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整治方案
时间:2022-09-11 06:35:00
导语:环境保护整治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7年,围绕节能减排、达标排放,国家加强了对各地区环保工作的督查力度。5月26、27日和6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督查组对蚌埠市有关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情况和入淮排污沟水质进行了明查暗访,检查结果反映出蚌埠市被查企业多数存在严重超标排放、违规试生产、入淮排污沟水质严重超标、环境质量差等诸多环境问题,少数企业存在拒不执行环保部门和政府停产要求的环境违法行为。7月3日蚌埠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实行“流域限批”,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整改任务。我县隶属蚌埠市,因此也被实行“流域限批”。
面对目前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部分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的严峻形势,根据蚌埠市人民政府《印发蚌埠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蚌政〔2007〕100号)精神,县政府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县开展为期3个月的加强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政府的整改要求,针对我县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制定如下专项整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整治环境违法行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促进全县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目标要求:通过集中整治,使我县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城市入河排污口水质状况有明显改善,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查处,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迅速提高,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确保我县全面实现“十一五”期间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二、工作任务、整治重点
(一)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执法整治。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总体要求》,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不得设置污染的工业和集约化畜禽养殖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现有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必须依法拆除,其中我县淮河饮用水源地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和老造船厂必须于9月10日前拆除。
(二)集中开展排污沟渠(口)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力量开展以苏马大沟、县经济开发区排水沟、荆家沟排污口、团结桥排污口、化肥厂排污口、城东排污口、东庙排灌站等为重点的排污沟渠(口)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谁使用、谁出资”的原则,制订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治任务。
老城区排污口环境综合整治:由县建设局牵头,城关镇、县淮河河道局、水利局等部门配合,对荆家沟、团结桥、化肥厂、城东排污口,以及东庙排涝站等进行清理,环境修复,实施硬化、绿化、美化。
新城区苏马大沟环境综合整治:由县建设局牵头,新城区管委会配合,对苏马大沟进行清淤整治、换水,定期补水,改善水质;县环保局负责督促苏马大沟沿线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县经济开发区排水沟环境综合整治:由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牵头,对开发区排水沟进行清淤整治、换水,定期补水,改善水质;县环保局负责督促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三)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减排目标完成。按照今年四月在淮南召开的全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上确定的进度要求,县建设局负责确保污水处理厂在近期建成投运。
(四)依法严处超标排放企业。按照国家及省环保专项行动要求,由县环保局牵头,县发改委、经委、工商局、公安局、供电公司共同参与,继续组织开展对超标排放企业的彻查和整治工作。重点水污染企业由县环保局负责排查,其它非重点涉水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组织排查。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要立即予以处罚,采取措施整改。对经整改后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要坚决予以关停。对擅自停运环保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依法追究企业法人的经济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污染事故的,将依法追究企业、部门及政府相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
(五)取缔非法小化工、小电镀。由县经委牵头,工商局、公安局、环保局、供电公司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参与,组织对我县非法生产、非法排污的小化工、小电镀等进行“拉网式”排查,以属地管理为主,实行多部门协作联动。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没有治理价值的、布局不合理的以及国家明令要求取缔、关闭的“十五小”、“新五小”要坚决予以取缔、关闭。加大随机回防频次,防止死灰复燃。
(六)开展建设项目及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回头看”活动,巩固、规范和提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按照分级审批规定的划分标准,县环保局负责对市级以上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清理;县发改委牵头对县级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清理;县经委负责对全县的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清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负责对未经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情况的清理工作。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不落实的项目,一律实行停产停建,限期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凡未经影响评价环境审批或经审核不予同意的,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审批、核准和转报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批准供地手续,电力部门不予供电,规划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的规定,对未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通知建设单位依法进行项目环评。环保部门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对违反环保法律规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入运营并造成污染的,要依法追究建设单位负责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各开发区(园区)要尽快完成区域环评的编制和报批工作,未完成区域环评的,环保部门不得审批和转报新的建设项目。
(七)全面清理取缔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庇护污染企业的“土政策”。由县监察局牵头,县政府法制办、县环保局参与,对我县制定的与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土政策”,按要求一律予以清理,加以废止和纠正。
(八)完善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县环保局负责,主要针对污染事故防范和联动机制,对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完善。一旦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联动措施,控制污染范围,减轻污染程度,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损失。建立与淮干下游地区的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将水质及污染状况通知下游环保部门,提前做好应急工作。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要制定、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估,重点做好防范工作,避免重大污染事故发生。
(九)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由县环保局牵头,督促我县境内省控、市控废水重点源于9月20日前完成在线安装任务,并与省、市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运行,其它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按相关要求办理。
县编制部门要抓紧制订并实施全县环保机构编制调整方案,增加环保部门的编制,切实解决环保执法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使环保执法力量与执法监管任务相适应。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排查阶段(7月10日-7月15日)。召开全县环境保护大会,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要求,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确定整改时限和措施,签订目标责任状,全面部署环境保护整改工作。7月15日前,各相关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全面排查超标排放企业情况;彻查全县小化工、小电镀等“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摸排未批先建、未执行“三同时”制度、违法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对城市及周边入河沟渠进行检查监测;针对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
(二)实施整治阶段(7月16日-9月10日)。针对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铁七条”整改要求,结合我县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和排查出的环境违法行为,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对照目标责任状的整改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每周向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整治信息,每半个月报送一次整改进度情况,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督查具体整改项目整改进度,定期通报整改情况。
(三)验收评估阶段(9月11日-9月20日)。由项目牵头单位向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验收,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验收和评估,对验收评估中提出的问题,由各责任单位继续组织后续整改工作,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整治任务。
(四)总结汇报阶段(9月21日-9月30日)。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总结,汇总整改材料,申请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复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怀远县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整改工作,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县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督查协调、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整改任务。
(二)加强指导督查。针对整改内容,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组负责整改工作的落实、指导和督查工作,对督查中发现的整改不力、不能按期完成整改任务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三)加强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整改工作,加大典型报道力度,推动我县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后续督查。开展环保整改后续督查工作,对按目标要求完成的整改工作继续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落实到位、整改到位。贯彻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鼓励公众监督企业遵守环保法规。研究完善环境保护案件办理程序,建立由环保部门牵头,监察、供电、供水、工商、政法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执法机制,实现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