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局环境友好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22-06-17 09:41:00

导语:建设局环境友好建设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局环境友好建设实施方案

今年*月*日是第36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为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国家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全面部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并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污染减排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通过实实在在的污染减排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污染减排抓起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我省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现阶段,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理念到行动,就是要把宏伟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减排工作中。

污染减排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范和控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减排降低环境的污染负荷,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承载能力,维持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所必须的环境容量。

污染减排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要。“环境友好”可分为三种状态:最高状态,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和状况;一般状态,维护环境质量基本不变;最低状态,环境受到轻微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不抓紧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强有力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不仅无法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将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污染减排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从全社会推进,要从每个区域抓起,要从每个社会单元(个人或单位)做起。这三个层次的“环境友好”活动,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采取少排污或者不排污、不破坏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污染减排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每个排污单位的社会责任,是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是现阶段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

二、增强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信心和动力

污染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降低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根据国家要求,2010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为二氧化硫42.4万吨、化学需氧量37.5万吨,分别要求比20*年削减8%和4.8%。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减排指标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这项工作没有退路,必须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充分挖掘潜力,千方百计落实,不折不扣完成。

我省总量基数小,现有污染物排放强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又是我省全面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完成污染减排任务,面临良好的机遇,具备良好的条件。

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指标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而且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支持污染减排工作,反复强调“*”规划提出的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明确指出,随着“海西”建设的持续推进,随着又好又快要求的进一步落实,环保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是强调好越要注重环境保护,越是强调快越要注重环境保护,环保工作要在又好又快中作更大贡献。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减排治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污染减排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基本遏制,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生态环境优美,环境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全省环保投入每年都达100多亿,且呈上升趋势,一系列环保市场化、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利用社会资金推进环保治理工程、环保技术产品研发已成一大趋势。这些,为完成减排任务、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有效经验。

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对环保工作的法制监督、民主监督、新闻监督力度越来越大。污染减排、保护环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信心,把握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扎扎实实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

三、以污染减排的实效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污染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多管齐下,统筹推进。

通过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削减排放总量。实现减排目标需要通过具体治理工程项目来落实。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和污染防治工作中,明确减排治理工程措施和完成时限,对不能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排污单位要依法查处。重点要抓好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设施建设,已建脱硫工程设施的要确保稳定运行,加强对钢铁、化工和水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确保脱硫设施按期建成。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这是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

通过区域整治工程减少排放总量。要强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治理,把总量指标落实到流域、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中,依靠环保治理工程削减总量。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抓好闽江、九龙江、汀江、敖江、晋江、木兰溪、交溪等“五江两溪”环境整治,每年实施一批治理项目,削减污染负荷。实施建陶、漂染、制革、电镀等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开发区污染整治,各类工业开发区都要根据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按计划建成污染集中治理设施,未建成集中治理设施的,区内所有排污单位都必须自行治理、达标排放。

通过“以新带老”有效控制排放总量。要把治污防污的关口前移,严格环境准入,建立起有力的源头防控体系。对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脱硫设施,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区域内通过项目治理调剂平衡。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对不符合减排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建设。

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污染物总量指标。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行业发展规划中,依靠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对列入关停范围的小火电机组要责令其按期关停。对国家明令取缔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要全面取缔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特别是小冶炼、小造纸、小化工等废气、废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防止死灰复燃。对落后的水泥产能,要加快结构调整,实施淘汰和改造。

通过优化发展降低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区域发展规划中,合理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推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依靠优化增长和集中防治降低排放总量。加快推进lng燃气电厂及沿海城市lng燃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能源消耗的污染物产生量。倡导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通过健全机制营造污染减排的良好氛围。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建立健全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把污染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管用的减排监督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有力的减排项目推进体系,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确保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排污企业要增强减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减排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减排增强综合竞争力,通过减排体现社会责任。要广泛宣传,使每一个人都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和监督减排工作。只要全社会力量都动员起来,就能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就能有力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能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