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31 07:49:00

导语: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进一步加强全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司法厅、市司法局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我区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办发[*]23号文件和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为契机,以巩固、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为载体,整合人民调解各项职能,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维护全区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一)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是人民调解工作得以巩固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要求,巩固、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

1、建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由乡镇(街道)党委分管领导任主任,法庭、司法所、信访办、团委、妇联、民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司法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辖区人民调解日常工作。

2、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严格按照司法部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进一步发展、规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庭。

(1)从组织人员上进行规范。以司法所人员为主,吸收辖区内优秀调解主任、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懂法律、懂政策的人员参加调解工作,配备7-9人。

(2)从名称上规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统一为:××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3)从工作职责上规范。凡是本辖区内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组成调解庭等方式依法调处,并及时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

(4)从工作程序上规范。完善受理、调解、订立和履行调解协议等工作程序,健全各项制度。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由乡镇(街道)政府负责组建,区司法局负责指导。

3、巩固和加强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贴近群众,基础广泛,数量庞大,是人民调解组织的基本形式,应作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重头戏切实抓实抓好。要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城乡体制改革要求,加强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消灭调解组织的空白点。进一步健全村、居(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十户三员”(法制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组成的三级调解网络。

4、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类企事业单位包括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必须建立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隶属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领导。具体指导本行业的人民调解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司法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5、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组织向社会自律性组织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各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积极稳妥地推动和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不断丰富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

6、对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情况进行排查整顿。对于应该设立而至今没有设立人民调解组织的,要全部建立起来。对软弱涣散和半瘫痪的调解组织进行整顿,通过整顿使其达到“四落实”(即组织、人员、责任、报酬)。力争在二年内,使全区一类调委会达到96%以上,减少二类调委会,取消三类调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司法所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向区司法局备案。通过备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民调解组织规范,使其成为坚强而充满活力的组织。

(二)全面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

1、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和调整人民调解员。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配强配齐。按照“三权”管理(即司法所对调解主任的任免建议权、考核奖惩权、工资发放权)的要求,切实把那些品德好、威望高、通法律、懂政策、有文化、讲原则、年富力强、热爱调解工作的人员吸纳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要加快人民调解改革步伐,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中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在村(居)、企事业单位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中推行调解员等级制试点。对首席调解员任职条件要严格限制,对调解员的等级评定要严格把关。目前。首席调解员只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中设立,一般由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经市中区人民法院和市中区司法局培训合格的司法所长担任。

2、要规范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分级培训的要求,区司法局负责组织各乡镇(街道)司法所长、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员会主任的培训。四月份,区司法局将组织参加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司法局举办的各乡镇(街道)分管书记和司法所长培训班,并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司法所长授予首席调解员职业资格证书。各司法所负责村、居(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培训考试合格的人民调解员,统一配发新证,持证上岗。培训的时间、内容、目的要求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执行。

3、强化教育整顿。要普遍开展一次人民调解队伍思想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尽快提高其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尽快形成老中青人民调解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志愿人员相结合,有群众威望、素质高、讲奉献、能战斗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4、落实人员工作报酬,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支持,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要加大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好人民调解员的报酬、补贴及培训经费等实际问题,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5、适时对全区先进人民调解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全面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建设

1、抓好调解组织规范。要在全面整顿和规范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突出抓好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七统一”规范化建设,即统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印章、固定的调解场所标识、人民调解员徽章、调解工作程序、调解工作制度、调解协议书格式。

2、抓好调解工作规范。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部颁规章的规定开展工作,使纠纷受理、工作程序、档案管理、调解文书、统计台帐等各项工作尽快纳入规范化轨道。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等文字图表都要上墙明示。

3、抓好调解制度规范。要抓紧时间集中清理以往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各项基本规章制度抓紧制定完善。

4、抓好调解场所规范。设立相对固定的人民调解场所,并使之既严肃又不失亲和力,场所要整洁、大方、有序、桌椅、名签的排列要统一。

5、抓好调解文书的规范。严格按照司法部制发的调解文书格式及其使用说明,着重抓好调解文书的规范使用。为确保调解文书的制作质量,全区统一规定,近一个时期,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进行调解过程中作出的调解协议书,必须由首席调解员审查签字后,方可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否则不予准许进入诉讼程序。

(四)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依法开展人民调解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调解组织尤其是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建立和完善下列七项制度:

1、岗位责任制。通过明确调解人员的责任,确定具体任务,使责、权、利密切结合。主要的内容是“三定一奖一惩”,即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完成任务奖励,完不成的减发一定比例的报酬或奖金。

2、纠纷登记制度。纠纷登记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当事人的口头申请或者书面申请都应当进行纠纷登记,纠纷登记应当记明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事由,记录签名或盖章,记明登记日期。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纠纷登记簿,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将纠纷情况每季度上报司法所。

3、统计制度。人民调解工作统计制度主要内容有:

(1)确定统计人员,建立统计簿册;

(2)设立统计表(司法部下发的人民调解统计表);

(3)统一统计标准。根据司法部下发的统计表中的说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按照规定执行,避免漏报、重复上报数字的现象发生,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及时汇总上报;

(5)建立统计档案,设立统计台帐。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种登记簿册统计表按时间、年限分类装订成册,建立统计档案和统计台帐,保管备查。

4、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设立保管人员。规定必要的调阅、保密管理办法。做好文书的审查装订。调解文书包括纠纷登记的原始笔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人民调委会对调解未成功的纠纷的处理意见及各种证明材料等。

5、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信息传递与反馈组织。一般由调解小组长或调解员担任纠纷信息员;

(2)组织信息的传递;

(3)做好信息的加工处理;

(4)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保障信息渠道的畅通,使调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纠纷情况,了解上一级调解组织的调解意见,便于有效疏导、调解。

6、纠纷排查制度。这是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对辖区内的民间纠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处理的一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排查的目的、意义;

(2)掌握排查的时间、范围、方法;

(3)逐门、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队,掌握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

(4)填写排查工作统计表;

(5)对应当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落实调解人员,及时化解;不属于调解范围或调解不了的,及时上报。

7、回访制度。主要内容是: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影响协议履行的隐患;了解当事人特别是重点人员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协议的态度,有无新的纠纷苗头,对调解人员的意见、建议等。

三、方法步骤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建应在5月中旬完成;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完善应在5月底完成。总的时间为三个月,自5月1日开始,7月31日结束。具体方法和步骤是: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5月15日)。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层层召开会议进行贯彻部署。

(二)典型试点阶段(5月16日—6月5日)。区局首先选择1/3以上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有关文件及本方案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抓好试点工作。

(三)全面推广阶段(6月6日—6月15日)。各乡镇(街道)按照中办发[*]23号文件和区委、区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市中区人民法院、市中区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在乡镇、(街道)进行全面推广。

(四)检查验收阶段(6月16日—7月5日)。区局将组织人员对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落实情况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的详细情况于7月10日前书面报市局。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迎接市局的全面检查验收。

四、主要措施

(一)深入宣传,大造声势。各单位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成就,推出的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宣传人民调解改革的意义、内容和举措,加强与人民法院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局面。

(二)制定规划,抓好试点。要抓住全省在滕州和山亭分别进行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等级制和调解主任职业化试点的有利时机,从有利于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发挥、有利于与诉讼制度接轨、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出发,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推进一批试点单位,树立一批有分量、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典型。通过推行首席调解员、调解员等级制和调解主任职业化等措施,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树立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尽快实现人民调解队伍的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领导。此项工作任务重、标准要求高、时间要求紧,各司法所要向党委政府专题汇报。汇报中央、省、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文件精神。汇报人民调解组织职能、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和重大上访事件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和不凡的作为,赢得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真正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解决人、财、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各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职责。为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区司法局成立由局长吴成旭任组长、副局长段成华、盛群为副组长,各科室处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人民调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基层科。各乡镇(街道)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周密安排,认真实施。要按照中央、省、市、区的统一安排部署,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把此项工作逐项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全区人民调解改革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