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22-11-28 04:52:00

导语: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现状及环境分析

一、"十五"期间东方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解放以来,东方先后出现了红砖、原盐、水泥、蔗糖等传统工业,构建了计划经济时代东方工业发展格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企业由于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冗员过度膨胀等原因,逐渐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多数已关停、破产。与此同时,富岛化肥、大广坝水电、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大慧木薯淀粉生产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在东方悄然兴起。可以说,东方的工业是在未完成的传统工业阶段的基础上发展的。现阶段总体上正处于由准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级阶段加速推进的期间。工业发展格局正由传统的粗加工业占主导地位向高新技术的精细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转变,初步形成了以天然气开发为主体的天然气化工业、以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及以石英砂粗加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加工业的工业发展局。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工业增加值15.3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9.6%,比200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不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油气化工业,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快推进东方的工业化进程。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不断调整工业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油气化工业,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加快推进东方的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资产总额64.7亿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2家。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5.27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5.3亿元,年均递增20.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101.77%提高到2005年的600.7%;工业占生产总值的份额由2000年的19.6%上升到2005年的39.6%。

(二)天然气化工占据了东方工业的主导地位,东方化工城建设初具雏形。随着中海油富岛年产55万吨尿素的化肥一期、年产80万吨尿素的化肥二期、年产5万吨的复合肥、年产3万吨的甲醛项目上马,加上在建的60万吨甲醇、12万吨三聚氰胺、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东方天然气化工业迅速崛起,目前已发展成为东方工业的主导产业。2004年,仅富岛化肥一、二期,完成工业增加值11.5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9%。以天然气化工为主要产业的东方化工城建设已初具雏形,目前城区内已有的项目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区内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有:

--中海油化肥一、二期项目,总设计生产能力为75万吨合成氨、135万吨大颗粒尿素;配套的塑料编织袋项目,年产3300万条;

--年产5万吨复合肥项目,具备可以扩大为年产10万吨的能力;

--年产5万吨奥里乳化油固硫剂项目,具备可以扩大为年产15万吨的能力。

--年产3万吨甲醛项目;

--3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

在建项目有:60万吨甲醇项目,预计到2006年可建成投产。

(三)农副产品等资源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原有的水泥、海盐、红砖等地方工业的基础上,2002年,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厂、东方大慧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相继建成投产,成为我市资源加工业的"领头羊"。

(四)以水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稳步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能源工业有大广坝水力发电厂、八所风力发电厂。

二、东方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外来的天然气化工业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根植性差。具体表现在:生产经营方面,富岛化工厂无论从原材料的组织、产品的运输、销售以及相关配套产品(如包装用的编织袋)等都由自己解决;文化生活方面,富岛化工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本地交流极少,多数员工"吃住在东方,购物、娱乐到海口";产业配套方面,重化工业是产品延伸度很强的产业,但我市重化工业的下游产品开发不够,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弱。这种局面说明了落户东方的重化工业的根植性差,难于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2.工业结构调整能力差,地方企业内生能力不足。除了富岛化工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外,其余的如大慧、好当家等企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附加价值低。地方工业规模小,产品大多数属于一般低档次初级产品,技术含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人员多、职工老化,历史包袱重,导致传统工业企业改造难度大。

3.人才缺乏。目前全市每10万人中的大专生以上人数仅为1665人。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中高科技开发人员、投资创业人员及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尤为缺乏。中海油东方化工城内的现代企业难以在本地招收到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与城市人口就业难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反差。

4、资金短缺。东方是全省重点扶持贫困市之一,目前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比较小,仍属"吃饭"财政,政府不能投入资金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同时,本地企业小,资金技术力量不足,加上地方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缺乏支持,企业自我滚动发展能力弱。除了中海石油化学公司资金较为充裕外,其他企业都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东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竞争力不强,也是影响东方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的功能不全,带动力不足,难以适应东方化工城发展现代工业的要求。如,工业区"三通"设施缺口大,道路管网未成系统,不利于工业原材料、产品的运输等。

三、东方工业发展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油气资源:东方市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000多亿立方米。已开发的"东方1-1气田"可年产天然气24亿立方米、崖13-1"气田每年可提供天然气近4亿方,加上"乐东22-1"、"乐东15-1"等气田的开发,预计每年可供天然气15亿立方米,东方市在未来的几年内可利用的天然气将达到每年43亿方左右。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种共10多种,尤其以石英砂矿储量多、品位高,可露天开采。农业资源:热带高效种养殖业初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随着大广坝灌区二期工程的竣工和发展中深海捕捞业的发展,农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劳动力资源:2004年全市人口38.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2.8%,随着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和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且劳动力价格也仅为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可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力。

(二)区位优势

海南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南方前沿阵地,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联系的枢纽。而东方位于海南西部,与南亚各国隔海相望。东方市海南省西部工业走廊规划的五大工业园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为海南西部工业重镇建设。

(三)设施优势

交通方面:东方市占有海运、陆运优势,公路、铁路、港口融为一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海运方面:中海油东方化工城紧邻海南最大的深水港--八所港,目前全港有生产性泊位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个,1千吨级泊位2个。即将上马的400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吞吐量可达1000万吨以上。各种产品和原料以及物资设备均可便利地从该港进出。优越的港口条件扩展了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的销售半径。铁路:西环铁路运作指挥中心设在八所,可通过粤海铁路与内陆各大城市连接。公路:环岛高速公路、海榆西线贯穿全境,给物资的陆地运输创造了良好条件。

供电供水方面。东方市境内有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及装机容量1.29万千瓦的东方风力发电厂,以及"十一五"期间将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戈枕电站、70万千瓦火力发电站和3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为未来东方发展大工业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新建日供水10万吨的水厂,以及高坡岭水库的库容,可以保证东方化工城未来十年发展的工业用水需求。

(四)中海油的品牌优势。作为化工城建设核心企业的中海油总公司,是我国三大石化工公司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东方化工城作为中海油总公司拓展下游产业的唯一基地,将依托其品牌优势产生极大的投资效应和聚集效应,对东方化工城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五)政策优势。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提出了构建五大工业园区的构想,其中东方将以天然气化工为主,打造东方化工城,这就使把东方建成全国最大的化肥及天然气化工基地、成为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西部滨海港口城市成为可能。

四、东方市工业发展环境展望

纵观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年我市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挑战:

1、加入WTO后,市场、资源将"一体化",外商在国内享有国民待遇,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来自油气资源更为丰富的阿拉伯家诸国的挑战。

3、从区域环境看,洋浦石油化工业的崛起,将在一定程度了削弱了东方在招引重化工项目上的竞争力。

(二)机遇:

1、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大,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产品外销,为天然气工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这对东方市加快化工城建设提供很好的机遇。

2、由于环保压力、运输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大宗石化产品及传统化工产品正向拥有广阔市场、原料丰富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已成国外大公司生产转移的首选地区。这为东方能有选择地接受大型化工生产的转移提供机遇。

3、国内市场需求增加。据有关预测,随着农业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化肥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加上其它非天然气原料化肥厂成本增加,中海油化肥项目比较优势日趋显现。

4、海南省的"一省两地"发展战略,确定海南新兴工业省的地位以及增加工业比重的发展方向,为东方市做大做强中海油东方化工城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机遇。

5、中海油确定"东方l-l"和"乐东22-l"、"乐东15-l"等气田的天然气在东方上岸。为中海油东方化工城提供了资源保证。

综上所述,东方已具备了发展油气化工业的基础条件,同时,能源工业、资源加工业也逐渐摆脱了由国有企业独力支撑的局面,逐步步上了自我滚动发展的道路。东方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第二章工业发展计划

一、工业发展的原则和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建设东方化工城的契机,以临港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关键,以技术、人才为支撑,以"产业聚集"为发展战略导向,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以天然气化工为主导的技术资金密集型工业,打造海南西部油气化工业基地和南海油气研发基地。同时,适度发展以资源加工为重点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兼顾发展电力工业,构建地方资源型加工业和能源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化进程,把东方建设成为海南西部工业重镇。

(二)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联系东方实际,"十一五"期间东方工业发展应循以下五项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发展要与合理利用本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做到"三不"即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2、市场需求原则。发展工业必须是市场有需求,且本地生产有短缺。对于天然气化工等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产业,其市场的选择不能仅限于内地,更要面向世界,才能更利于拉长其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3、依托资源优势原则。必须充分依托东方的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力资源优势,来构建本地工业体系。

4、科学规划原则。要科学规划,分区布局、相对集中,如资金技术产业密集型产业高度集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便于管理。

5、资源深度加工原则。要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为主攻方向,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鼓励、扶持新技术、新工艺,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推动天然气化工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促进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发展的方向选择

充分发挥东方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以天然气化工业为主,其他各类加工工业为辅,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和类型,有步骤,有层次的推进资源开发,把东方市建设成为海南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同时,兼顾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加工、能源工业,构建地方资源加工业和能源工业体系。

1、以天然气化工及其产业链延伸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充分利用东方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化工产业优势,以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肥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中海油的品牌优势,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化工配套产业,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打造海南西部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2、以矿产、农产品资源加工业为第二支柱产业,适度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立足东方的农产品、矿产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兼顾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划和发展以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中深度加工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劳动的密集型产业,不失时机发展外向型加工业,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打造地方资源型工业体系。

3、以风力燃气发电为第三支柱产业,构建东方的能源工业体系。

二、工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的总体目标

2010年,工业将在东方市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初步构建南海油气开发支撑基地,东方化工城基本成形并开始发挥聚集作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如下:

1、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26.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110亿元,年均递增33%。

2、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15.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43亿元,年均递增23.0%。

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从2005年的39.6%提高到2010年的48.5%,提高了8.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一半。

4、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天然气化工业产业链向下游不断延伸,地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工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10年,天然气化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8.9%,能源工业占5.3%,其他工业占5.8%。

5、产品结构优化。创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优势资源产品一批。

(二)行业发展目标

1、天然气化工业。经过5年左右的开发建设,使东方天然气化工业形成两条产品链:一是形成以天然气、化肥、三聚氰胺、塑料制品的产品链;二是形成以天然气、甲醇、甲醛等,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生产乙烯,向乙烯下游拉长产品链。争取到2010年,使东方化工城形成拥有化肥、甲醇、三聚氰胺、聚甲醛、醋酸、乙烯等众多化工产品的规模化、现代化、国内一流的天然气综合化工基地,城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2、资源加工业

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业。在扩大现有农副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引入一家至两家水果加工、保鲜类加工企业,发展以食用糖、水果饮料、饲料生产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5000万元。

矿产资源加工业。重点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石英砂矿深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加工制造业。全市要有一家能供应本市、辐射周边市县的新型墙体生产企业;同时,通过合作、招商等方式,促进本市石英砂矿向深加工发展,提高本市矿产资源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矿产资源加工业总产值达12000万元。

3、能源基础工业。在现有的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基础上,建设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戈枕电站、70万千瓦火力发电站和2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以及日供水10万吨自来水扩建项目;完成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项目,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和设施支撑。力争到2010年全市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时,能源工业总产值达23000万元。

(三)重点产品发展目标。

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

化肥200万吨(其中大颗粒尿素140万吨,复合肥60万吨),甲醇150万吨,三聚氰胺12万吨,聚甲醛20万吨,醋酸50万吨,乙烯50万吨,甲醛3万吨,奥里乳化油固硫剂及下游产品45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20万吨,丙二醇2.4万吨;编织袋3300万条;电力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其中水力发电30万千瓦;火力发电70万千瓦,风力发电10万千瓦;水泥48万吨;新型墙体30万立方,农副产品加工能力16万吨,其中:木薯淀粉和预糊化淀粉4.5万吨、各类水产品2万吨、剑麻制品5000吨、其他4万吨。

三、空间布局

东方市濒临北部弯,西线高速公路,西环铁路贯穿全境,工业布局既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体现临海型工业布局,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因此,要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建立临港工业园区。临港工业园区内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业,兼顾发展地方配套工业。按天然气化工业高度聚集,农产品、资源加工业相对集中原则,构建"一城两业"格局。

(一)一城,即东方化工城。规划在鱼鳞洲南侧八三铁路线以西的带型区域和罗带河以南、海榆西线以西、八三铁路线以东的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化工城的基础设施整体安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化工城划分为重化工区、精细化工区、能源工业区和地方配套工业区等四个区域,其中:

--重化工业区。在罗带河以南、铁路线以西的沿海地段。

--精细化工区。在铁路线以东、三环路以西。

--能源工业区。在高排村至通天河沿海一带。

--地方配套工业区。布置在罗带河以北、铁路线以西。该区域作为非公经济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地方配套工业。

(二)两业,指资源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1.资源加工业。依托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优势,沿路多点布局:

--农产品保鲜加工。布置在城区北侧,北黎河以北、墩头以东,以及感城镇和大田镇。

--石英砂矿精深加工。布置在罗带河以北、铁路线以西的地方配套工业区。

--建材工业。布置在海榆西线与高速公路八所出口路交汇处的一带。

2.能源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分散布局:

--火力发电。布置在高排村至通天河沿海一带,即东方化工城内的能源工业区,重点发展燃气和清洁燃煤发电厂。

--风力发电。布置在高排至板桥沿海一带,以及四更面前海一带,规划发展风能发电。

--水力发电。在昌化江流域适合地段发展梯级水力发电。

第三章保障措施

一、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增强重化工业的根植性

抓好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做大工业总量。重点抓好60万吨甲醇、12万吨三聚氰胺、100万吨甲醇、3万吨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等项目的建设服务,加快引进甲醇制烯烃(MTO)、50万吨醋酸、6万吨聚甲醛等规划项目的建设,逐步把东方化工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的综合化工基地。

建立和完善油气化工业支撑体系。争取设立南海油气开发后勤基地,为油气化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鼓励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和相关配套产品,不断拉长化工产业链。重点从产业配套、物流配送等角度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强化工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商务成本,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结构配套,外围健全的化工产业链,推动东方重化工业向区域性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促使重化工产业在东方生根,逐步把东方化工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的综合化工基地。

二、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本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占有的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与外来企业进行联合,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推动传统企业优化升级。积极争取省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租赁以及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上市等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扶持好当家、大慧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本市民营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资源深度加工的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强化规划意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细化规划,发挥规划服务工业发展的作用。在化工城区的规划建设方面,认真编制好化工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化工城与市区对接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化工城规模日益扩大对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要求。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重点抓好八所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海运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化工产品等工业产品的外销。在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化工业高度集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集中,建设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化基地。抓好天然气化工业区(化工城)规划布局,做好农副产品加工等非化工类企业的规划布局,将中小企业用地纳入城镇用地总体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实施集中管理。

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大化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针对重化工业下游产品多、产业链长的特点,加强对精细化工项目的调研,选择一些有市场需求、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大、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作为对外招商、推介的重点项目,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投资建设,延伸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完善工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改革投资管理制度,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做到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新兴产业拓展良好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公正透明、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培养、造就、引进一批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优秀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淡化地域、户籍、行业等方面的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力的大机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东方发展大工业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好重点化工企业,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重化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化工城区内和通向化工城区(二环路)的道路建设。积极通过有效途径分担重化工业区的社会服务职能,如引入社会资本建幼儿园、员工住宅区,实行集中管理。引导、促进重点化工企业同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加强与外来大型企业的文化交流,使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增强企业与地方的亲和力,形成建设东方化工城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