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时间:2022-07-26 09:55:00

导语:农村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举措,是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市远程教育设备已覆盖农村所有中小学,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广泛而又普遍地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中小学,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市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就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新制度、培育典型,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升能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中小学的广泛应用,把远程教育学科资源应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实事求是,逐步提升,典型引路,分类推进,打造精品”的原则,做到“五进三不漏”,(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进计划、进教案、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生),形成“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的三种模式普遍应用、娴熟应用的局面。从20*年9月起,深入扎实地实施远程教育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培育典型年,着力推动普遍应用,精心培育各类应用典型;第二年,主动应用年,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主动应用、有效应用的生动局面;第三年,应用研究年,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努力创建低成本、可持续的应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主要任务

通过三年努力,确保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打造5-7个远程教育应用示范县,评选出100所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示范校,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2、精心打造覆盖初中、小学全部学科的300节精品课和300个课改精品教案。

3、组建200名骨干教师参与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队伍,在课题研究、资源建设、网络建设、城乡教育交流和支持服务等方面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4、通过研发、征集、购买等有效手段,建设满足我市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及时推荐配发到基层学校,服务和满足应用工作的需要。

5、建设咸阳市基础教育专网,构建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城乡教育交流平台,形成城乡教育互动机制。到2010年使所有城区中小学校、全市所有中学和教育机构接入咸阳市基础教育专网,95%以上的农村中心小学接入咸阳市基础教育专网,形成全市教育系统网络联通,提高应用效率。

6、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使全市9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三种模式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35%以上的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三种模式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形成经验在咸阳基础教育专网上进行交流。

7、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和县市区教育局长、电教中心主任、教研室主任进行多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增强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8、完成所有县市区电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形成全市科学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支持体系,保证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9、加强课题研究和成果评选工作,力争多出能够有效指导应用实践的突破性成果,实现对一线教学应用工作的专业引领。

10、争取政府支持和各方面资金,大力推进模式一设备“班班通”和电子备课室建设。

11、制定完善县市区和学校应用工作考核办法和评估措施,形成考核通报机制,促进应用工作。

12、发挥远程教育应用的综合效益,通过为农服务和党员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带动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年度推进计划

1、20*年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计划

培育典型,总结经验,带动全体。重点落实“五进三不漏”,强力推动普遍应用。

(1)进一步提高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师对远程教育的再认识,认真研究解决目前项目应用上存在的轻日常教学应用和一些学校校长、教师怕麻烦,搞传统教学驾轻就熟等认识不到位问题。

(2)切实抓好基本应用。落实“2·2·1”的常规基本使用要求,保证三种模式每套设备应用每周在20课时以上,每月开展两次为农服务和农村党员教育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每位教师每周应用媒体资源上课至少一次,备写资源整合教案至少一节,每学期撰写资源应用研究论文一篇。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和为农服务应用工作,切实做到“一机三用”(上课时学生用,课余和晚上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充分发挥“一室多能”(计算机教室作为教师备课室、学生的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党员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3)抓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坚持分级管理、全员参与、分层培训的原则,市级培训学科骨干教师300人,县级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全员培训。

(4)大力开展精品应用和精品课改教案竞赛,层层选拔参加“全省第三届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和“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等,以竞赛活动促进应用工作的开展。

(5)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所有县市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按照“专、兼、聘”结合的办法,依托电教系统形成市、县、乡、校四级组成的2000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积极培训技术服务队伍,练就快速反应能力,缩短服务周期,实现设备问题“随报随修,保障应用”,做到“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提高应用服务和技术保障能力。

(6)加强典型建设。每县市区打造6所三种模式应用的典型学校,每校树立3-5名典型教师,推出8-10节典型课例。在全市范围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示范县、校创建活动,评选出2个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示范县、30所示范校,100个典型示范课例和精品教案。

(7)继续扩充50名以上的专家加入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教学支持系统专家库,推荐30名专家加入省级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教学支持系统专家库,增强网络支持力度,依托城乡网络交流平台,高效开展城乡互助活动。

(8)总结经验,宣传推广典型。每县组织一次带有示范作用的应用现场会,进行观摩教学、大会交流、应用资源展示,开展“典型引领”活动。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市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工作现场会,推出新典型,交流新经验,推动应用工作不断深化和提升。

(9)开展远程教育设备管理、资源应用、教研教改情况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在全市进行通报,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应用”不力,造成设施设备闲置的项目学校追究校长的责任。

2、20*年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计划

宣传推广典型,普及应用成果,倡导主动应用。重点推进各年级、各学科深度应用。

(1)制定《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指导手册》,抓好学科教师应用培训工作。

(2)大力倡导教师主动应用三种模式的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研究制定和出台市县校主动应用表彰制度,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推进主动应用的大面积开展。

(3)分层次开展校级、县级、市级课堂教学应用竞赛,举办“全市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和“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等,以活动促进主动应用工作的开展。

(4)完成市、县基础教育专网平台建设,建成3-5个VCM互动课堂并开展教学活动,使全市所有中学和50%的小学接入基础教育专网,发挥网络综合效益。

(5)逐步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全系列学科教学资源库,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实验基地学校”开展资源应用研究,指导学校对校本资源的加工、整理和推荐应用工作,提高资源应用效率。

(6)在全市范围评选第二批2个远程教育应用示范县,评选出30所全市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示范校。

(7)继续扩充50名以上的专家加入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教学支持系统专家库,推荐30名专家加入省级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教学支持系统专家库,增强网络支持力度,依托城乡网络交流平台,高效开展城乡互助活动。

(8)扩大农村学校为农服务的范围及服务深度,推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

(9)县市区督促学校建立完善全员应用的考核评估办法。

3、2009年应用工作计划

总结经验,创新应用模式,推进学科整合。重点是开展研究型应用活动,收集整理推出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1)举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专项培训。

(2)分层次开展校级、县级、市级课堂教学创新型应用竞赛,举办“全市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和“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等,以活动促进研究型应用工作的开展。

(3)收集整理在应用工作中探索形成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新方案,包括基于“农远工程”条件下的应用性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叙事研究、课堂教学范例(光盘)、典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题研究学术报告等,形成校本研训的成功经验,并汇集出版,指导基层学校开展高效校本培训。

(4)建成功能完备的咸阳教育专网,形成互帮共进的全市教育交流服务平台,在全市建成10个互动课堂并开展教学活动,使全市90%的小学接入教育专网,依托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电子化政务工作。

(5)更新部分县区电教中心及学校的三种模式教学设备。

(6)建成依托教育网络为全市学校服务的网络版全系列学科教学资源库,在基层乡镇或片区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7)在全市范围评选第三批2个远程教育应用普及县,评选出40所全市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示范校。

(8)继续扩充50名以上的技术骨干加入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教学支持系统,形成专兼职网络服务机制,为基层学校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指导、技术服务和教学答疑等服务。

(9)形成农村学校为农服务的成功经验,汇集出版,交流提高全市基层学校为农服务的水平。

(10)召开不同层次的三年计划实施总结表彰大会,激励先进,总结得失,为下一步抓好远程教育工作铺路奠基。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

县市区要成立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科学策划,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要积极争取计划和财政部门的支持,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应用工作优先提供资金支持。要分解责任,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主三线”(教育行政部门主抓,电教、教研、督导相配合)的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管理体系。电教部门要抓好应用工作组织和管理,努力建设好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教研部门要把课改和远程教育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与应用;教育督导部门要负责抓好应用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明确远程教育工程持续运行应有的经费保障,落实最基本的运行维护费,并根据应用工作实际和义务教育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保障水平。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教基[2003]22号文件精神,“以县为主解决工程运行经费”,按照每个光盘播放点0.03万元,每个卫星教学点0.28万元,每个计算机教室1.2万元的学年预算逐年予以拨付。学校要落实一费制中教育信息技术费(小学40元,中学45元)标准,按照4:4:2的要求安排信息技术教育经费,即40%用于设备维护,40%用于资源建设,20%用于培训(其中50%用于市、县级培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费的检查监督,确保划拨到位,使用到位,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深化全员培训,以培训带动应用。

坚持分层次举办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电教人员、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市上主要抓不同范围的培训者和应用骨干培训,县市区负责全员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每年暑假至少一周、寒假至少三天,由县市区组织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校本培训由学校或学区按照教学工作进程具体组织实施,保证每学期累计不得少于20天。各类培训都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和工作实践,主要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做到任务驱动,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尤其要注意广泛开展应用问题研讨与集体备课。各类集中培训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健全的考核评测制度。集中培训的考核评测结果应载入受训者的业务档案,并与其绩效考核等次挂钩。

(四)广泛开展活动,以活动促进应用。

一是认真搞好每年一次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等活动;二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远教应用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三是广泛开展送教下乡、精品课程巡展以及多种形式的网上研讨交流活动;四是每年召开一次全市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现场会,推出新典型,交流新经验,推动应用工作不断深化和提升。

(五)建设优质资源。

要切实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资源建设的规划、协调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减少低效和无效投入,尽力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在摸清资源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学校教师、教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购买、下载、自主开发的媒体素材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分类编目,形成学校和单位的资源库。组织师生适应教学、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管理的多方面需求,以突破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及学校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开发和集成各种急需资源,包括下载、转化天网地网的优质资源,搜集、整理、转换相关优秀文本资源,有计划的独立或与有关方面合作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等。要协调关系,做好与系统内外各类教育教学及为农服务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共享的资源体系,形成若干服务于多所学校的区域性资源中心。

(六)优化硬件环境。

抓紧建设市县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与各级专业支持单位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专网,搭建起各级网络与资源管理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综合效益,提升优质资源的覆盖率和共享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小学模式一“班班通”工程和电子备课室建设,多方争取资金,力争三年内覆盖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争取各方支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在乡镇中心小学建设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联片教研提供应有的条件。积极完成国家部署的有关硬件建设任务,20*年前,教师达到3人一机,学生达到10人一机。

(七)推进应用研究。

加强与高校课程专家、各级教科研人员、电教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密切合作。对于远教工程应用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若干课题,根据各方所长,分工合作,协力攻关,力争多出能够有效指导应用实践的突破性成果。按照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制,认真落实校本教研和区域联片教研,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在省市电教、教研机构的指导下,由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专业支持单位和学科骨干教师,研究编写指导一线学科教学应用的参考资料,为县域内各类培训和校本教研提供应有的专业支持与服务。市县均要组成应用工作专家指导组,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网上研讨交流等形式,实现对一线应用工作的专业引领。

(八)强化技术服务。

继续推动全市电教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全面完成市县电教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依托电教系统,建设覆盖全市、县、片、校的千人技术服务队伍,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专题网站,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九)加强考核评估。

以活动促应用,以评估促发展,制定教育信息化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表彰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建立应用工作年报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向上级专题报告一次应用工作开展情况,市教育局要对县市区履行应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考察,并予以综合通报。二是建立应用工作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市、县教育局每年至少对所属学校的应用工作进行两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县市区每年对所有项目学校应用工作进行一次评估考核。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根据年报、专项督导以及随机抽查情况,每年对各县市区应用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对推动工作力度大,工作实绩显著的县市区和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县市区教育局也要制定相应的表彰奖励政策,加大考核检查和通报批评力度。各项目学校都要把三种模式的有效应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奖范围;教师的培训、教研以及应用工作实绩要记入个人业务当案,作为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条件。

(十)讲求方法,狠抓落实。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按照“深入调研—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落实执行—强化考核―不断创新”的工作流程来落实所安排的每一项重大工作,实现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