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时间:2022-11-05 05:28:00

导语: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市地质灾害类型概况

**市地处天山北麓,三面环山,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全市地质灾害较发育。灾种以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根据调查,区内各类地质灾害点共计186处,其中地面塌陷131处,占总数70.43%;崩塌14处,占总数7.52%;滑坡15处,占总数8.06%;泥石流26处,占总数13.97%。(详见下表)

各类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

地质灾害类型数量(处或条)占总数比(%)

大类分类小计合计

地面塌陷冒顶型地面塌陷13013170.43

人防工程(防空洞)土洞型地面塌陷1

崩塌基岩崩塌5147.52

堆积层崩塌9

滑坡基岩滑坡3158.06

堆积层滑坡12

泥石流沟谷型泥石流262613.97

全市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的总体格局表现为:**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其低山丘陵区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的高发区,且以地面塌陷为主;东部和南部的中高山、中低山区因气候干燥,植被稀少,风化剥蚀作用强烈,活跃的新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活动都加速了岩体的破碎和固体松散物质的生成,因而在前山带堆积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泥石流危害最大,地面塌陷、崩塌及滑坡次之;而在山间倾斜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倾斜平原,由于地势平坦开阔,因此地质灾害不发育。

因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是在我市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其中东部的六道湾煤矿、苇湖梁煤矿、碱沟煤矿和西山一带煤矿造成的地面塌陷已经对城市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二、地质灾害行政区分布

**市下辖7区1县,受其所处地貌单元不同以及人口的分布、人类活动范围等因素影响,各区、县及县所辖乡、镇、场地质灾害点的分布不均。如头屯河区,地处山前冲洪积平原,因而地质灾害点分布少。其它6个区灾害的分布也不尽相同,其中水磨沟区、米东区由于地处低山丘陵区,含煤地层发育,煤矿众多,地面塌陷灾害点密集分布;达坂城区地处中低山区,沟谷发育,泥石流灾害广泛分布。**县辖区涉及地质灾害的主要有4个乡、镇、场,分布于山前及山间冲洪积平原的乡、镇、场无灾害发生条件,如安宁渠镇、六十户乡、青格达湖乡、永丰乡等无灾害点分布;另外如托里乡以及达坂城区所属的柴窝堡管委会、天山牧场等,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虽灾害区域属于地广人稀,人类活动的微弱地区,但也需注重日常巡查检查,及时排查隐患,以保护牧民、牲畜安全。在有灾害点分布的6个乡、镇、场中,其发育的数量也有差别。其中板房沟乡相对较多,占**县总灾害点数的40%。

三、各类地质灾害类型描述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表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我市地面塌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煤田采空区顶板冒落形成的地面塌陷;二是人防工程(防空洞)顶板冒落形成的地面塌陷。其中煤田采空区顶板冒落是本区地面塌陷灾害的主要类型。

崩塌系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动,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我市主要为基岩崩塌和第四纪堆积层崩塌(垮塌)两种形式。

滑坡系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水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降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流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分类方法较多,其中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可将泥石流分为泥流、泥石流、水石流三种类型;按地形形态可将泥石流划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二种类型。

20**年**市共发生有记录地质灾害3起,分别为:

(1)20**年1月,米东区芦草沟乡芦草沟村四队,因采煤造成地面塌陷,导致耕地无法耕种。对此,我局已积极协调矿权人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协调解决。未造成人员伤亡。

(2)20**年4月19日,**县后峡地段发生山体崩塌,崩塌的碎石阻断了该路段通行,经后峡段交警中队协调指挥,险情基本排除,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3)20**年9月,仓房沟路长胜大队发生小型地面塌陷,一户民房发生垮塌,一人被困,后经救助安全脱险。未造成人员伤亡。

四、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市地质灾害分区共有4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有7个片区,总面积3651.3km2。

1、地面塌陷灾害高易发区面积814.3km2,分布在水磨沟区六道湾至八道湾及米东区的碱沟至芦草沟、西山一带、后峡盆地、达坂城区二十里店北、东沟乡方家沟。由于大小煤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历史,形成的采空区非常广泛,大面积连续或串珠状塌陷,严重影响城市的规划发展,毁坏了牧民的草场及当地生态环境,并造成人员伤亡。

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面积893.9km2,分布于西部的中高山带(包括216国道两侧)和东部的后沟312国道两侧。地貌形态呈中高山,地形陡峭,沟谷松散堆积物丰富,遇有暴雨或大量融雪,容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沟谷两侧易形成崩塌。此处一般为风景旅游区、山区公路和牧场,灾害频发,不但毁坏植被、道路,也给游人和牧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3、山洪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1943.1km2,主要分布于达坂城区的阿拉沟及艾维尔沟一带和**县南山山区蛇腰沟、西白杨沟、东白杨沟一带,地貌形态主要为侵蚀、剥蚀的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剥蚀风化作用强烈,产生大量的固体松散物。上述地段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常以大雨或暴雨形式出现,所以上述地区的山洪和泥石流极为发育,且多为群发性,突发性强,流动迅速,历时短暂,侵蚀、搬运、冲刷和堆积过程迅速,相应物质粒径变化范围大,先细颗粒后巨砾,冲刷能力大,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给当地居民造成灾害。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共有5个片区,总面积3**2.5km2。

1、地面塌陷灾害中易发区面积52.5km2,分布于达坂城区的艾维尔沟一带。

2、崩塌滑坡灾害中易发区面积80.0km2,分布于河谷两侧中、低山及丘陵区,地貌形态以低山、中低山及残山残丘为主。山体及丘陵普遍有砾石和黄土盖层,较为松散,形成一些不稳定斜坡,遇暴雨、地震、爆破、振动等作用,易诱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给居民和行人带来严重威胁。

3、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中易发区面积2940.0km2,分布于米东区中低山带、南山极高山、高山及低山丘陵带,该区侵蚀、风化作用强烈,岩体破碎,极易形成崩塌、泥石流,但由于人员稀少,形成灾害不大。在**河以西低山丘陵区,由于有丰富的坡积物,遇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另外,在中心城区的红山、黑甲山、蜘蛛山、鲤鱼山、雅玛里克山等地,由于人类工程建设和自然形成的高陡斜坡诱发崩塌、滑坡,对人员和过往车辆造成严重威胁。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共有4个片区,总面积2398.8km2。

1、崩塌滑坡灾害低易发区面积576.0km2,分布于中心城区阶地及两侧丘陵地区。该区地质环境条件稍差,人类工程建设频繁,在局部地段易形成一些不稳定斜坡,在降雨、振动等作用下,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2、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低易发区分布面积1822.8km2,海拔大于2500m,主要分布于博格达山的高山、极高山带及达坂城南部的中高山带,山体剥蚀、侵蚀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形成小型倒石堆,在暴雨、融雪季节形成泥石流和滑坡,但由于人际罕至,虽然上述地质现象频发,往往造成危害不大。

(四)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共有2个片区,总面积3508.6km2,分布在柴窝堡盆地和市区北部的冲洪积平原,该区不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

五、各区(县)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市所辖的7区1县,受其所处地貌单元不同以及人口的分布、人类活动范围等因素影响,各区、县地质灾害点的类型及分布也不同。本预案主要列出了危险性大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点,其它灾害点不能一一列出,但进行了总体说明。在全市186处地质灾害点中,危险性大的36处,危险性中等的110处,危险性小的40处。

(一)天山区

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其次为河谷平原,红雁街道办事处一带主要为山间盆地。区内经济繁荣,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及滑坡,危险性大的有2处,为黑甲山滑坡、燕南社区东侧滑坡。除局部地段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外,其它河谷阶地及丘陵区段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南部山间倾斜平原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二)沙依巴克区

区内地貌类型,东部为南北走向河谷,西部是雅玛里克山为主的中低山及丘陵地貌,区内地质灾害点共计5处,其中危险性大的为冷库社区滑坡、雅玛里克山滑坡、宝山路西侧南段滑坡、馒头山崩塌、平顶山东坡红庙子山崩塌。

(三)新市区

区内地貌以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其次为几座孤立低山及丘陵。区内大部分区域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孤立残山的危石(如蜘蛛山危石)或坡脚处斜坡稳定性较差,人工开挖山坡易发生崩塌,有崩塌隐患,给坡脚下居民造成严重威胁,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危险性大的灾害区为蜘蛛山崩塌、蜘蛛山东坡滑坡(部分地段经修建挡土墙隐患已消除)、鲤鱼山东坡崩塌、外贸地毯厂西侧崩塌(部分地段经治理,隐患已消除)。

(四)水磨沟区

区内地貌主要为山前湿陷性黄土低丘陵,地形以丘陵河谷镶嵌为特色。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由于采煤造成地面塌陷极为发育,共有25处,其中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已对城市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工程建设造成崩塌灾害也较为发育。煤矿开采地段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红山至水磨沟低山丘陵段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其余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全区崩塌、滑坡灾害区共有4处,其中危险性大的为红山虎头峰崩塌、水磨沟村崩塌、新民路荣昌社区崩塌、沿河路崩塌等,其中水磨沟村和沿河路崩塌隐患因人为继续开挖坡脚隐患加大,八道湾地区的原新纪煤矿和现天发煤矿采空区处,塌陷面积约200余亩,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五)米东区

辖区地貌形态主要包括平原、低山丘陵,区内煤炭资源丰富,采煤历史较长,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其中芦草沟乡部分民房受防空洞影响墙体出现裂缝尤为严重,须尽快实施治理,其次为崩塌滑坡灾害,共有灾害点34个,均为危险性中度。

(六)头屯河区

区内地貌以山前倾斜平原为主,大部分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南山牧场局部地区有灾害点2个,分别为南山牧场8号桥崩塌和黑湾子崩塌。

(七)达坂城区

区内南东为中低山及丘陵带,北西为高山区,为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及高山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平原区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共有泥石流19处,地面塌陷37处。

1、西沟乡:境内地质灾害主要为采煤后形成的地面塌陷,共有13处。地面塌陷集中在二十里店一带,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2、东沟乡:境内主要地质灾害为采煤后形成的地面塌陷,共有4处。其次境内中高山区时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但由于人员稀少,一般不形成较大灾害。

3、达坂城镇:境内东南的后沟地带,两侧高山对峙,峦峰叠嶂,山间有峡窄通道,两侧坡高而陡,基岩裸露,风化破碎强烈,支沟众多,较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目前已发生泥石流灾害1处。沿后沟沟底及东侧山腰分布有重要交通线312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兰新铁路,虽然公路、铁路部门在工程建设时已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必要的预防与治理,但仍存一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给铁路、公路交通造成较大威胁,该区段定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两侧山区尽管滑坡、崩塌、泥石流现象也较为发育,但人员稀少,造成的灾害不大,定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平原区地势平坦,不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定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4、阿克苏乡:境内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集中在阿克苏河沿线,共有2处,附近有牧民居住,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八)**县

西南部的甘沟乡、板房沟乡、永丰乡及萨尔乔克牧场一带,为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中低山带,这一带气候冬暖夏凉,风景优美,已成为**市旅游景区,但由于地处山区,降水丰沛,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给游人及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威胁。东部一带为博格达山的中高山、中低山和低山丘陵区,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较发育,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构成一定威胁,但由于人员稀少,形成灾害较少。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55处,其中地面塌陷37处,滑坡9处,泥石流7处,崩塌2处,危险性均为中-小。长胜大队采空区地面塌陷已发生多次,导致部分民房倒塌,现经多次组织协调,危房居民已基本达成一致,同意搬离塌陷区,但灾害隐患仍须及时治理。另外,216公路、312公路、后峡路段、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兰新铁路等交通沿线,虽然在工程建设时已对部分地质灾害进行了必要的预防与治理,但其他地段仍存在一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给铁路、公路交通造成较大威胁。其中,后峡路段已多次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在东白杨沟、后峡等地石灰岩矿开采形成了高陡边坡,形成多处危岩体,曾发生危岩塌落、人员伤亡的事故。

1、萨尔达板乡:境内地质灾害主要是采煤后形成的地面塌陷,共计17处,地面塌陷集中地段主要分布在东南沟和萨尔乔克牧场一带,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2、甘沟乡:境内由于采煤形成地面塌陷,不但破坏牧民草场,还威胁牧民生命安全。乡内地质灾害共有11处,其中地面塌陷3处,滑坡3处,泥石流5处。

3、板房沟乡:境内由于褶皱而形成许多槽状、山梁地形。区内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分别为5处、1处和2处,另外在后峡盆地,煤炭资源丰富,采空后形成地面塌陷也非常发育,共有14处。

4、水西沟乡:境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共有3处,其次为滑坡灾害1处。

六、地质灾害可能性分析

区内186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在人们防灾意识得到加强的同时,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治理与避让措施,较好地开展减灾防灾工作,那么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和危害性都将减少,甚至消除。虽然目前全市地质灾害虽然发生数量少、规模小,但部分灾害区分布距建筑(构)物及人口密集区较近,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尤其是红山虎头峰、鲤鱼山东坡不稳定斜坡、黑甲山斜坡、蜘蛛山东坡不稳定斜坡等四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议尽快由市政府组织,所在区人民政府牵头治理,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受地形气候条件变化及其他因素影响,**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有加大趋势,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各区(县)必须落实监测点、监测人及负责人,结合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巡查和预警预报工作。

七、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避让方案

避让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不让受灾对象进入可能的危险区内;其二将已处于危险区内的受威胁对象撤出。对于**市大多数地质灾害而言,避让是最优的选择,如对大多数煤田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采空区多为荒山,只要禁止人员、车辆等进入,即可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崩塌、滑坡的坡脚地带、泥石流沟口地带只是一些平房,居住条件本身较差,加上灾害的治理费用有限,政府应积极组织将其搬迁,减少损失。因此说,避让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是行之有效,贯彻以防为主的重要对策之一。

(二)治理方案

治理是在不宜采用避让方法时(躲不开或撤不走,或两者的代价高于用工程治理来消除灾害危险时)采用的防灾对策。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而言,治理工程费用较高,治理措施也较为复杂,在采取治理措施之前还必须对具体灾害作进一步工程勘察工作。针对**市各种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建议:

地面塌陷:对地下采空区采取强制放顶,回填恢复生态环境。崩塌、滑坡:排水工程(主要是地表排水与防渗);支挡工程(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减载清除、固化工程;坡面防护、喷浆等工程。

泥石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拦挡、排导);全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三)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捕捉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做出准确预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全市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是保证监测预报工作的前提。

针对**市地质灾害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简便易行的监测预报方法。

1、地面塌陷

(1)宏观地质调查法,对地表裂缝、塌陷的细微变化进行人工巡视,发现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加密监测。

(2)及时监测记录采空区范围变化。

2、崩塌滑坡

(1)大地变形位移监测,在崩滑体区外围设控制点,在崩滑体内布设监测点,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在崩滑母体与崩滑体之间裂缝两侧,以及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上裂缝两侧,设监测点,用钢卷尺、直尺测量裂缝的变化情况,或在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张等观察裂缝变化情况。

(3)宏观地质调查法,采用人工日常巡视,对崩滑体区出现的各种细微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变化明显地段,设固定点,加密监测。

3、泥石流

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取决于物质来源的数量、地形条件以及降雨量大小,而**市各泥石流沟这三项条件都具备,因此,监测的关键就是对激发因素降雨(暴雨)的监测,可采用设固定雨量监测站和临时雨量监测点方法进行雨量监测。

对于监测结果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于整理分析,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八、2008年**市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对于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区(县)政府做好防治工作,受益单位参与;对于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本着“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灾害诱发者进行治理。在市区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提醒群众注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是,由于不合理切坡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隐患已成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市属以及各区(县)规划、建设、国土、地震、安监、人防等部门应要求此类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加强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的地质环境监测和预报,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一)由天山区政府负责,在黑甲山片区进行整体开发时,对该山体滑坡进行治理;组织相关单位对燕南社区等地质灾害区滑坡进行治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二)由沙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冷库社区崩塌、馒头山崩塌、宝山路西侧南段、雅玛里克山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崩塌进行治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三)由新市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蜘蛛山崩塌、蜘蛛山滑坡、鲤鱼山东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区进行治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四)由水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水磨沟村崩塌、新民路荣昌社区崩塌、沿河路崩塌、原新纪煤矿和现天发煤矿塌陷区等地质灾害区进行治理。对于红山虎头峰崩塌由水区政府、市林业(园林)局和市交警支队负责,在山顶危险区域设立围栏和警示标志,在山下道路旁设立警示标志,在对悬石有影响的范围内禁止浇水绿化。委托专业单位对山体进行定期监测,委托权威单位对山体滑落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加固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红山人防工程不得再扩建。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五)由米东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辖区内崩塌、滑坡特别是芦草沟乡一带受防空洞影响的危房等地质灾害区进行治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六)由达坂城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阿拉沟河两岸及艾维尔沟一带泥石流、红山村南小沙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区采取治理和避让等措施。

(七)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辖区内(尤其是后峡段)崩塌、滑坡、南山山区蛇腰沟、西白杨沟、东白杨沟一带泥石流,长胜大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区进行治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等措施。

(八)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县、各区政府负责监督本辖区内煤矿对其造成的塌陷区进行治理,铺设防渗材料后,将城市建筑垃圾、工业废物进行处理后填埋,暂时不宜回填的应在塌陷区四周危险地段设立警示标志,禁止人畜通行和工程活动;对采矿形成的危岩体责成矿山企业处理。对暂不能治理的采取避让措施。

(九)由公路、铁路主管部门以及路段所在区人民政府负责对216国道、312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兰新铁路等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与治理。交通部门应加强对汛期前的交通巡检工作,组织人员及时清除危岩体,修建疏洪排洪设施。

(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高易发区)的环境监测预报,由气象局、防洪办等部门健全和完善气象、水文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遇有大的降雨、降雪等异常气象变化,应会同国土资源局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准备。

(十一)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高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在规划选址阶段,必须做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有重大价值或有重大影响的建设工程,还应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地震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对已探明的地震活动断裂带,建设工程应避开,对尚未探明的,应进行断层勘察。

(十二)两个开发区建议根据自身区域地质实际,在充分勘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本“方案”制定相应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

九、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是整个防治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各级政府必须发挥骨干作用,实行首长负责制。我市现已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各区(县)及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管理机构,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层层负责,使防治工作有序进行。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明确减灾责任和权益。对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受益者合理负担;对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者负责治理。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充分发动群众,让群众掌握相应的防灾知识并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使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地质灾害现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要将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到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来认识,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各区(县)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紧密结合,把除害与兴利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降至最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