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11 09:43:00

导语:独家原创: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围绕“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迎来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近年来,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村党委书记李连成的带领下,牢牢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把一个没有任何发展优势的贫穷落后村建设成了一个人均收入1.4万元、享誉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成功道路。

一、顺应时代潮流,确立科学发展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用。西辛庄的发展思路就是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是优化种植结构,高效农业起步。仅有900亩耕地、600多人口的西辛庄土地盐碱,交通闭塞,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改革开放初期年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穷则思变。适逢1983年中原油田大规模开发,濮阳市建市,市场上蔬菜供应紧缺。李连成瞅准机会搞起了蔬菜大棚,几年下来净赚17万元,成为了该村的首富。1991年8月,先富起来的李连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支部书记,自己富了不算富,让全村人富才是真本事。李连成决定发挥种菜特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并向群众郑重承诺,谁搞蔬菜大棚,村里帮助借钱、跑贷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经过两年时间,西辛庄的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到40多个,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500多元,一举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二是兴办村办企业,完成原始积累。1994年,濮阳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遍地开花,精明的李连成敏锐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种菜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企业。他多方筹资21万元,建起了再生纸厂,企业当年试车、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年创利润89万元。考虑到再生纸厂技术含量低、有污染,李连成又北上京、津,南下苏、沪,积极寻找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1998年5月,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筹资500万元,上马工业用呢厂,仅3个月就实现产值100万,利税36万元。随后,他们又响应市委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的号召,先后办起了纺织厂、酒厂、纸箱厂等5家企业,截止2004年底,西辛庄村集体积累已达2450万元。三是建设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近年来,以优质天然气为能源的电光源产业发展异常迅速,但由于受电力、用工等因素的制约,有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而濮阳是中原油田主产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李连成决定利用当地的天然气资源和玻璃产业优势,以园区模式发展电光源产业。经多方协调,与中原油田达成了日供10万方天然气的协议。为把电光源产业做大做强,西辛庄筹资1500万元,规划建设了电光源工业园区。在园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下,2004年10月,首家投资1.2亿元的华珍电子公司入住园区。台一工业有限公司、家胜灯饰有限公司、格瑞特灯饰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也相继入住园区,其中台资企业5家。2007年,园区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成为全市八大村级工业园区之首。

二、立足村情民意,选准科学发展路径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村问题错综复杂,农村发展千差万别,关键是要因村制宜,灵活选择发展路径。近年来,西辛庄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总结了四种发展模式。一是股份合作。在西辛庄发展工业经济初期,群众对上项目、办企业并不积极,担心把钱投进去收不回来。于是,李连成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并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投入启动资金中,承诺“赔了算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最终6户群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了办企业的行列。由于他们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第一年7位股东人均分红12.7万元。第二年股东就发展到13户。此时,未入股的村民后悔莫及。李连成说服其他股东,把价值100万元的再生纸厂低价转让给全村村民。全村168户每户1万元,家家有股、户户分红,率先实现了农民、工人、股东三者合一的股份制经营模式。经过滚动发展,目前全村共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7家,多元化的股份合作经济已在该村形成。二是集约经营。为了突破土地瓶颈,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2002年,西辛庄积极与邻村协调,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规划建设了1000亩107速生杨高效观光农业区,由村里统一管理、统一采伐、统一销售,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的使用效益,又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三是筑巢引凤。“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西辛庄坚持投资方出资金、出设备,村里规划园区、建设厂房。近年来,先后投资51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租赁或入股的形式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引进了南星科技照明有限公司,神光电子有限公司,天成节能灯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企业每年向西辛庄缴纳厂房租赁费、福利费335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5000多元,实现了国家得利税、社会得效益、企业得发展、农民和集体得租金的共赢局面。四是基地带动。为把村工业园区打造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西辛庄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后,把环保、节能型的电光源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到村工业园区投资建厂。目前,园区内企业年产灯芯柱、车灯、节能灯、荧光灯、圣诞灯40亿支,产品远销周边及欧美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豫北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

三、建设和谐农村,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西辛庄在抓项目促进发展、育产业兴村富民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一是改善人居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衡量一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尺,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普遍需求。近年来,西辛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累计投资8000万元进行了新村规划建设,开挖了人工湖,拓宽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户户住上了205平方米的别墅式小楼。目前,西辛庄已成为人在绿边走,车在树下行,楼房花中立,村在丛林中的宜居文明之地。2005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生态建设示范村”,并荣获“河南人居环境范例奖”。二是发展公益事业。为使全体村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西辛庄先后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村办小学、教师公寓、敬老院和村办公大楼,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拥有300张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宾馆、餐饮、超市、商务、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以及村文化广场、群众健身广场、阅览室、图书室等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村户户通燃气、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不收费,孩子上学、老人供养不收钱,群众看病不出村。一些老人逢人就讲:“没想到活了这么大岁数,咱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三是增强带富能力。先富起来的西辛庄致富不忘乡邻,不仅带头富,而且带领周边村共同富。2002年与东辛庄联合建立了村党委,并与杜寨、郎寨、后郑寨等26个村结对帮扶。不仅帮助这些村选择致富项目、安置剩余劳动力,还吸收其群众入股。目前,西辛庄共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多人,仅每年分给外村的红利就达400余万元。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蓄科学发展后劲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为根本,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西辛庄把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民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早在创业之初,西辛庄就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1985年搞大棚蔬菜时,李连成就以年薪1万元的高价从开封聘请技术员现场指导。筹建工业用呢厂期间,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6赴徐州,到有关企业考察摸底。物色到合适人选后,一次性支付3位专家30万元。李连成的朴实和真诚使专家深受感动,他们毅然辞去公职,到西辛庄创业。工业用呢厂为西辛庄创造的巨大财富,也使西辛庄人再次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了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西辛庄村一方面选送村“两委”干部到市新农民学校接受大专学历教育,一方面以“西辛庄教育培训中心”为阵地,紧贴产业发展,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多场,培训农民工3000多人次,引进新技术、新工艺12项。二是满足农民对先进文化的精神追求。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每年都组织评选“文明村民”、“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群众的思想水平明显提高,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越来越多。现在,西辛庄没有一个不说共产党好的,没有一户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没有一个搞封建迷信的,呈现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2002年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三是满足农民对政治参与的利益诉求。为把村党委的集体决策转化为群众的共同愿望,西辛庄无论大事小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村民就业、资金使用、宅基规划等重大问题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西辛庄村浓厚的民主空气,从政治上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也从西辛庄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了实惠。中央党校调研组在该村调研后认为,“政治文明在这里有了微观的体现。”

一样的地理环境,一样的自然条件,一样的本土基层干部,西辛庄的路子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市委在深入调研、集体研究后,作出了在全市农村开展“学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决定,并从全市2986个行政村中选定20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精心培养、重点扶持,抓两头带中间促整体,形成了一村带百村、百村带全市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以典型带动党建,以党建促进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人民日报》、《党建研究》、新华社《国内动态》、《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等相继报道了我市开展“学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做法。2008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同志对我市“以典型带动党建,以党建促进发展”的做法先后作出重要批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西辛庄改革发展的实践,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一)艰苦创业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与全市绝大多数村一样,西辛庄创业之初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诸多困难,但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硬是靠着苦干实干加巧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发展。即使富裕之后,他们也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修路、建校、盖办公楼、搞绿化,是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出义务工干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成为西辛庄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一个村发展快慢、建设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西辛庄发展到今天,李连成这个带头人功不可没。为群众办实事,他总是走在前、干在前、吃亏在前。2002年新村规划,他主动拆掉自己新建在村中心的二层小楼,却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废坑塘,光垫庄基就花了一万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李连成吃亏精神的感召下,西辛庄有了一个团结协调、吃亏奉献的“两委”班子,有了一支不怕困难、拼搏实干的党员队伍。干群和谐,上下一心,营造了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像李连成那样咬定发展不放松,并自觉与科学发展观“对表”、“调频”,凡与科学发展观不一致、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思路措施,都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变。过去西辛庄讲发展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凡投资建厂都“一路绿灯”。现在西辛庄招商引资,首先考虑生态、环保问题,不管效益多好,只要对生态环境有污染,一概拒之门外。

(四)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追求精神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富裕之后,西辛庄始终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办教育提高素质,搞活动愉悦身心,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同时也提升了民气,凝聚了人心。

(五)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好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所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的问题大多是因干部处事不公、村务不清引发的。李连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财务公开;立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取消招待费。17年来,村里没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处事公平、财务弄清”,“让群众决策,让群众管理”已成为西辛庄治村兴业的座右铭和“铁原则”。

(六)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委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富民政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辛庄立足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本村经济社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西辛庄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李连成的成长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培养。

总之,西辛庄的成功之路为建设新农村探索了路子,创造了经验。但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建设新农村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关键是要象西辛庄那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