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发展方案
时间:2022-02-20 03:28:00
导语:粮食流通发展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体现粮食流通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本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三年(2008-2010年)行动方案。
一、*粮食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粮食流通简要回顾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价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促进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粮食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对粮食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增强。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基础上,放开粮食市场,培育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粮食流通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在“十五”期间基本得到解决,消化粮食财务挂账12.65亿元,销售处理“老粮”104万吨,分流安置职工近4.2万人,职工人数减少75%。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粮食收购、粮食储备和粮食市场供应主渠道作用。
2、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持续稳定。2006年,本市年粮食总产量111万吨,年粮食总需求量550万吨,其中口粮370万吨,饲料用粮140万吨,工业用粮40万吨。近5年来,全市粮食收购83.88万吨,年均收购粮食16.78万吨。为有效掌控粮源,平衡粮食供求,除了粮食批发市场稳定吸纳粮源以及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外,*年起市政府与黑龙江、吉林省政府签订省市间粮食产销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购销量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85万吨,本市还与江苏、河南等地建立长期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为本市粮食市场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3、粮食储备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按照国务院要求,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由原来***万吨调整到***万吨(贸易粮,下同)。地方储备粮运行建立轮换新机制,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保持地方储备粮规模基本到位。加强储备粮费用管理,推进储备粮轮换竞价交易。地方储备粮发挥了稳定粮食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售粮利益的积极作用。
4、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建成10个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50万吨,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20万吨,占年粳米消费量的57%。粮食批发市场发挥了吸引粮源、稳定市场、搞活流通的重要作用。本市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已经成为粮食零售供应主渠道,专业粮油商店、菜市场粮食经营不断规范,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更加完善,多业态、多形式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方便居民购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粮食消费需求。
5、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年5月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后,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依法管粮,粮食流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市政府《*市粮食收购资格暂行规定》,公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条件。本市还制定、实施粮食流通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统计报表制度、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配套制度,初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确保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并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本市粮食流通产业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是本市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本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物流设施与国家实施粮食流通“四散化”要求不相适应,东北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对本市掌控粮源形成一定制约,仓储设施配置与地方储备粮规模不相匹配。
二是粮食市场运行方式较为粗放,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粮食流通服务功能与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努力推进本市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以增强本市粮食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把市委、市政府对本市粮食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推进落实“完善四个体系”、“建设三个平台”、“健全一个网络”等八项主要任务,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是我国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粮食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全市各类粮食企业要围绕增强本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个中心和维护粮食市场供应稳定这个大局,开展粮食经营,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2、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粮食流通主导型的特点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要求,要继续坚持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流通吸纳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快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稳定和开拓粮源渠道,保障本市粮食供应。
3、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扩大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发挥其规范、稳定市场和保障政策性用粮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载体。同时,继续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提升粮食流通产业科技水平。始终坚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强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突破粮食产后减损、绿色储粮、科学储存和综合加工关键技术,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5、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注重挖掘粮食流通各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潜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提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粮油加工能耗,防止粮油加工及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三)主要目标
今后三年,*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粮食行业整体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市场供应确保持续稳定。主要目标如下:
1、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本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100万吨,年粮食需求量基本稳定5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增长2%左右,饲料用粮减少5%左右,工业用粮增长1%左右。外省采购和进口粮食保持在450万吨左右,其中粳谷为220万吨左右。
2、确保地方储备粮充足有效。地方储备粮做到规模到位、结构合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宜存率达到88%以上,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运行机制,增强储备粮调控市场的关键作用,确保地方储备粮调得动、用得上。
3、稳定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重点发展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以稻谷、玉米为主要品种的长期稳定产销合作,年合作规模达到100万吨,其中粳谷65万吨,不断探索产销合作新方式,逐步完善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4、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粮食加工布局要适应粮食市场需求和应急保障供应的要求,适当扩大大米和面粉加工能力,坚持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提升粮食加工产业能级,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建成10家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能耗,注重环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5-6个*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5、基本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优化粮食储备库布局,加快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粮食物流及配套设施平台,增强粮食流通辐射能力,全市粮食总流通量达到900万吨左右,逐步使*成为“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粮食安全和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粮食流通服务。
6、粮食流通保持畅通便捷。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交易服务功能齐全,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成为吸引国内外粮源的重要通道,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70万吨以上,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30万吨左右。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油零售网点布局合理,方便消费。
7、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有效。全市建立800家以上粮食应急供应指定零售网点,实现应急保障供应粮源、加工、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无缝对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8、节粮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大力提倡节约粮食,注重粮食产后减损,注重粮食流通每个环节节粮措施,粮食仓储保管年自然损耗控制在0.2%以内。粮油加工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全国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完成粮食流通产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国内外众多粮商到*从事粮食经营,带来更多的粮源,稳定和丰富粮食市场供应,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2、推进粮食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外环线以外大型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建成1个区域性中心粮食批发市场、4-5个大米交易量较大的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稳定提高批发市场年粳米交易量。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电子竞价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使本市粮食批发市场成为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粮食交易平台。
3、进一步完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以全市各类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骨干,以专业粮油商店和社区菜市场为基础,不断完善本市粮食零售供应网络,鼓励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特色服务到社区设立粮油专卖店(柜),服务市民,方便购买。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要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供应政策,保质保量供应粮食。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1、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运行机制。抓紧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规范储备粮管理运行程序,健全储备粮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储备粮轮换要注重市场运行机制,与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相结合,与市场供应相协调,有利于储存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有利于降低储粮成本。继续推进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交易,注重完善“藏粮于企”储备方式,强化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提高监管透明度和运行效率。
2、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结构。储备粮品种结构要与市民粮食消费结构相一致,在稳定地方储备粮总规模***万吨的基础上,粳谷品种比例不少于50%,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存比例。储备粮布局结构要与市场应急保障供应相适应,储备库要布局合理,有利于调运轮换,有利于仓储保管,有利于市场应急供应。在有效利用本市现有粮库前提下,探索公开招标、选择周边地区粮库承储地方储备粮。
3、切实加强储备粮库存管理。加强储备粮库存质量管理是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推行储备粮仓库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所有储备粮仓库必须达到“一符四无”的标准,逐步提高储备粮宜存率。创造条件采用低温储粮技术、绿色储存技术,提高库存粮食品质,保持储备粮常储常新。要加强库存质量监管,完善储备粮监测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储备粮出库质量安全。
(三)加快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1、进一步稳定和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符合国家“北粮南运”战略布局,符合粮食产销双方长远共同利益,也是保持本市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积极拓展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扩大合作规模,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稳定协调机制,深化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本市粮食经营企业采取转让、参股、租赁、承包、投资改造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收购、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建立本市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采购、储存、加工货源基地,形成本市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3、进一步畅通粮食产销合作运输渠道。“北粮南运”的关键是进一步畅通铁路运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根据调运需要安排运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市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实行铁水联运,扩大水路运输,减缓铁路运输压力。同时,加强产销衔接,尽可能均衡调运。
(四)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平台建设,增强本市粮食集散辐射能力
1、推进本市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政府规划和适当投资引导,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改造,重点对现有储备粮库配置机械化设备,完善散粮接卸设施,推动粮食进出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解决从东北铁水联运到沪散粮接卸转运,使本市大型粮食储备库与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基本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对接,形成本市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2、发挥本市大型粮食物流设施对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辐射服务功能。加快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本市粮食储存、加工和中转中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承担“北粮南运”、实行“四散化”粮食物流集散地和重要枢纽港。要不断强化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和运行能力,发挥其沟通南北、辐射东西、多式联运最大效能,服务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
3、加强郊区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优化本市粮食储备库布局。本市较大规模的全市性储备粮库建设已基本结束,粮库建设的重点要转向加强郊区粮食储备库的调整和建设。各区县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重点加强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储备库规模要与所承担的区县级储备粮任务相适应。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本市两个层面、不同规模、分布合理的粮食储备库布局结构,适应本市粮食供应稳定和储粮安全的需要。
4、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发展。为了保持本市粮食流通渠道畅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企业发展。建立跨省市及市内粮食物流“绿色通道”,重点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与各区县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之间的粮食配送物流“绿色通道”。
(五)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增强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市场优势,不断完善粮食订单收购,建立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实施粮食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和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不断提高本市粮食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本市粮食加工行业共同发展。
3、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加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本市粮食加工实现“产、学、研”联合发展,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大胆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大米和面粉加工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微胶囊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油脂加工要应用气体萃取工艺、酶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按照不同消费需求,发展优质绿色大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饭和全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粮食加工综合利用,开发以稻谷、米糠、小麦蛋白、淀粉、胚芽、麸皮、大豆蛋白、大豆皮为原料的粮食延伸产品。
4、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降耗粮食加工体系。要进一步调整粮油加工布局结构,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全市大米加工能力提高20%,面粉加工能力提高10%,油脂加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要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业节能降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粮食加工设施设备的使用,逐步淘汰这类劣势企业,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包装物,促进粮食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市粮食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六)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1、健全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消费、网点设置、粮油供应、社区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布局合理、方便购买、平战结合的原则,各区县在现有粮食供应零售网点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零售网点,作为政府指定应急粮食供应零售网点,形成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
2、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要着重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的加工、物流环节与粮源组织和供应网点之间的衔接。按照双向自愿、明确责任、有偿服务的原则,在现有社会企业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加工任务;选择若干物流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应急运输配送任务。粮源组织、粮食加工、物流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要实现无缝化有效对接,以确保应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完善粮食应急供应协作机制。按照国家和本市《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市和区县政府建立相应指挥机构和工作班子,统一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市、区县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按程序启动预案,组织协调各方人、财、物力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4、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是做好粮食保障供应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本市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及时监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粮食应急监测体系,为各级领导实施应急管理、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可靠决策依据,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实施市场监管、加强企业指导提供服务。
(七)健全粮食流通信息网络,提高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1、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粮食行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在粮食行业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行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粮食”基本框架,建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覆盖全行业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粮食行业降低成本、减少物能消耗的技术改造,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资源总量丰富、信息安全保障有力,不断提高本市粮食流通管理水平。
2、加快建设全方位监控的信息传输网络。基本建成粮食流通行业覆盖面宽、高效灵敏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监控和对粮食安全的预警预报。加快建立*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市与区县两级粮食预警和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粮食物流、加工、销售和社会统计等信息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3、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本市粮食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开发利用面向社会公众的粮食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和完善*粮食网建设,搞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运用申请处理系统功能,实现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机关内部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
4、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建立网上粮食交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粮食物流和交易成本,提高粮食交易效率。积极发展粮食网上购物平台,方便市民购买粮油商品,扩大市民网上粮食消费。
(八)完善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粮食流通依法行政能力
1、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要向区县延伸,向全社会、全行业延伸,进一步完善区县粮食流通监督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管,维护本市粮食流通秩序。
2、不断增强依法管粮能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质量监管为重点,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安全为目标,以人为本,严格监管,严格查处,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管理,使执法人员熟悉粮食流通有关法规、规章规定,掌握各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家质量标准、仓储设施和粮食运输等技术规范要求,逐步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
3、加强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对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企业进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建立健全库存粮食质量动态和原粮卫生状况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库存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创新粮食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公开信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本市粮食安全。
(二)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产销合作
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以粮食购销、加工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企业与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管理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重点支持本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主产区采用多种方式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三)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市场和粮食物流建设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和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各区县要重点支持本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粮食储备库布局调整的指导和协调。
(四)支持应用科学技术提升粮食企业发展水平
对坚持粮食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注重节约粮食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五)把握粮食产业发展导向
统筹规划和安排粮食流通建设项目,各区县对辖区内粮食应急保障供应定点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符合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予以支持。要清理整顿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和达不到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的小型大米加工企业。优化和调整油脂加工产业结构,扩大单体产能。
(六)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
行业协会是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既要加强行业自律,在规范粮食企业经营行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方面发挥指导、协调、自律作用,又要为粮食行业发展提供行业规划、项目评估、技术咨询、行业交流等行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