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防治工作方案
时间:2022-03-30 02:19:00
导语:地震防治工作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总则
1.1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我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与救援)的指示精神,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城市整体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在区委、区政府、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领导下,坚持依法防震减灾和各司其职的原则,结合()实际震情,制订市区地震应急预案。
1.2编制目的
1.2.1加强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增强抗震救灾指挥、组织和协调能力。
1.2.2提高抗震救灾快速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1.2.3坚持各司其职原则,确定地震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设置及职责,明确各相关部门分工,依法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1.2.4规范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和程序,完善与实际震情相适应的应急处置体系,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化和决策科学化。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3)《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4)《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5)《市地震应急预案》;
(6)《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1.5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区、镇两级人民政府按照地震应急预案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及处置职责。
区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应急的主体。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事件,区人民政府视情况报市人民政府,由市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由国务院实施国家地震应急,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
地震应急应逐步形成广大群众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
1.6基本情况
1.6.1历史地震概况
1.6.1.1及其邻近地区(N29°-34°、E118°-124°)介于华北地震区南缘和华南地震区之间,属我国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域。
1.6.1.2及其邻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5-5.9级地震44次,6-6.9级地震17次,7级以上地震1次。史料记载,行政区内陆地上最大一次地震是1624年9月1日的43/4级地震。
1.6.1.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生有感或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震总共有14次,主要分布在南黄海、太仓和溧阳一带,以及长江口和市行政区内。
1.6.1.4行政区域内也存在着地质断层,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如1982年的1.5级地震,有感范围达11平方公里。
1.6.2区域地震孕育环境
1.6.2.1及其邻近地区跨越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三大构造单元。研究查明地区至少有19条断裂带,其中有两条为晚更新世曾经活动的断裂。
1.6.2.2地区的断裂构造骨架中,南、北两侧为东西向构造带,其间斜向分布有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的断裂。
1.6.2.3东西向构造带中以西北的甪直-黄渡断陷较为重要,历史上发生过1731年5级地震和1678年的43/4级地震,中小地震也较多。
1.6.2.4斜向断裂以北北东向的廊下-大场断裂、北东向枫泾-川沙断裂(又称松江断裂)和北北西向的太仓-奉贤断裂以及罗店-新场断裂最为重要,这些断裂正好在市区附近交汇。陆域行政区内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地质构造,而长江口东海域曾发生两次大于6级的地震。
1.6.3地震发展趋势
1.6.3.1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将市大部分地区的基本烈度确定为Ⅶ度,2001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除崇明县、青浦、松江和金山区部分地区外,其它地区都确定为相当于烈度Ⅶ度的区域。1996年国办发[1996]2号文件将列为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6.3.2南黄海海域和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台湾地区的大震,对会产生较大波及影响。
1.6.3.3地区存在着受及其临近区域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波及和本区域发生有感地震的威胁。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防震减灾联席会议
本区地震灾害的管理与就急处置的责任主体是区人民政府,区地震办公室负责地震的日常预测、预防和发生有感地震时协调。为更有效地实施地震的预防与发生地震后的应急处置,建立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参与联席会议工作的有地震办、人武部、公安分局、民政局、建交委、发改委、经委、外事办、信息办、教育局、房地局、农委、水务局、科委、气象局、财政局、国资办、供电分公司、电信局等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地震办。
2.2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指挥部
当发生地震灾害时,成立区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整体转换),其工作任务是:确定应急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必要时申请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协调兄弟区县协助救灾;接受市防震减灾指挥部指令,组织力量协调兄弟区县实施抢险救援工作;承担其它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其工作任务是:汇集、上报震情和抗震救灾时展情况;提出搞震救灾具体措施和建议贯彻区防震减灾指挥部指示,协调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及本区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跟踪震情动态;研究制定工作措施,指导抗震救灾宣传和新闻统稿;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务类文书的准备和整理归档等。办公室内设有指挥协调、对外联络、专家咨询、震情信息和条佣保障等工作小组。
2.3应急处置指挥长
适应地震灾害的响应等级,对应确定应急处置指挥长。
当本区发生有感地震时:
指挥长:区政府分管领导
副指挥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区地震办公室主任
当本区发生地震灾害时:
指挥长:区政府区长
副指挥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
区府办主任
区应急办主任
区地震办主任
区人武部主任
区委宣传部部长
公安分局局长
区民政局局长
区建交委主任
区卫生局局长
2.4地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框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地震监测预报
不断完善区地震前兆监测手段和宏观观察点建设布局。依托现有地震观测台(网),建立和优化地震监测网络,利用现代化网络系统对地震监测信息进行检测、传递、存储和报送,为市地震局及相关分析预报机构提供第一手可靠数据。
3.2预警预防
3.2.1在中国地震局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的基础上,组织震情跟踪,做好防震准备。
3.2.2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区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加强震情监视和前兆监测,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
3.3地震预警级别及信息
3.3.1地震预报
依据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严格管理地震预报。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国务院办公厅,本区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统一由市人民政府对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
3.3.2临震应急
3.3.2.1临震预报权限
临震预报由市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地震预报的规定统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
3.3.2.2临震预警行动
市政府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可宣布本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并公告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临震应急期一般为十天,必要时可以延长十天。
3.3.2.3临震应急反应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等级划分
本区地震应急实行分级响应
4.1.1.1严重破坏性地震灾害?级响应,Ⅶ度以上(含Ⅶ度),有重大人员伤亡,并造成严重直接经济损失。
4.1.1.2一般破坏性地震灾害?级响应,烈度Ⅴ-Ⅵ度,有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建筑物和构筑物有破坏,造成一定规模的直接经济损失。
4.1.1.3一般地震灾害?级响应,烈度Ⅴ度以下,震感明显,无直接人员伤亡。
4.1.2地震应急等级标准
4.1.3有感地震应急启动条件
本区(市)行政区域内及其邻近地区发生地震并明显有感,达到一般应急等级(Ⅲ级),区地震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即启动。
4.1.4破坏性地震应急启动条件
本区(市)行政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并有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构筑物倒塌,达到紧急应急等级(Ⅰ级、Ⅱ级),由区地震办建议区政府启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
4.1.5临震应急启动条件
市人民政府地震临震预报后(包括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区政府即可宣布进入临震应急期,启动临震应急程序。
4.2地震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4.2.1地震应急处置机构职责
4.2.1.1本区(市)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区地震办负责报告震情,建议区政府启动“区防震减灾应急处置(由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即时转换”。
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流程见附图2。
4.2.1.2本区(市)发生有感地震时,由设在区地震办的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负责处置。
4.2.2专家辅助决策指挥
4.2.2.1成立区地震应急处置专家决策咨询组,主要由地震、建设、消防、交通、信息、管理等专家组成;
4.2.2.2根据地震等级,专家组相应进入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辅助决策。
4.2.3信息技术指挥系统
4.2.3.1发生破坏性或有感地震时,依托市地震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震情信息技术支持,包括:
a震情监测预警综合信息系统;
b地震趋势预测判定系统;
c华东地震信息网络系统;
d市防震减灾应急辅助决策系统(GIS应用);
e双向视频音频处置指挥系统;;
f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实时建立震情及通报参数确定、灾情速报;
4.2.3.2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依托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的以下信息技术支持指挥系统:
a抢险救灾资源信息系统(主要救援力量);
b双向视频处置指挥系统(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与市地震局及区抗震救灾指挥部);
c抢险救援现场反馈系统;
d启动立体机动分指挥系统(空中、水上);
e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实时震情及参数确定,灾情速报。
4.3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4.3.1有感地震应急处置程序(按时间顺序)
4.3.3抢险救灾行动
4.3.3.1破坏性地震抢险救灾
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部队、武警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3.3.2破坏性地震抢险救灾行动实施
震后二十分钟内,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令启动各分预案和各镇(园区)地震应急预案,并按预案要求和程序实施抢险救灾行动。
4.3.3.3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及街道应急指挥遵循应急工作属地化原则,另行制定预案。
4.4震害实时评估与速报
4.4.1震害评估
震害评估分为两个阶段,震时震害评估是指震情发生后十五分钟至四小时内,进行不间断的速报;震后震害评估是指震情四小时后进行的报告。震害评估内容: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建筑物构筑物工厂设施、工程设施等损毁情况以及地表破坏状况、本地区烈度影响范围及等震线图、社情与民情。
配合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队进行震害评估,各镇(园区)民政机构协助。如震害严重,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令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公安、建设等部门予以协助,并提供必要帮助。
4.4.2震害评估速报程序与要求
震害评估负责部门必须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向市地震局、区委、区政府、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
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震害评估规定和要素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
4.5震情灾情公告报送与处理
4.5.1震情新闻规定
4.5.1.1在地震发生1小时内,区地震办负责震情新闻稿拟定,内容为: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对于本市行政区外的地震可将地震三要素及时通告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可利用各种手段通告全体市民;震后6小时,根据初步掌握情况,完成灾情新闻稿。
4.5.1.2灾情与救灾新闻稿以及震情趋势判定意见由区委宣传部审定并。
4.5.1.3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区委宣传部、区地震办和区民政局按市有关规定和本部门职责做好信息、震情灾情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区委宣传部及时组织新闻。任何新闻媒体不得擅自报道虚假信息。
4.5.2灾情及地震预报
4.5.2.1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将收集的灾情、震情及时报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并抄送市地震局,同时与兄弟区县及时沟通和传送相关信息。
4.5.2.2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的规定》程序权限和要求严格管理破坏性地震预测工作。
4.6通讯
4.6.1启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信息技术系统,利用公共网络和国家地震Apnet网获取破坏性地震信息,保持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实时保持与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的通信联络,获取地震灾害现场情况。区信息委迅速了解和掌握全区通信状况,并要求电信部门做好通信设施设备维护和抢修工作。
4.6.2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地震现场通信设备赶赴灾害现场,保持灾害现场与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
4.7指挥和协调
4.7.1Ⅰ级、Ⅱ级响应
区人民政府领导辖区内地震应急工作;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地震应急工作。
(1)区政府领导辖区内地震应急工作
区地震办公室向区政府建议启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部署本辖区内地震应急工作,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组成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人员抢救、工程抢险与生命线修复工程等应急工作。
(2)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地震应急工作,指挥部根据灾情程度和规模,决策处理以下事项:
第一、请求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调动市地震紧急救援队、武警和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第二、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后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保障。
第三、指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镇(园区)进行抢险救灾。
第四,协助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4.7.2Ⅲ级响应
区地震应急处置中心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地震应急工作,区地办负责了解震情、灾情和民情,并报告市地震局。
4.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地震应急队伍与其它相关灾种救援队伍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9群众的安全防护
4.9.1各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和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9.2民政部门要迅速为灾民设置避难集聚地,紧急提供帐篷、帆布、毛毡等物资,组织灾民转移,妥善安置灾民。
4.10次生灾害防御
4.10.1消防部门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处置地震次生灾害事故。
4.10.2区经委、区建设与交通委、区信息委、区供电局、区燃(煤)气公司、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4.10.3区环保局加强环境的监测、控制。
4.10.4区房地资源局会同建设、水务、水利、交通、市政等部门加大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4.10.5区安全监管局督导和协调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
4.10.6区疾病控制中心加强疫情监控,防止震后疾病流行。
4.11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4.11.1破坏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各镇(园区)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伤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
4.11.2根据震情适时开展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活动,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及社会各界参与救灾捐赠工作。
4.12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4.12.1配合市地震局组织开展地震烈度调查,确定发震构造,调查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做好地震现场协调工作。
4.12.2区地震办和民政局配合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在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园区管委会)的配合下,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4.13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在市政府宣布应急处置解除后,由区政府宣布应急处置结束。
5.后期处理
5.1善后处置
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家和市有关规定适当补偿或作其他处理。
5.2社会救助
5.2.1区民政局按市民政局和区政府的指示,负责接受和安排国际社会和外省市提供的紧急援助。
5.2.2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的救助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和市民参与灾害救援和救灾捐赠活动。全区救灾捐赠活动实行归口管理,由区民政局根据受灾情况和灾民救济需求情况,经区政府批准后,统一组织予以实施。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救灾捐赠的义演、义赛、义拍、义诊等活动。
5.3保险
5.3.1由中国保监会局依法做好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
5.3.2建立地震社会应急志愿者与区地震紧急救援队工作人员的保险机制。
5.4调查和总结
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规定》和《地震现场工作规定》要求,区地震办和区民政局迅速提交震害、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综合评估报告,区政府及时向市政府呈报震灾评估报告。
当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时,区地震办可请求市地震局地震损失评定委员会和有关单位的相关地震灾害评估专家,协助做好全区的震害最终评估与统计工作。
6.应急保障措施
6.1震情信息保障与通讯保障
6.1.1区电信局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本区相关电信企业对抗震救灾指挥部门的通信保障和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负责组织协调对受损通信线路、设施进行抢修和临时应急通信畅通保障工作。
6.1.2由区信息委和区应急联动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网实施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区地震应急处置指挥中心的应急指挥通信保障。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根据抗震救灾需要,组织协调灾害现场的应急通信保障。
6.2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城市地震救援需要大型机械和特种技术装备(拥有云梯车、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顶升设备及特种救援设备的性能,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区有关职能主管部门,要重视抗震救灾技术装备建设,为实施地震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提供强有力保障。
6.3队伍保障
6.3.1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和重建以及地震科普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建设一支与地震应急和防震减灾综合管理相适应的队伍。
6.3.2公安、消防、武警、医救和生命线工程等部门是本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时的主要救援力量,承担本区的抢险救灾任务。必要时由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市地震局请求地震救援队或向部队请求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应急队伍资源及其组织方案如下表:
6.4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警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应急保障的组织与实施;水路管理部门负责水上应急交通保障的组织与实施;各交通运输部门保证抗震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的紧急输送,保障抗震救灾工作需要。
6.5电力保障
区供电局负责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保障电力供应,确保地震应急处置重要部门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
6.6医疗卫生保障
6.6.1区卫生局协调全区医疗单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120医疗急救中心承担伤员院前抢救和转移任务。
6.6.2医疗单位应及时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做好伤员的收治工作,保证地震时受伤人员的抢救治疗。
6.6.3区卫生局协调组织有关医疗单位组建应急救援医疗队,配备药品、医疗器械,必要时参与做好伤员的现场救治工作。
6.6.4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环保局积极做好灾害事故现场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工作,及时控制传染源,必要时做好现场消毒工作。区卫生监督所加强生活饮用水与饮食卫生管理。
6.6.5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协调组织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器械与药品,以备震时抢救伤员所需。
6.7社会治安保障
6.7.1区公安分局负责震时的社会治安维护和组织实施,防止和打击受灾区域各种犯罪行为。
6.7.2地震发生后,公安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对政府首脑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防范以及治保工作,在救灾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持秩序,必要时及时疏散受灾群众;交、巡警部门负责维持地面道路交通秩序,视震情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并保持应急救灾物资运输道路交通的畅通。
6.7.3开展群防联防,积极发挥社会保安组织在治安管理和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
6.8财(资金)物(救灾救济物质)保障
6.8.1区、镇(园区)两级政府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预留相应资金用于地震监测、工程抗震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救灾救济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6.8.2在本区统一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中,确保抗震救灾所需的救灾器材和生活必需用品的应急供应。救灾物资储存由实物储备向生产潜力信息储备过渡,通过建立应急生产启动机制,实现救灾物资动态储备;严格储备物资的管理;积极开拓与兄弟区县及邻近省市建立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以备本区在物资短缺时,可从兄弟区县及邻近省市迅速调入;必要时可征用其他部门和社会物资。
6.8.3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依法配置、统筹、征用救灾所需的各类装备、器材、物质等资源,以保障抗震救灾工作正常进行。
6.9技术储备系统保障
6.9.1紧紧依靠市地震局储备的地震应急专家组和自主培养区地震应急专家队伍作为地震应急技术骨干力量,包括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维护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伍、应急救援队及后备专家队伍建设,以保障并服务于应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灾损评估、烈度考察和房屋安全鉴定。
6.9.2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是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平台。加强监测、通信、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卫星遥感系统(RS)等先进技术手段的综合利用,在充分利用区应急办指挥中心现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提升,实现震情灾情快速响应、应急指挥决策、灾损评估与动态跟踪,保证应急工作科学决策和准确指挥。
6.9.3地震应急指挥决策要实现智能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确保决策科学高效。加快建设并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设施设备,保障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区应急联动中心、区有感地震应急处置中心、市地震局、市抢险救灾指挥部和震害调查现场之间的双向视频、音频系统可靠运转。
6.10供水保障
6.10.1地震发生后,区防汛指挥部、区水务局、区自来水公司负责保障全区生活饮用水和消防用水的供给,承担全区供水管网的抢修与维护。
6.10.2地震发生后,区防汛指挥部、区水务局负责协调组织防汛堤墙和海塘的加固与维修。
6.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区地震办、区规划局、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要结合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
7.宣传、培训和演练
7.1公众信息交流
区、镇(园区)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在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把地震判定信息向社会,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区地震办会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市民避震、自救和互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加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7.2培训
区政府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与救援人员、地震应急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7.3演习
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在地震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在区、镇(园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地震办负责全区地震演练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普及自救互救技能及避险手段和方法,提高各部门综合协同能力,根据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对地震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
8.监督检查
由区地震办会同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区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9.附则
9.1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
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生命线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物品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场地和文物古迹破坏不折算为经济损失,只描述破坏状况。
9.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政府批准。
各镇(园区)应当参照本预案制定本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当参照本预案制定相关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区地震办备案。
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及时修订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区地震办负责。
9.3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时区地震办视谣言范围大小上报区政府,委派专家分析谣言起因,做好宣传与疏导工作。同时负责及时跟踪和反馈。对于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谣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平息。区地震局应及时将有关处理结果和过程按有关规定上报市地震局和市政府。
9.4特殊时期戒备
当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区地震办组织戒备,震情值班,加强地震监测等工作,确定统一宣传口径,并将应急戒备情况适时上报区政府和市地震局。
9.5奖励与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9.6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地震办负责制订,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由区地震办负责解释。
9.7预案实施间
本预案自批准之日起实施。
- 上一篇:财务风险投资运作管理论文
- 下一篇:防汛防台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