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

时间:2022-11-28 04:41:00

导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4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环境分析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三、环境分析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战略

四、总体目标

第三章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二、农业布局

三、工业布局

四、服务业布局

第四章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业

二、重点项目

三、社会事业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加强科技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地区创新能力

五、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创建和谐东方

第六章规划的实施

一、加强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二、完善规划体系,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三、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附件一、"十一五"期末主要指标预测表

附件二、"十一五"期间发展布局图

附件三、"十一五"期间主要支撑项目表

附件四、专业名词解释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对我市尤为重要。这个时期是我市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冲刺阶段,也是把我市建设成为我省工业重镇以及海南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及环境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所进步,基本达到"十五"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8.59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13.1%(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10515元,年均增长13.2%。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8.6%、21.2%、9.9%,主要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产量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880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16万元,年均增长11.3%。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43∶27∶30调整到2005年31∶47∶22,第一产业下降了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20个百分点。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渔、牧业在第一产业中比重逐年增加;油气化工产业已成为东方工业的支柱产业,2005年油气化工业增加值占我市工业经济的78%;信息、通讯、物流、文体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流通、餐饮服务、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

--工业化进程加快。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5.3亿元,年均递增20.0%。工业占生产总值的份额由2000年的19.6%上升到2005年的39.6%;农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之比由2000年的1∶0.62转变为2005年的1∶1.29。我市的工业化水平已进入快速提升的期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十五"期间,我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景气增长周期,社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投资规模、竣工项目和开工项目数量均创历史之最。全市社会固定资产五年累计投资63亿元。建成了80万吨大颗粒尿素、3万吨甲醛、3300万套编织袋、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城市供水、八所渔港扩建、农网改造、县乡公路、市疾控中心、市看守所迁建等一大批项目。另外,60万吨甲醇、液体化工码头、城网改造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交通运输业形势较好。"十五"期间,随着东方化工城和热带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产品等产品运输量大幅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480万吨,年均增长6.3%,全市社会货物周转量达46867万吨公里;年均增长8.5%;社会旅客周转量51658万人公里,年均增长2.2%。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的局面有所改观。修编了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重点小区控制性详规和部分乡镇总体规划等,并着手修编东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西线高速公路八所出口路、中心大道改造、滨海北路等主要道路建成通车。有效利用开发性金融贷款,开工建设了货运大道、工业大道一期工程。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水排污等设施进展顺利,为城区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引进了广西百佳汇、海南广安堂药业等一批规模以上的商贸企业。

--居民生活有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总额达到16631元,年均增长16.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76元,年均增长7.3%。

--科技教育广播电视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承担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省重点科技项目4项。2002-2004年连续三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先进市,2003-2004年通过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考核。全市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两基"工作得到巩固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2005年秋季,小学在校生60547人,中学在校生25383人,师范学校在校生1168人。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话普及率10.9%,电视人口覆盖率90%,有线电视入户率24.2%。

--社会与环境目标基本实现。全市符合法定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内。2004年我市计划生育工作跨入海南省计划生育先进市县行列,实现了由落后到先进"三级跳"。社会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2005年全市社会保险参保率为95%。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对外输出农民工2500多人。我市"四五"普法工作获评优秀等级。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卓有成效,被命名为海南省双拥模范城。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绩。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广坝电站成功实施股份制改造及资产重组,中海化学公司重组八所港。成功剥离海南铁路总公司和八所港务总公司的社会事业,实现了主辅分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程序逐步规范化、科学化,行政服务中心组建成立并规范运行。设立了会计核算报账中心,基本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及附加。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完成乡镇区划调整和市直机构改革。乡镇由17个合并为10个,市直单位由72个减少到67个。

二、存在问题

"十五"以来,我市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任务仍很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主要矛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新兴的现代化工业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不协调。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相应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作支撑。我市基础设施差,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化水平低。2005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为27.3%,不仅低于全省的40%水平,也低于全国36.1%平均水平。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76,离国际通行标准区间1.4-2.5差距较大,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市城市化发展较为滞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城市供水、供电、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服务业水平较低,难于支撑工业的发展。驻市大中型企业的多数员工"工作在东方,购物、娱乐到海口",一些员工甚至到海口、三亚购房等,不能成为我市的消费主体,也说明了我市城市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落后的发展观念与东方的发展进程不协调。"十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3亿元,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但从长期影响来看,真正促进增长的,是随着投资而来的新观念。实现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型,是东方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我市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典型农业市县,很多干部群众的脑海中还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另外,我市正处于由准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期间,但由于我市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工业文明的沉淀在我市显得微乎其微,市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许多干部群众对于开发项目随着投资带动的增值收益不理解;很多问题不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解决;市民的就业观很狭窄,明显不适应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方式;本地商业人才奇缺,互通有无的意识不强等等。

--我市的区位和产业优势与农民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不协调。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工农业生产也初具规模,但由于我市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三产发展空间小,难于形成规模优势。尤其是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发展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不仅不能给一、二产以有力的支持,而且导致了社会就业岗位紧缺,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反过来也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合产业发展的要求。除了农业生产外,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份额非常小。这些与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贫困面大,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落后。农村贫困面大,"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市现有贫困村74个,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4.4万人,城市低保对象6423人,农村低保对象1.2万人以上,3200家农户仍居住茅草屋。农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部分乡镇文化站有站无人,缺少图书和其他文化设备,也缺少应有的活动场所和演出舞台。农村中小学校校舍不足问题突出。目前,我市公办中小学校舍缺房8.3万平方米,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等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滞后。我市乡镇卫生院的危房达3250平方米,全市32个村庄无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另外,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缓慢。

--能源、环境等压力逐渐凸现。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用电量将成倍增长,但全省电力供应日趋紧张。供电问题将可能成为制约我市尤其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电源厂的建设越来越紧迫。二氧化碳及污水等废弃物排放量成倍增长,给我市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富岛一、二期的二氧化碳年排空量43.5万吨,可循环使用的资源白白浪费,甚至成为环境问题。工业区范围内的村庄搬迁压力大,原住户的安置任务艰巨。

三、环境分析

--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经济加快与国际接轨,全方位多领域寻求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尤其在化工产业方面,既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加快化工产业聚集,又可为化工产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复杂多变,国际间争端此起彼伏,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化。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等领域中,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风险并存,我们必须主动参与、积极应对,形成互动合作的良好局面。

--国内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重工业增长加快时期。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协议的实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国内市场、人才、资金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也使我市面临新的挑战。从省内发展看,周边市县特别是西部工业走廊的其他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投资环境已大为改善,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增强,招商力度非常大,东方发展的比较优势相对有所减弱。因此,在"十一五"期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其他工业园区将是东方引入化工项目的有力竞争对手。

--本市环境。目前,从就业结构、工业化系数、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结构、人均生产总值、霍夫曼系数等七种因素综合考察,我市正处于由准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期间。在推进过程中重化工业特征非常突出,极有可能跳跃进入工业化后期(即重化工业化阶段)。东方化工城区的甲醇、三聚氰胺等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中,加上已建成富岛化肥一、二期等项目,东方已初步呈现规模化、现代化的天然气综合化工基地雏形。另外,为海上钻井平台服务的直升机场已投入使用,海洋油气开发的后勤服务正逐步配套完善,为我市成为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撑基地奠定基础。重化工业的落户,加快了八所港的发展。我市正逐步进入以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推动大物流的临港经济发展模式。我市拥有丰富的水力、风力等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铁路、港口形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供水、供电、通信等市政设施日趋完善,我市实现大工业、大物流跨跃式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我市的渔业资源、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海岸线长84.4公里,港湾众多,近海养殖基本未被开发利用,邻近海域有著名的昌化渔场等七个天然渔场,鱼类品种较为丰富,且有设施完善的八所中心渔港和水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作依托,发展近海养殖和中深海捕捞前景广阔。大广坝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海南覆盖面积最广的水利设施,可解决60多万亩待耕地的灌溉问题。在不断扩大香蕉、冬季瓜菜、芒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大有文章可作。我市拥有30万亩草场,随着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效应进一步凸现,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这些都将成为我市未来五年农业经济的亮点。

另外,我市作为享受少数民族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省级贫困市,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将会得到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

放眼未来,虽然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面临难得的机遇,我市跨越式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扎实推进,我市的经济社会将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十一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我市应始终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市第一要务,以东方化工城的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坚持集约化发展、市场取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四个基本原则,重点实施化工产业聚集、城市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大战略,大力发展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巩固提高以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等为支撑的新兴农业,培育壮大以现代物流、房地产、商务旅游、信息通讯等为重点的新型服务业,着重构架南海油气产业开发和海南西部物流两大平台,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东方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海南西部工业重镇和滨海港口中等城市,争取成为海南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

二、基本原则

在"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集约化发展原则。目前,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能源、资源要素难以支撑粗放发展,生态环境难以容纳粗放发展,基础设施难以保障粗放发展。我们要加大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综合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要推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化工企业集群;同时要注重节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取向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将成为主要的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摒弃"凡事不找市场找市长"的习惯,逐步消除干部群众心底较为顽固的计划经济体制意识;要在保持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地位,减少政府干预企业自主权的行为,激发广大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我市的经济建设。

--统筹城乡原则。这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因此,要树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理念,正确处理农村与城镇的关系,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集镇,实现区域资源、设施共享。要依托大广坝灌区二期工程的灌溉便利,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依托资源优势,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生产。要逐步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实现城乡市场对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要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非农收入。要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这只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发展原则。只有保持稳定、协调的社会环境,才能确保"十一五"期间各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因此,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处理好人们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既要着眼于未来,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改变和超越;又要着眼于现实,以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寻求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要求真务实,不要虚华浮夸;要精诚团结,不要阳奉阴违;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不要虚增长与泡沫;要廉洁从政、文明执法,不要腐败和黄赌毒;要注重理顺各方面关系,不要瞎折腾。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社会大众谅解和宽容的意识,进而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和睦共处、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到在发展中取得共赢,在共赢中促进更大的发展。

三、发展战略

围绕"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我市重点实施以下三大战略。

--化工产业聚集战略。这是东方兴工强市的核心战略。产业聚集是当前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选择,尤其化工产业关联性很强,大力发展化工企业集群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规划和宏观调控,立足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促使形成化工产业聚集,能源工业、资源加工业等相对集中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东方化工城打造成为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航空母舰"和"桥头堡";强化东方化工城产业内部联系,做大做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变大企业规模拉动为产业带动,切实提高东方化工城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东方化工城园区的辐射带动力,大力提高项目入园率;创新产业聚集的体制和机制,为化工产业集群提供良好内外部环境,确保我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城市化战略。我市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过渡的关键转型期,城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体现。因此,要在"十一五"期间努力构建海南西部物流和南海油气产业开发两大平台,增强城市的区域竞争力。要按照"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中等城市的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促进人口聚集;要依托港口、铁路和公路,以本市农村和周边市县为腹地,完善城区交通枢纽设施建设,把八所建成海南西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切实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发展;要提前储备工业用地,合理化城区产业布局,科学规划产业园区,推动城区产业聚集,形成大中小企业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增加城区就业岗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促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建设全国一流的油气化工基地,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在打牢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跳出农业搞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涉农产业,实现以工促农。整合优化土地、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要素,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剩余劳动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重化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港口资源高度聚集,其他资源加工业依托农产品、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带动资源开发和农产品生产。统筹发展三次产业,促进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的协调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和谐。

四、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期2010年末,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左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成效,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加快,基本达到中等城市的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2010年末,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达88.68亿元,其中一产15.23亿元、二产48.62亿元、三产24.83亿元;三次产业之比趋近17∶55∶2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21114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26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亿元;城市初具规模,城市化率达50%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一批经济社会的骨干项目建成投产。

--社会进步。"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到2010年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生产总值的4.5%;每万人口人力资源数达35人;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0%;每万人医生数16人,专业技术人员数300人,千人均医疗床位2.3张。

--生活安康。到2010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20元;城镇失业人口登记率4%以内;全市养老保险覆盖率98%,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率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以上;治安案件查处率97%;每百户家庭上网率50%;全市文明生态村达到8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0%以上。

--环境优美。到2010年末,大幅度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9%以上,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0平方米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至2020年,经济总量比2010年再翻一番,建成具有较大规模、功能齐全、产业配套、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的南海油气产业开发基地,成为我省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预期2010年到2020年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2%。到2020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1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474元,其中一产18.6亿元、二产106.4亿元、三产53亿元,三次产业之比达到10∶60∶30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左右。

第三章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以"城市带动、两轴推进"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的均衡发展。

--城市带动。即以八所城市建成区为中心。以建成海南西部物流平台、全市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重点以港口建设为依托,以油气化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全力发展临港型经济。发展中要注意整合城区交通、通讯、信息等公共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

--两轴推进。纵向发展轴,以沿海乡镇沿国道、省道形成南北走向发展轴。横向发展轴,以沿天新线形成东西走向发展轴。优先发展位于发展轴线上乡镇,完善交通、教育、卫生、农贸市场、技术推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区域的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结点。

二、农业布局

重点建设"一带三区"。

--海洋水产经济带。以四更、新龙、感城、桥镇等乡镇的沿海区域为主。以八所中心渔港为水产品聚散地,加强港区服务设施建设,着重发展海洋捕捞和淡海水养殖业,配套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中注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重点保护沿海一带生态林,搞好海防林种植;抓好排污设施建设,确保达标排放,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平原粮食、瓜菜经济区。以四更、三家、八所、新龙、感城、桥镇等乡镇的平原区域为主。着重建设粮食、瓜菜生产基地。感恩平原中的部分丘陵地带可建设浆纸林基地。

--热带水果、林木经济区。以大田、三家、东河、天安、江边、桥镇等乡镇的山地、丘陵区域为主。在地势相对较平的区域,着重建设以香蕉、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在坡度小于25度的丘陵区域,鼓励种植速生丰产林,也可兼种花梨树种等珍稀树种,建设浆纸林基地和花梨格等珍稀树种产区。发展中注意保护东河、江边、天安等水源涵养林区。在山区生态环境区内建立封山育林区,重点扩建大广坝水源涵养林,保护市域内环尖峰岭自然林区。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禁止开垦,封山育林区内村庄应逐步迁出。

--城郊农业综合经济区。以环抱中心城区的八所镇为主。着重发展以菜篮子工程及白菊等花卉产业为主的城郊型经济。

三、工业布局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建立临港工业园区。临港工业园区内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业,兼顾发展地方配套工业。按天然气化工业高度聚集,农产品、资源加工业相对集中原则,构建"一城两业"格局。

(一)一城,即东方化工城。规划在鱼鳞洲南侧八三铁路线以西的带型区域和罗带河以南、海榆西线以西、八三铁路线以东的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化工城的基础设施整体安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化工城划分为重化工区、精细化工区、能源工业区和地方配套工业区等四个区域,其中:

--重化工业区。在罗带河以南、铁路线以西的沿海地段。

--精细化工区。在铁路线以东、三环路以西。

--能源工业区。在高排村至通天河沿海一带。

--地方配套工业区。布置在罗带河以北、铁路线以西。该区域作为非公经济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地方配套工业。

(二)两业,指资源加工业和能源工业。

1.资源加工业。依托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优势,沿路多点布局:

--农产品保鲜加工。布置在城区北侧,北黎河以北、墩头以东,以及感城镇和大田镇。

--石英砂矿精深加工。布置在罗带河以北、铁路线以西的地方配套工业区。

--建材工业。布置在海榆西线与高速公路八所出口路交汇处的一带。

2.能源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分散布局:

--火力发电。布置在高排村至通天河沿海一带,即东方化工城内的能源工业区,重点发展燃气和清洁燃煤发电厂。

--风力发电。布置在高排至板桥沿海一带,以及四更面前海一带,规划发展风能发电。

--水力发电。在昌化江流域适合地段发展梯级水力发电。

四、服务业布局

依托城市布局,按完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重点集镇,点片状开发、建设资源优势区的原则,重点构建"五区、一带、四镇"格局,形成中心城市辐射、重点城镇带动,商贸旅游、教科文卫体的服务体系。

(一)五区,即完善市区五个功能片区。

--城市中心片区。布置在解放路东段北侧,用于建设行政办公中心,以及市行政中心广场、文体设施等公众性基础设施,着重发展政务、商务、信息服务、金融、中介咨询和文体等行业。

--商贸片区。布置在解放路和东海路的旧城片区,重点发展批发、零售市场。另外,在解放西路和丰收路之间建设一个市民活动中心广场。

--休闲娱乐片区。布置在滨海北路沿海一带,即现"东方新天地"区域。用于休闲娱乐设施(如宾馆、歌舞厅、综合性娱乐广场等)建设,重点建设滨海带状公园、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后勤园区和星级宾馆,发展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产业。另外,在红兴温泉一带,设一个休闲度假小区,与滨海北片娱乐区呼应,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但同时应注意保护高坡水库的自然生态环境。

--社区服务片区。布置在沿解放东路北面的二环、三环路一带,以及东海路、利民路一带。琼西路和滨海北路之间的地段以发展公寓小区为主,限制低容积率的房产项目。重点发展日用品零售、休闲健身等社会服务性行业。适当在居民密集区建设绿地小场。

--餐饮、住宿特色片区。布置在十字路一带,作为非公经济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大型低价位的餐饮、商贸业,如海鲜大排档、经济型酒店等。

(二)一带,打造一个物流配送带。包括八所港口片区、西环铁路编组站片区和十字路一带,主要建设物流站场设施,限制一般住房项目。着重打造港口-西环铁路编组站-十字路物流配送带,构建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运销服务平台。

(三)四镇,建设四个服务产业重点镇。布置在大田、感城、四更和东河。重点通过这四个镇的建设,形成辐射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大田镇区着重建设以热带瓜果为主的农产品集散、服务平台;感城镇区着重建设以反季节瓜菜、水产品为主的农产品集散、服务平台。四更镇区着重建设海水养殖及其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平台。东河镇区着重建设农产品的集散和服务平台,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结合这四个城镇的发展状况,有侧重地安排社会事业项目,逐步辐射到其他乡镇,形成完善的教科文卫服务体系。

第四章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立足东方实际,以有效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力争到2010年末,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重点创建税收过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税收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以上,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10家以上;上市公司2家以上。

--天然气化工业。是全市的核心产业,主要支撑力量,"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以化肥系列产品、甲醇系列产品、乙烯和丙烯系列产品为产品链,上下游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天然气化工产业格局,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流的天然气综合化工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末,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培植20家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10000万元的企业,10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化工企业,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5家,以及与之配套的众多中小企业。

--能源工业。重点是全力促成清洁燃煤发电,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有序开发丰富的风能资源,配套建设电网输送系统,形成配套完善的输变电电网,成为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力争到2010年末,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其中风电20万千瓦、水电30万千瓦、火电70万千瓦,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以上,培植3家年产值过亿元发电企业。

--资源加工业。重点是利用石英砂发展硅微粉系列、优质浮法玻璃和特种玻璃、光纤预制棒、特种石英砂制品,把石英砂深加工逐步培育成优势产业;继续扩大水产品、木薯淀粉加工规模,积极发展蔗糖、香蕉、芒果、菠萝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先进的日产熟料4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按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水泥产能将达到40万吨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等替代产品的生产,逐步淘汰实心红砖。力争到2010年末,石英砂深加工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培植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建材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5亿元。

--热带高效农业。重点是主要农作物、水产养殖、花卉和禽畜品种全面实现良种化、优质化,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无公害农产品和浆纸林生产形成规模,热带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的生产布局。完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建设设备完善、反应灵敏、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和营销体系,主要农副产品进入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无公害农业管理体系。力争到2010年末,培植30家以上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产供销龙头企业。

--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力争尽快把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综合服务业和物流业培植成为我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初步建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撑基地和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适度建设营业用房、写字楼、高档住宅。积极推进文化、体育等公益性事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商务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力争到2010年末,培植3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60%。

二、重点项目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我市实际,突出做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实施重点项目7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主要有以下方面:

--农业。大广坝灌区二期、水库除险加固、渠道硬化、农田整治、批发市场、浆纸林种植、中心渔港扩建、高位养虾、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扶贫开发、花卉种植、节水农业、饮水安全等项目。

--化工。甲醇、三聚氰胺、烯烃、双氧水、醋酸、醋酸酯、聚甲醛、液体二氧化碳及干冰、可降解塑料、化工产业孵化器等项目。

--能源。戈枕水电站、八所火力发电厂、四更面前海风能发电场、高排-板桥风电场等项目。

--农产品加工。东方糖厂迁建、剑麻加工、水果浓缩汁等项目。

--其它特色工业。硅微粉、新型墙体材料,浮法玻璃等项目。

--休闲商务旅游。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撑基地、商务宾馆、高级公寓小区、红兴温泉旅游度假区、滨海带状公园等项目。

--商贸流通。商业特色街、全市农产品两级批发市场及信息网络工程、万福隆超市、东方果蔬集散中心等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东方化工城道路网工程、铁路改线及货运编组站、汽车站搬迁、物流中心、八所港扩建、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城市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污水管网及处理工程、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垃圾收集及处理工程、农村公路通达及通畅工程、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集镇基础设施、农村沼气、土地开发整理、化工城区村庄搬迁等项目。

三、社会事业

--就业。集中培育一批就业门槛较低的饮食业、社会服务业,发展信息业、咨询业、文化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一个就业培训基地,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扶持发展劳务市场中介,促进劳务输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0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输出农民工1万人左右。

--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退休人员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完善城镇低保和推进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救济补助标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没钱看病的问题。

--科教文体卫生事业。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工程,建成一座科学馆。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建设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有选择培育1-2所优质高中。建设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青年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体设施。完善广播电视网建设,建设一幢广播电视大楼,广播电视制作、传输、发射全面实现数字化,争取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建立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新阶段卫生三项建设,新建一所康复医院,全面改造乡镇卫生院,建设一批村级卫生室。

--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是加强乡镇一级的计生服务所建设,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遏制性别比进一步升高。"十一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2010年末,总人口预期达到42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围绕建设"文明东方",扶持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娱乐产业,引导市民摒弃陈规陋习,自觉接受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新建文明生态村122个。建立"东方信用网站",推动信用市场建设,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级等基层自治制度,推行和规范政务公开。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坚持依法治市,加大全民普法教育力度,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评议考核制和违法行政追究制。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完善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切实有效的纠纷调处机制。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促进工业协调发展

抓好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包括东方化工城在内的临港工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园区的开发建设。要着眼长远,在确保与城市总规相协调的同时,高起点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园区用地要以项目为基础,分期分批征用,滚动发展。适当超前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切实保障园区项目用地供应。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内村庄的搬迁工作。适度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入园环境。重点抓好第二个水源点筹建,解决园区规模扩大后的用水问题。优化园区内的化工产业布局。重点从产业配套、物料配送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化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降低园区管理的行政成本和化工企业商务成本。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化工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服务力度,拉长产业链,做大化工产业。按照省关于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发展的思路,加强与重点化工企业的沟通和衔接,全力服务重点化工项目,不断引进和滚动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重点化工项目。尽快促成"甲醇制烯烃(MTO)"等重点规划项目实施,推动天然气化工业向下游延伸;依托大项目,大力发展协作关系紧、专业程度高、资源共享、集约经营的中小加工企业,不断开发出效益好、污染低的油气化工系列产品。积极发展资源加工、能源工业。立足我市资源特色,积极引进境内外技术、资金,以合资合作方式,培育壮大一批资源深加工企业和能源工业企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加大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发展各种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干法生产水泥技术,加强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合理规划市区服务业布局,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一批档次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影响大的专业批发市场,做大做强一批商贸企业。有序发展特色商业街,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集团进入我市,促进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与重点企业相配套的服务业。积极采取建设员工住宅区、配套学校、幼儿园等有效途径分担企业的社会服务职能,解决重点企业员工后顾之忧。争取建立南海油气开发后勤基地,着力后勤供应船建设,为南海油气开发提供后勤服务。完善物流站场设施建设,促进以仓储、第三方物流、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

适度发展房地产和休闲度假旅游业。规范房地产业,严格查处违法买卖土地行为,坚决收回出让三年却未开发利用的闲置土地。以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按市场需求,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开发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开发红兴温泉度假区,为产业工人提供休闲度假场所。积极探索东方商务及休闲旅游的发展道路,逐步构建集旅游、饮食、娱乐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以环岛铁路开通为契机,以背包旅客为目标,建设大型平价海鲜广场、各类特色街及经济型酒店等,促进东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金融保险及中介服务业发展。定期召开项目推介会,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理顺政、银、企关系,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财产、人身、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保险产业体系。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信息化发展

构筑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有线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信网络、宽带网络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

推广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积极推进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娱乐、网络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与家庭信息化结合,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推进产业信息化。工商业,鼓励各类企业上网推介产品,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促进和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综合开发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水平。交通,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利用率,建设覆盖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建筑,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类建设项目的建设要求和验收要求中,提高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金融,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

发展农村经济信息化。开发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农业新技术、乡镇企业发展、预测性为重点的信息资源,建立农情数据库和农业监测、预测、预警预报以及气象预报、防灾救灾指挥服务等农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应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土地管理制度,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节水设备,支持生产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发展新型材料,逐步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禁止毁田烧砖,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四更风场、高排-板桥风场的风能发电项目。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和经济成本,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干冰和可降解塑料项目等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抓好石英砂矿精深加工及尾矿利用等项目的引资工作。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推进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继续推广并逐步普及农村沼气。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形成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逐步推进企业零排放。

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开发建设。争取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银行的支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施建设与经营。改变以往简单卖地的做法,通过储备土地,先进行策划包装、营销推介,然后再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拍卖,实现土地资源运营的最佳效益,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资金。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发展框架。重点促使二环路、三环路、工业大道、滨海大道、丰收路、解放东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东方化工城道路网、汽车站搬迁、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城市电网改造、污水管网及处理配套工程、垃圾收集及处理配套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

加快城区交通枢纽的物流站场设施建设,加速"八所港-铁路编组站-十字路物流配送带"的形成。重点抓好八所港扩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铁路改线提速工程建设,完善货运编组站配套设施;引入民营资本加快十字路物流站场设施建设。配合全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加快全市物流信息网建设,推动城区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的作用。遵循《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可控性详规和建设性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一致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行规划报建、开工许可制度,杜绝乱搭乱建等违章现象。加强城市主干道两旁建筑的规划建设控制,重点管制建筑的间距、标高、立面等,杜绝建筑不退红线的现象,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的城市建筑风格。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纠正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的不良行为,坚决拆除违法建筑,提高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城市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提高城市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完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促进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方向延伸。

(三)改善人居和就业环境,促进人口集聚

加强居民区的规划建设。搞好居民小区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管网的服务效益。抓好城市休闲绿地广场建设。在抓好行政中心广场、市民活动中心广场建设的同时,建设3-5个居民密集区休闲绿地小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优化城市住房供给。优先满足城市居民基本住房要求,增加普遍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为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发展文体产业,完善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着重发展城区高中,有选择培育1-2所优质高级中学,努力解决高中学位紧缺的问题。建立适应城市人口管理的新制度。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逐步将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为中心的户籍制度改变为适应现代人口流动的居住登记制度,着力消除与城市户籍挂钩的各项制度。改善就业体系。培育城乡平等、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工商业,增加城市的就业岗位,增强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争取到2010年八所市区人口达16万人以上,2020年达到20万人以上。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任务,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逐步改变我市农村的落后面貌。

(一)加强小城镇及农业设施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完善大田、感城、四更、东河等中心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技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对集镇及农村的服务促进作用,带动相关区域农村的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和财政性资金扶持,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构建市域乡镇道路运输网,实现乡镇通柏油路、每个行政村至少通一条硬化路的目标。加快推进大广坝灌区二期工程建设,扩大水利有效灌溉面积,释放农业增长潜能。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农田整治工程"、"水利渠道硬化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整治基本农田1万亩,硬化水利支渠177公里,防渗加固小型水库21宗和中型水库2宗。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优化农业布局。充分考虑山区和沿海的自然属性,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香蕉、冬季瓜菜、芒果、水产品、畜产品、浆纸林、橡胶等产业。严禁山区群众刀耕火种,在不破坏灌木林和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大力实施浆纸林工程。发挥大广坝灌区等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利用灌溉便利,改造土地,促进土地成片开发,重点建设大田甘蔗、大田香蕉、大田剑麻、大田芒果、高坡花卉、感城水稻、三家瓜菜、四更小花生等八个万亩种植基地。利用沿海乡镇养殖传统,继续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四更高位池养虾、新龙鲍鱼养殖、板桥高位池养虾、红兴鱼鸭混养、塘马园十万头养猪、新龙虾苗原种场、高坡罗非鱼养殖、八所深海捕捞等八大基地,促进水产品,畜产品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养提高本地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使本地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受益。

抓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村科技教育,稳定和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推广节水灌溉、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110设施、农业信息广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启动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大力培育农产品销售和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建设东方果疏集散中心、大田农产品批发市场、感城果菜批发市场、好当家水产品加工基地、糖蔗加工基地、大田农产品加工基地、新龙牛肉干加工基地以及其他乡镇农贸市场等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农村学生学费和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有计划推进农村改水改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围绕修路、种树、建沼气池,以及球场等文体设施的建设,重点搞好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新村规民约的制定机制,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扬弃农村的婚嫁殡葬等红白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大力整治"脏乱差",建立健全农村清洁卫生管理机制,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培养村民讲卫生的习惯,逐步革除一切不卫生的陋习。争取到2010年,全市80%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研究我市贫困乡镇的发展状况,编制我市比照享受国家西部政策的项目资料库,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逐步增加市级财政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严格扶贫资金的管理,切实保障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真正使贫困户受益。改变财政扶贫、少数民族发展、民房改造、以工代赈等政策性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实施"三集中"扶贫机制,通过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降低农民投资风险。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向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着重发展本地的"老百姓经济",引导农民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商品意识,扎扎实实地从小流通、小加工、小服务业做起,从初级阶段的贸易做起,积极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

(五)加强和改善农村管理制度建设

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土地外包的村民表决程序,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妥善处理土地承包期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的遗留问题。大广坝灌区二期工程竣工后,受益土地按权属关系优先安排农民承包耕种,依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对村干部违反规定的外包土地,坚决依法予以收回,并依法对违纪干部予以撤职或提请罢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互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居委会干部培训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扎实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实,真正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和村级财务三层核批制度,逐步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原创积极性,积极探索农村事务的民主管理方式,支持各类农民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活动。

四、加强科技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地区创新能力

(一)完善科技研发、引进和应用机制,加速科技转化

改革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尝试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创建科技创业园区,引进高端人才和一流技术;充分发挥化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加速化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化工产业聚集,形成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造就一批化工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引导企业开发展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争取设立南海油气资源研发基地,加强天然气化工技术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工作,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具有竞争活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覆盖面。设立新种苗培养基地,进一步提高乡镇农技站推广新技术、新种苗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市"。

致力创造良好的科技与产业发展环境,构建适合科技发展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以工程中心、化工产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农产品检测为服务内容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情报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等,通过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培训与引进

把人才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各种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把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组建较高层次的咨询机构,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加强教育培训基地的硬、软件建设,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要发展壮大市职业技术学校,扶持两所以上农技学校。加强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抓好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大机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活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市人才市场建设,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尽快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优秀人才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重点抓好规划编制、环境建设、服务水平,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协调经济关系上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完善行政服务大厅监控程序;制定政务信息披露办法,规范政务信息披露;倡导电子政务,推行无纸化办公,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规范政府行为。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尝试推行城市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综合规划、监督协调、预测预警及信息等职能,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政府执行文化。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制定的工作规划和政策要做到目标明确而简单。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强化对行政人员监察,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加强政府财税征管。强化财政监管,完善财政监督,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紧缩一般行政性支出,扩大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支出效益。严格税收征管,加大护税协税力度,挖掘税收潜力;规范政府行政事业性收支管理,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

规范土地管理。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行为,建立土地执法动态监测制度。严格城区国有划拨土地用途管理,开展划拨土地违规入市行为的专项整治。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耕地补偿制度,保证"十一五"期间东方市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规范征地管理,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坚决收回违规用地。政府要垄断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实行统一规划,一次征用,分期建设。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要按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土地储备,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努力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抓好化工城工业用地的征用工作,妥善安置农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居失业。

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类项目投资领域要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一律不再审批,而实行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积极推行代建制,规范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分期分批关闭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属企业,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促进不良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改制转轨有发展潜力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任务。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消除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整合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解决政事不分、性质不分的问题,对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要精简压缩,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要调整重组,技术与中介服务型事业单位要直面市场,经营型事业单位要转制改为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垄断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公用事业服务水平。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行医、药分离,革除以药养医、医疗费用高的体制性障碍;稳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整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布局和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水利交通城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和房地产交易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管理机制,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建设。支持东方市信用协会开展工作,创建全市诚实信用的社会氛围。加快建立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出一块二类工业用地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入园创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链和供应链长的精细化工等核心项目,拉长产业链,带动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权制度,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城镇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着力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利用自身占有的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与外来企业进行联合,增强本地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按照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不折不扣执行已有的、与现行政策不相违背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公有制企业涉及的费征收标准设有幅度的,一般取下限。搭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使担保公司协作的关系逐步从开发银行扩大到其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入股担保公司,壮大信用担保机构实力,逐步实现由政府办担保向社会办担保转变。

规范行业管理,减轻非公有制经济负担。进一步清理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加强对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逐步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规范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检查行为。两个以上部门对非公有制的同一事项进行检查的,实行联合检查制度。对企业的各类检查必须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进行。

(四)创优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开展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和合作,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分期分批到珠江三角洲等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视野,促进干部职工观念转变。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形成一套成熟、配套、成体系的招商引资规则。结合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有针对性地策划、包装招商项目,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充分利用"泛珠区域合作"、"琼台经济合作"等各种平台,向外推介、宣传东方,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公司投资重点产业开发项目,加速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着重结合东方化工城产业发展规划,做好油气化工产业链的包装和对外宣传。对于每个产业链上关键项目的前期工作,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支持。加强对外贸易往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我市外贸出口品牌,形成一批有自身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特、优、新产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我市区位、港口等优势,对内加强与周边市县的经济合作,对外加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拓宽本市各类产品销售渠道。

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创建和谐东方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合并重组、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等措施,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提高"普九"水平。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山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主要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引导和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

(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能力。完善市区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院基础设施,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力争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用房和设备改造,改建和扩建1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全市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助理医生以上执业资格。

完善体育设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采取争取国家支持、政府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等方式,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争取2010年,中心城区有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中心,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有体育场,每个村庄都有球场等。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完善"一票否决"、"一证管多证"、"利益导向"等机制,推动计生工作由"以罚为主"向"奖罚结合,利益推动"转变;坚持以村为主,重心下移,逐步完善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居)为主,以中心户长为网点的计生管理机制;加强计生宣传力度,改变农村陈旧的生育观念,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促使计生工作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模式转化。"十一五"期间,要始终保持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市县水平。

(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配备相关管理人员,逐步完善全市文化中心站、文化站、文化室三级网络建设。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健全文化行业组织。支持、鼓励民间创建文化组织机构,重点引导建立民间八音队、歌舞团,构建多元化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丰富文娱活动内容。组织开展大型文娱活动,为各类文化组织提供活动平台。结合本市特色传统节目,组织开展各类比赛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动,营造良好的城乡文化氛围。加强文化行业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实现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四)关注民生,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努力扩大劳动就业,降低失业预期。认真落实和完善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与经济增长共进的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创新公用事业就业体制,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培育劳务经济。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

政府要履行好对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强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安全等服务。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城镇低保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抓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工作,扩大有效覆盖面。重点开展农村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援助、养老救助、社会互助、自然灾害救助等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在生活、医疗、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

(五)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和宗教社会团体的作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我市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工作责任制,疏通民意反映渠道,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体系。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法院、驻地军警及基层社区组织的协同作用,完善基层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预防、减少案件和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持对犯罪的打击态势,把"无毒市"建设作为长期的任务切实抓好。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快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防范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六)构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加强环境监测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空气和水文质量监测网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化重点产业布局,逐步引导高污染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实现污染集中治理。搞好生态规划,加强生态区域保护,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强化生态脆弱区保护,扩大和保护海防林。抓好公路"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保护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加快罗带河绿化带、北黎河绿化带、海岸线绿化带、西环铁路东方段绿化带等市区五大绿化隔离带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第六章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东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项原则、三大战略和发展目标,是我市未来五年发展的雄伟蓝图和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全市人民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意愿。本规划纲要由东方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评估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调控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以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宣传部门应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印发规划的宣传资料,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学习,使全市上下形成共识。新闻媒体应设置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市政府应拨专款印制本规划纲要标准文本,由市发展和改革局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查阅。

二、完善规划体系,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市属各行业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纲要组织编制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重点小区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规划的协调衔接。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重点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协调,并通过年度计划,进一步落实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三、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本规划纲要的发展指标,除了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外,政府应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一致。政府应对部分强制性指标予以公告,并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市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规划指标评价与实施机制。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指标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

强化规划的落实。政府各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应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应定期组织检查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市政协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参与监督规划的实施。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建立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市政府应适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不可预见因素,社会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