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处置方案

时间:2022-03-30 02:21:00

导语:气象灾害处置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气象灾害处置方案

1.总则

1.1目的

按照市、区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蓝、黄、橙、红”四色预警和四级响应的要求,结合的实际,为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规范、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形成反应迅速、功能周全、处置高效的应对机制,增强广大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提高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处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要以“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及时抢险、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加强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完善信息报送和气象灾害防抗制度,做好建筑物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发展我区经济营造一个稳定、祥和、安全的环境。

1.3编制依据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3.3《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3.4《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5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1.4气象灾害基本情况

1.4.1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冰雹、冰冻、积雪、霜冻、大雾、龙卷风、飑线、强对流天气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自然灾害。

1.4.2地处东亚季风区,濒江临海,气候情况复杂,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其中台风、暴雨、大雾、连续高温、冰冻、积雪、雷电、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已成为威胁区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地区各类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近百人,伤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气象灾害或与气象有关的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整个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以上。年9号“麦莎”台风在浙江北部登陆北上过程中,正好和天文大潮、暴雨三碰头,对形成很大的威胁,安全转移2万余人,大风、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逾二亿元。2002年和2003年各有1人因雷击死亡。北靠浦东国际航空港,东临国际洋山深水港,临港新城也已全面建设,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均将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密度也很高,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一旦发生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都会十分严重。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针对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在《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下进行编制,是管理协调本区气象灾害事故紧急处置体系相关资源,组织指挥防范和应对在本区范围内气象灾害事故的整体计划、规范程序和行动指南。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2.1.1区气象局的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区气象局为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联动单位,在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区应急委的统一组织下,具体负责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区气象局成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气象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气象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业务科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处置办公室设在业务科,由业务科、行政科、防雷办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主任由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业务科科长担任。应急办公室下设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和应急处置小组。专家组成员由局领导、业务科、防雷办业务骨干组成,同时特邀市气象局有关专家。应急处置小组由业务科和防雷办有关人员组成。

2.1.2区气象局还承担以下职责:

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和预警信息、警报的,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为区政府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具体协调处理和及时报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中的有关情况;

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2.2组织体系框架

本区各相关部门或单位应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配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2.1区应急联动中心职责

负责受理全区范围内雷电等灾害事故的报警;

负责协助区气象局组织相关联动单位对雷电等灾害事故进行应急处置。

2.2.2区公安局职责

负责现场治安警戒;

组织实施现场救生;

组织交通管制、车辆疏导。

2.2.3区消防局职责

扑救气象灾害造成的火灾;

组织实施火场救生,转移处理易燃易爆物品。

2.2.4区建委职责

做好建设工程应急处置排险抢救工作。

2.2.5区电信局职责

组织勘查损坏的通信线路和设施情况;

组织现场应急通信处理;

组织修复因气象灾害造成的通信设备和线路故障。

2.2.6区供电局职责

勘查损坏的电源设备情况;

实施现场应急电源处理;

组织修复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供电设备和线路故障。

2.2.7区卫生局职责

紧急输送受伤人员并做好院前急救;

组织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护。

2.2.8区民政局职责

协同有关单位调查、收集、上报和灾情;

组织灾民救济,安抚灾民,参与善后工作。

2.2.9区水务局职责

组织加固堤坝工作;

做好排水、抗旱工作。

2.2.10区房土局职责

做好房屋排险抢救工作。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措施、早落实的原则严格信息报告制度。

3.1.1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内容

3.1.1.1来源

区气象局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及时提供预警信息、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

3.1.1.2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灾情,包括气象灾害灾情、因气象服务而减少损失情况等。

3.1.2气象灾害信息审核和报送

3.1.2.1各应急救援部门、事故发生地所在镇、园区,在接到气象灾害报警信息后,要在组织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的同时,及时掌握和汇总相关信息,重要信息要迅速向区应急联动中心及相关单位报告。重大、特大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应在接到报警信息后三十分钟内分别向区应急办口头报告,在一小时内分别向区应急办书面报告。对迟报、漏报、隐匿不报,影响及时处理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及相关领导责任。

3.1.2.2区应急联动中心对收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认为要素不全、情况不够清楚的,分别做出以下处理:

属于区气象局、镇政府以及园区有关部门报送的气象灾害信息,应当立即退回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属于新闻单位、其他组织或者其他渠道上报的气象灾害信息,可速请区气象局予以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如果收到的气象灾害信息紧急、情况严重,应当边报告、边了解,并将后续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报送。

3.1.2.3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以采用业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传真等方式传递,并通过电话确认。

气象灾害信息接收处理单位应当24小时值班,收到信息后及时审核、处理。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测、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配合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3预警级别及

根据《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预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预警的方式、方法和渠道由区应急联动中心负责落实。区气象局根据监测预测结果,会同市应急指挥中心灾害性天气警报,并迅速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布。

进入预警期后,区应急联动中心、区政府、区气象局及有关部门可视情采取以下预防性措施:

(1)通过电视、电台等媒体向公众气象灾害警告,宣传气象灾害应急常识;

(2)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遭到气象灾害袭击的人员和重要财产;

(3)组织应急联动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4)其他必要措施。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本区气象灾害分为四级,即一般(Ⅳ级)气象灾害、较大(Ⅲ级)气象灾害、重大(Ⅱ级)气象灾害和特大(Ⅰ级)气象灾害。其具体定义为:

(1)一般气象灾害:一般气象灾害是指造成1人死亡,或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气象灾害。

(2)较大气象灾害是指造成2-3人死亡,或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500万元的气象灾害;

(3)重大气象灾害是指造成4-9人死亡,或经济损失大于500万元-1000万元的气象灾害;

(4)特大气象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气象灾害;

建立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个响应等级,分别应对上述四级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类别、预警等级、响应等级对应关系如下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应急处置期间,事件发生的单位和事件发生地的基层组织,镇、园区和有关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应根据需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每日向区应急办报告。

4.2.2现场信息采集。现场信息包括人员伤亡、失踪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待救援人员情况、危险源现状、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医救情况、现场救援进展情况和现场救援队伍情况、现场救援物资供应情况、现场环境监测情况。现场信息由现场指挥部采集,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4.3通讯

区气象局应急办公室和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应急办)应配置专用电话、传真机、互联网终端,并利用公用通信网建立通信联系。现场指挥部配置手机、手提电脑等通信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联络。

4.4指挥和协调

气象灾害预警或发生后,随即在事发地点或区气象局成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协调有关单位或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并及时向区应急办报告应急处置进展情况。

4.5应急处置

4.5.1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应急办受理气象灾害报警后,应立即予以核实,并向有关联动单位的指挥机构通报和下达指令,组织相关联动单位对气象灾害进行应急处置。台风、暴雨气象灾害相应启动防汛防台专项预案。

4.5.2区气象局在接到气象灾害报警信息或区应急联动中心的应急处置指令后,要立即出动应急处置队伍,奔赴气象灾害现场,并会同灾害发生地的镇政府或园区,组织协调各相关联动单位,对灾害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区气象局的应急处置专家组应立即开展以下工作:

(1)初步研判气象灾害的发展动向;

(2)初步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和成因;

(3)提出现场应急处置的建议;

(4)初步评估气象灾害的损失情况;

(5)向区应急联动中心和区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6)监测可能继续发生的气象灾害天气,及时跟踪上报后续灾情。

4.5.3气象灾害发生地的镇政府或园区等有关联动单位接到区应急联动中心的指令后,应立即派员前往气象灾害现场参与应急处置。

4.5.4区应急联动中心在必要时可组织联动单位采取下列现场应急措施:

(1)人员紧急疏散;

(2)封闭、封锁气象灾害事故现场;

(3)应急电源处理;

(4)电子信息系统紧急保护;

(5)报请区政府同意后,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

(6)其他必要的应急措施。

4.5.5气象灾害发生单位和所在社区负有对气象灾害进行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4.5.6一旦发生应急处置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以及特大、特殊的气象灾害,区应急办、应急联动中心等应报请或由区应急办直接决定,启动紧急处置程序,扩大响应范围,提高响应等级,在相关指挥场所或适当部位开设紧急处置指挥部。区政府分管领导(紧急状态和特殊情况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乃至区委主要领导)直接领导指挥部工作,并在必要时担任总指挥。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应急联动中心、气象、公安、消防、建设、通信、电力、卫生、民政、房地等部门领导协助指挥,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4.5.7气象灾害发生地的镇、园区应当根据区紧急处置指挥部指令,立即组织属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调动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确保紧急处置行动有效进行,并采取下列措施:

(1)监测可能继续发生的气象灾害天气;

(2)组织营救、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3)消除火灾危险源;

(4)抢修被损坏的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

(5)维持社会治安;

(6)其他必要措施。

4.5.8根据需要,由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区气象局负责开设紧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区应急联动中心、公安、消防、建设、通信、电力、卫生、民政、房地等部门领导参加,指挥长一般由区应急委或区气象局领导担任。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4.7.1区、镇(园区)、人防地下工程、学校及大型空旷的文体活动场所等,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在应急情况下为群众提供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4.7.2应急避难场所内应设应急指挥所、应急供水、应急宿区、应急照明用电、应急厕所和应急医疗保障等必须的预留位置和基本保障设施,并设置标志牌。

4.7.3气象灾害发生时群众的安全转移由属地所在单位、政府或组织负责,涉及火灾、毒气泄漏等事件,在气象专家和其相关专业专家的指引下,疏导群众向上风方转移。

4.8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气象灾害除台风、高温、低温结冰外,发生的特点具有局部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教育,发放防灾手册,增强公民危机防备意识、应急基本技能和向区气象局应急办及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气象灾害信息的自觉性。

4.9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区气象局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效果评价系统,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结束后,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迅速作出处置前和处置后的初步评价。

4.10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信息保密和信息按《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4.11应急结束

现场危险状态得到控制和消除或气象灾害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负责决定、或执行的机构宣布解除或调整预警响应等级,组织撤收抢险救援队伍。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5.1.1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消除气象灾害的后果和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做好物资、劳务的征用补偿工作,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5.1.2区政府组织气象、民政等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受损程度,评估、核实所造成的损失情况以及开展紧急处置工作的综合情况,报上级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5.1.3区民政、环卫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展开安置灾民、现场清理等善后工作。

5.2社会救助

5.2.1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

5.2.2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开展经常性的募捐活动,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等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纳国际非政府组织捐赠救助款物。区侨办要加强与广大华侨、侨胞的联系,帮助有赈灾意愿的华侨、侨胞实现其意愿。

5.2.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具体应急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5.3保险

气象灾害发生后,各有关保险公司应及时定损理赔。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因定损理赔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情况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

5.4调查和总结

5.4.1气象灾害处置完毕后,区气象局应及时成立气象灾害调查组,迅速展开气象灾害的调查、取证和原因分析工作,准确查明原因,并作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总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对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区政府作出报告。区、镇、园区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调查,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情况。

5.4.2对责任事故,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5.4.3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总结预防、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中的经验和教训,组织力量修订应急预案,逐步完善应急机制,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6.保障措施

6.1应急队伍保障

由区气象局组织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小组,与公安、消防、建设、通信、电力、卫生、民政、房地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共同构成统一协调的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各类抢险救援队伍要合理编成和配置,配备先进的专业器材和交通工具,积极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和执行任务能力,确保遂行和完成抢险救援任务。

6.2技术储备与保障

6.2.1区气象局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对气象灾害成因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由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工作;

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训。

6.2.2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2.3各相关部门或单位应做好本部门的应急技术储备工作。

6.3通信保障

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期间,区气象局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区气象局办公室负责本区雷电等灾害事故应急总值班工作。区气象局总值班室电话为:68012645、68012667,也可通过气象网站的留言栏留言。

6.4装备物资保障

为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区气象局配备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车及相应的警灯警报装置(严格限制使用),车内配置专用气象探测仪器设备、通信设备及气象灾害处置必需的专业设备和物品,加强日常保养,以备发生气象灾害时紧急调用。各相关专业队伍应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和工具,做好各专业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工作。

6.5科技保障

加快建设本区气象灾害及自然生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特别是在沿江沿海、人口密集城区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大气风廓线仪,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立体气象探测网络,建立数值预报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和预警信息通报平台,及时准确预测预报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强度等要素,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

6.6经费保障

应对和处置气象灾害工作所必须的专项资金和建设资金,区财政要予以保障,专款专用。

6.7法制保障

加强本区关于防御气象灾害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御、应急工作,和对气象灾害的灾情调查和成因鉴定,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的组织协调工作。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气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宣传。宣传有关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广大群众了解气象灾害的特征,熟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求,熟知各种气象灾害的防御指引,增强自身的防护能力。

7.2培训

区气象局应当对本部门的应急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本部门人员开展气象灾害应急预演。

7.3演习

区气象局应加强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队伍的演练,不断锻炼队伍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处置流程,提高处置效率。

8.监督检查与奖惩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行政领导要加强对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奖惩办法,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充分到位。

9.附则

9.1预案目录

9.2预案管理

本预案的起草由区气象局负责,邀请区有关单位专家征询意见,并按照区应急委办公室的要求报审、专家评审,由区应急委备案保存。每年在预案演习或启用后,根据实际情况由气象局完善修订,报应急委备案。

9.3制定与解释

区气象局是本预案的制定与解释机构,对预案的意见或建议请与区气象局处置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

9.4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成文下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