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3例。

2、周边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我市我县境内无病例报告;或者发生首例疑似病例。

3、霍乱病例在1个乡镇1周内发病1-2例;或疫情波及2个及2个以上乡镇1周内发病2-4例,或主城区发生疫情。

4、乙类、丙类传染病在1个乡镇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1个乡镇或主城区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5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发生在学校及地区性或县级以上重要活动期间的食物中毒事件。

7、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且受照剂量之和≥2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9、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

10、其他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一般性突发事件。

(二)重大突发事件。

指在较大范围内发生,出现疫情扩散,尚未达到规定的特大突发事件标准的突发事件。

1、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或发生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疫情有扩大蔓延的趋势;或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3例以上。

2、发生首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但无继发病例发生。

3、霍乱病例在1个乡镇1周内发病2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1周内发病4例及以上。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乡镇,1周内发病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5、在1个乡镇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该乡镇(主城区)以外的地区。

6、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发生一般性食物中毒事件,但引起中毒食品的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8、个人全身受照剂量≥1戈瑞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戈瑞的受照人员剂量之和≥40戈瑞的放射性突发事件。

9、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人以上。

10、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封型≥4×106,非密封型≥4×105.

11、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12、县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事件。

(三)特大突发事件

指影响大、波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出现大量病人或多例死亡、危害严重的突发事件。

1、首例人间鼠疫病例确诊后,两个鼠疫潜伏期内连续出现病例2例以上,或肺鼠疫流行,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趋势。肺炭疽在主城区发生,或在1个乡镇(主城区)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1例及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及以上乡镇。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继发病例,并有继续扩散的趋势。

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发传染病,波及范围广,且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4、重大生物和化学污染、放射事故,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5、县政府认定的其他特大突发事件。

三、突发事件的报告、确认

(一)突发事件的报告。

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报告规范,按国家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报告。

1、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1)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

(2)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3)卫生行政部门;

(4)各乡镇政府;

(5)有关单位:突发事件发生单位、检验检疫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和药品监督检验机构。

2、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机构的义务人员(包括个体医生、检疫人员、检验检疫机构的业务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或相关人员为突发事件的责任人。

3、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县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上级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应急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4、突发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政府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级政府报告。

(二)突发事件的评估与确认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组织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到现场调查核实,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判定,提出应急处理方案。根据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确认的突发事件级别,经审核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建议,由县政府批准启动预警。未被确认为突发事件的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由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调查处理。

四、突发事件的预警

突发事件实行三级预警制度。一般突发事件启动黄色预警;重大突发事件启动橙色预警;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红色预警。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一)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定突发事件的类别和性质,迅速开展致病、致残人员的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采集环境生物样品、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及时向县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处理情况,并向县政府提出切合实际的处理方案,使各有关区域和部门进入应急准备状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2、县政府应急响应

县政府接到卫生部门的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方案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组织相关人员的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及引起中毒的场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

(1)迅速组织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进行采样与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等,判定事件的性质、类别和严重程度,同时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2)制定和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对传染病人及其亲密接触者的隔离、指导乡镇卫生院对易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开展突发事件病因查找和确认工作;

(3)对重大中毒突发事件危害范围做出判断,判明引起事件的毒物种类及数量,提出现场处理方案,指导和组织基层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

(4)在上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为我县制定或修订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出工作建议;协助开展突发事件原因查找工作。

2、县政府应急响应

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紧急调配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依法进行现场隔离、疫区的确定与封锁及对引起中毒的场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物资、经费;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伤员救治和人员疏散;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3、乡镇政府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乡镇政府在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未发生突发事件的乡镇政府,在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做好支援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事件在本辖区的发生,必要时处于应急准备状态。

(三)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1、县政府应急响应

(1)发生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县政府要在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启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辖区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组织有关部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

(3)在省、市突发事件指挥部指挥下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4)调动和调配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人员参加应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5)根据需要紧急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6)根据需要对环境、水源、食物及引起或可能引起中毒的场所、物品采取控制措施;

(7)根据需要对人群进行疏散或者隔离;

(8)必要时,对传染病疫点或疫区实行紧急措施或封锁;

(9)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10)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其它应急处理措施;

(11)启动应急储备基金和物资;

(12)做好生产、生活和新闻宣传工作。

2、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响应

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卫生系统各方面工作,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落实医疗救治和各项预防控制等措施;配合上级专业机构对不明原因的突发事件开展病因查找、病人诊断、治疗等工作;检查督导基层组织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及时调整和整合卫生资源。

3、乡镇政府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乡镇政府要迅速启动本地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迅速组织、全面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六、应急指挥与部门职责

(一)应急处理指挥

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其性质、类别和严重程度,成立由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全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工作,对突发事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非预警状态下,由主管县长担任总指挥,各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各自相应的职责。在预警状态下,由政府县长担任总指挥,主管卫生、公安、交通、经济发展、财政、药监的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政府办公室、宣传部、经济发展局、卫生局、公安局、交通局、文教体育局、工商局、司法局、药监局、物价局、广播电视局、民政局、畜牧局、农业局、建设局、监察局和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通信公司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预警状态下,办公室主任由主管卫生副县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政府办相关副主任和卫生局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医疗机构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县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负责协调管理工作。

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内突发事件经济处理工作的统一决策和指挥。

(二)部门职责(见附件)

七、应急保障

(一)组织保障

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并确定专人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准备、预警、预报的各项协调管理工作。

(二)技术保障

1、成立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县卫生局成立突发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为指挥决策提供专业咨询。专家评估委员会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检验、经济、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其职责是: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提供咨询服务;综合评估突发事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实施预案的建议;指导、调整和评估应急处理措施;参与突发事件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小队。组建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队伍,并强化培训演练。做好食物中毒及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处理、职业中毒及放射事故处理、重大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流行处理、灾害性事故等医疗救治工作,并参与和指导基层医疗卫行等机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性处理工作。

3、完善救治网络。按因地制宜、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医疗救治网络,实现横行纵向信息连接。

4、完善监测报告系统。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监测报告网络的作用,强化突发事件的监测,规范对突发事件相关疾病的报告管理,提高监测报告系统的准确性、敏感性,为为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三)后勤保障

1、经费保障。县财政和经济发展局应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所需费用,并设立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基金。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启用应急基金,应急基金和捐助资金由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掌握,集中安排使用。

2、物资储备保障。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建立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药品、疫苗、医疗器械、快速检验测试剂以及传染源隔离、卫生防护用品等。县政府根据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计划,责成财政等部门为其提供必需的资金和物资支持。

3、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社会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事件,提高公众的认知程度和主动参与意识。

八、名词解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对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短时间内,某个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明廨诊断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