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时间:2022-07-02 05:08:00

导语: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要求,依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及现状

我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分布面广。北部的遵化、迁西、迁安的山体多为古老的变质片麻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加之采矿业发达,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玉田、丰润、滦县的山体多由白云岩、石灰岩、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抗风化能力强,易发生崩塌;古冶、开平、路南、路北等地煤炭资源丰富,长期的地下开采引发了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市区多为碳酸岩地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比较发育。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市)、区最新的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结果,今年确定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重点防范对象,其中,崩塌11处,滑坡10处,泥石流12处,地裂缝4处,地面塌陷49处、岩溶塌陷3处。在充分总结和吸收以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突出重点的原则,经对这89处隐患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查明了其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威胁对象及范围,确定了监测和预防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见附件)。

二、重点防范期及重要地质灾害的发生趋势预测

降雨是引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特别是暴雨或持续降雨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从历史上看,我市过去因自然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因人类工程活动留下的地质灾害隐患也多在汛期形成灾害。因此,确定6月至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大雨和极端降水极易引发山区局部洪涝,并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高强度降雨后,迁西、迁安、遵化等地的尾矿库(堆)易发生垮塌,威胁附近居民;迁西、迁安、遵化境内的长城旅游公路沿线两侧山体因降雨影响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交通安全有一定威胁;*市区周围的采空塌陷产生的裂缝,在汛期积水、雨水沿塌陷裂缝下渗,极易引起矿坑突水或建筑物倾倒;地下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及岩溶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地上管线等附属设施都具有较大威胁,且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极具突发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要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系统,及时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完善责任制,将灾害点监测预报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单位和责任人。对麻痹大意、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制追究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预防为主,完善制度。各级政府一是要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做出初步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并积极组织实施;二是要制定主要灾害点的包括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等内容的防灾预案,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居民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避险卡(要有回执),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责任人四级监测网络,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及防灾知识培训;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视和灾害月报速报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五是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站)建设,保证“河北省地质灾害实时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顺利运行,以便充分发挥它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六是要汛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配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趋势作出预测,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针对性地部署防灾工作,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严格评估,消除隐患。对新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把好用地审核关,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灾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把地质灾害治理列入总体设计和工程预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没有进行地灾评估的用地申请,一律不予审批,从而确保新建项目的安全,有效防止新建项目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对已建工程,如发现问题,要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新建、改(扩)建、延续矿山应当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告中应当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详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四)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重点区段的防治工作,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实施综合治理。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可采取动员受威胁的人员撤离到安全地段及修筑挡坝、导流渠、排水沟和种植树木、减少松散堆积物等措施进行治理;对于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动员受威胁的居民撤离和对滑坡体采取拦挡、灌浆、锚固、阻滑链等措施治理;对危岩可采取小规模爆破消除和拦挡、灌浆、锚固等措施;对于采矿废弃物,可采取表层覆盖防渗、修排水沟、拦挡、削坡灌浆等措施;对于尾矿库,可采取加固、防渗、导流等措施;对于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可采取充填回采区等措施,同时加强井上井下的监测工作。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组织指导村(居)委会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指导群众认识地质灾害前兆,学会预防、避让地质灾害,组织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和法规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加防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群策群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监管,严格执法。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推广和倡导“绿色矿山”建设,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杜绝人为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