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局优化政务环境工作方案

时间:2022-07-08 06:18:00

导语:行政局优化政务环境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行政局优化政务环境工作方案

为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环境创新攻坚年”活动安排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法治、服务、诚信、高效、廉洁”政府为目标,以提升政务服务、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创新审批机制、强化效能监督为重点,在转变政府职能、创优政务服务方面求突破,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努力打造勤政为民、和谐发展的政务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搭建三大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以平台为载体,以服务为核心,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1、完善四级政务服务平台。按照“扩网、提质、增效、便民”要求,继续完善市、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大基层政务服务机构建设力度,确保人员、资金、制度落实到位;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信息咨询、指导服务方面下功夫。年底前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和70%以上的乡镇、村建立政务服务机构。认真梳理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将保留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及服务性事项全部纳入县(市、区)、乡(镇)政务大厅办理。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协调互动的服务机制,形成完整的政务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2、创建便民服务平台。以12345政府便民服务热线为主体,整合“12315”、“12319”等专业服务热线和市长办公电话等现有资源,按照“集中受理、分类处置、分级负责、全面反馈”的要求,建立协调配合、反应敏捷、运转有序的便民服务网络,全方位、全天候提供服务,打造“24小时不下班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相应的便民服务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服从市政府便民热线管理办公室联动指挥,密切配合,主动工作,形成合力,真正为民办实事、解忧愁。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

3、建立商务服务平台。依托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和招商服务机构,设立投资促进服务中心,配备专业人员,拨出专项经费,为外来投资者免费提供“保姆式”全程代办服务。市直各部门要主动开展投资促进服务,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为外来投资者代办涉及本部门的相关事项。建立市与县(市、区)、市直各部门投资促进服务工作联系制度,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

建立政府与驻并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联系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深入企业调研等形式,听取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市经委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企业、投资者的交流互动,支持鼓励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自律型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诚信自律、经济协调、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1、严格政务公开制度。按照《*市政府政务公开规定》,梳理各类公开事项,编制政务公开目录,除国

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公开所有政务信息和政务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

2、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在坚持抓好挂牌上岗、职责上墙等常规公开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认真贯彻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制度,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严格做到事前听证、事后公示。认真落实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重大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完善部门网站

,搞好数据库维护和信息更新。各部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办理及对社会事务的监管情况要及时在网站公开。

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

3、强化政务公开监督。制定政务公开考核监督办法,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政务公开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应公开事项及时有效公开。在政府网站开辟“点题公开”专栏,并公示政府系统工作流程,满足群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对政务信息不公开、假公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三)强化制度约束,规范行政行为

坚持精简、效能、规范、高效原则,实施政府决策、审批、运行、管理流程再造,从体制和机制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1、完善政府决策制度。制定《*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完善《*市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梳理决策依据,优化决策程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2、严格规范服务行为。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首办负责制、AB角无缺位工作制、限时办结制等内部工作制度,制定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的服务规范,通过不定期检查、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对上述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现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

3、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检查备案、评比审批等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的检查须经县(市、区)政府或市政府批准,同一执法检查事项不得多级重复检查和处罚;推行联合检查制度,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多项检查合并进行,尽量减少对企业的检查次数。坚决杜绝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乱罚款、乱培训行为,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责任单位:市政府法制办

4、严格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清理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标准,减少收费自由裁量。所有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均按照“收费从低”原则,按下限收取。创新收费方式,探索同部门、同类收费项目合并征收办法。

责任单位:市物价局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以“审批提速”为目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工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不断降低行政商务成本。

1、按照减少、简化、规范和监督审批的原则,彻底清理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取消事项的后续监管,防止以核准、备案之名变相审批。凡事项简单、条件具体、标准明确、符合规定的事项,授权窗口人员直接办理办结。

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

2、继续优化行政审批要素和条件,重新梳理审批流程,将审改重点由减事项转向压环节、理程序。各部门保留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及服务性事项办理环节再减少30%。认真清理各类前置审批,切实解决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造成的“连环套”问题。

责任单位:各级各部门

3、充分发挥各级政务大厅功能,加快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构建集中审批新模式。加强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与政府网站实现互联互通,对行政审批项目受理、承办、批准、结果等环节实施有效监督。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

(五)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效能

继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在广大公务员中确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投资者服务的工作理念。

1、引深政风行风“双评”,开展公务员“百岗评议”、争创“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万人评议市直机关”活动。完善政风行风监督员制度,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实施评议监督。

责任单位:市人事局、市监委

2、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作用,建立市县联动、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投诉举报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群众投诉,加大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

责任单位:市监委

3、严格落实行政不作为问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依照《公务员法》和《*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试行)》、《*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损害政务环境行为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对工作效能低下、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监督,实行责任追究。

责任单位:市监委、各级各部门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创优政务环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对本县(市、区)、本部门优化政务环境工作负总责。要根据本方案目标任务,完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责任到人,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检查评议制度和奖罚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协调。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成好各自任务;凡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主动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建立全市联动、部门联手、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三)强化督查。各级监察部门要采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民意测验、定期通报、公开曝光和责任追究等方式,对各级各部门优化政务环境工作实施严格监督考核。完善行政效能评估机制和考核奖惩办法,以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重点进行考核评比。充分运用人大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

督和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形成行政效能监督的强大合力。6月和12月,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纳税人代表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将通报全市。

(四)强化宣传。各新闻单位要加强舆论宣传,开辟专栏,及时报道政务公开先进典型、先进事迹;通过明查暗访,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进行曝光。

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广泛开展“创服务品牌,树一流形象”优化政务环境竞赛活动,提出服务要求,作出服务承诺,创立服务品牌,形成比服务、比效率、比创新、比特色,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界、各类商会、外商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座谈会,公开征集对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推进优化政务环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