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方案

时间:2022-04-02 04:37:00

导语: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要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使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有新突破,确保农村党组织更好地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重要职责。

一、打造强班子,构筑坚强堡垒

坚持用新农村建设理念统领农村基层班子思想。要突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领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中央的战略部署,引导农村基层班子和乡村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增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加快发展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选用标准,树立正确导向,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各类能人选拔上来,发挥他们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要打破陈旧模式,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机制。要打破地域界限,积极采取从县乡机关选派、从优秀大学生中选聘的办法,改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结构,逐步建立起一支以能人和优秀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依据新农村建设业绩考核乡村班子。在推广鸡西市麻山乡“村官述职”、齐齐哈尔市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标准,制定乡村班子和乡村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办法,细化量化指标,每年进行一次逐级考核。要根据考核结果,对符合“五个好”标准的乡村党组织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软弱涣散、业绩平平的后进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

二、培育新队伍,强化人才支撑

坚持用人才理念来抓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

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建设新农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体现先进性,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体现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繁荣稳定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方式,积极推行开放选学,变“填鸭式”培训为“菜单式”点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资源,统筹基层党校干校、农广校、电大、电化教育等方面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大力推进“四培养”工程。坚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是黑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努力方向。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选拔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特别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选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好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深度开发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资源。要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中来把握。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政策,抓住发现、培养、吸引、留住、用好等关键环节,形成人才工作的正确导向,调动各类人才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要深入实施省委提出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关心和支持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努力创造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条件,为新农村建设积蓄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三、创建新载体,拓展实践平台

积极探索带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推广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党群共建富民行动,探索形成了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经济联合体、支部加协会等发展模式,这是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工程。实践证明,它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个有效载体。

建立完善农村服务体系。适应农村党组织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紧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示范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各类能人大力发展新型社会服务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要继续建立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为农服务体系,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劳务输出、订单合同等当前农村大量出现、容易出现矛盾、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和空间。

四、构建新体系,打牢组织基础

适应党员流向的变化,要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成网络完善、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

调整整合乡村党组织。要突破按行政体制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针对一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实行以强带弱式的村村联建,成立联合党委或党总支,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要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的村通过村企联合形式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对近郊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可将村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合并,建立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统一领导村、居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均衡发展。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新变化。要适应这一形势,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对市场发育好、链条比较健全的产业,要单独建立党组织。重点抓好在合作经济组织、外出务工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较多、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民股份公司、协会及其他新经济组织,要跨区域建立党组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按照小型、分散、业余的原则,紧紧依托产业党组织、各类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要改进党组织的领导方法,积极参与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重大问题决策,探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具备条件的都要实行党组织书记与协会会长、农民股份公司经理“一人兼”,确保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