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资源编制工作方案
时间:2022-07-03 11:26:00
导语:县农业资源编制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依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有关规定,按照省、市政府办公厅部署和省、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具体安排,我县将于今明两年开展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工作。为按期高质量完成*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任务,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现制定“《*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4)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数据调查汇总表5套;
(5)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开发利用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典型)10套。
- 上一篇:发改委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意见
- 下一篇: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工作会议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